「炒冷飯」為何層出不窮?因為你們人類就是好這口啊……

2023-09-21     果殼網

原標題:「炒冷飯」為何層出不窮?因為你們人類就是好這口啊……

你可能經歷過這樣的社交情境:在一次聚會中,有人正在高談闊論某個你沒聽過的小說/電影/遊戲,但你在前30秒內就失去了興趣。那些情節和技術聽起來毫無意義,不過他看起來很興奮,你不想潑冷水,周圍其他人看起來似乎也在認真聽。你只好維持著禮節性的點頭,身雖在,心已遠,只想玩手機。

作者繪圖

機智如你,偶爾可能也會好奇問題出在哪兒。是主題無聊?講話人欠缺演說技巧?還是聽眾理解力不夠?哈佛大學和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者曾經發現,還有第四個選項:因為這個故事太「新」了。發表於《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項研究中,他們發現:人們可能高估了自己和他人對未知的接受度,以為人都喜歡新鮮事,不喜歡炒冷飯——其實事實恰好相反。

你覺得自己喜歡新故事?

還是老故事?

這個嘴上說喜歡其實很嫌棄的研究,一共進行了四組實驗,基本內容是給一部分參與者(「講者」)看個好玩的視頻,讓他們講給別人(「聽眾」)聽。講者被分到「新奇組」(聽眾沒看過同一個視頻)或「熟悉組」(聽眾看過同一個視頻)。

在講故事之前,研究者分別針對講者和聽眾的預期做了問卷。講者們大多猜測,新奇組的聽眾會更喜歡他們講的故事。而聽眾的預期也一樣,他們也堅信自己想聽全新的故事,而且大多數聽眾還表示,已經看過的故事,我才不想聽人再講一遍。

然而,結果顯示,聽眾的反應正相反:聽過故事後,新奇組對故事和講者的感覺都不好,反而是熟悉組的反應更積極一些

聽眾的這個反應,講者知道嗎?事後,研究人員問講者,他們認為哪些聽眾更喜歡他們講的故事。結果,就算已經面對面地把故事講完,對聽眾的反應多少有點感覺吧,講者卻仍然認為,新奇組的聽眾更喜歡他們的講述。

大家都說想聽新故事,為什麼結果卻反響平平?是不是講者知道要給熟悉組講故事,覺得有點心虛,所以會努力講得更好一點?接下來的實驗里,研究者讓講者以為自己在為熟悉組或新奇組講故事,但實際上聽眾組成是隨機的。結果表明:聽眾的評分和講者的想法沒關係;不管講者有沒有努力過,反正,聽眾只喜歡聽已經知道的故事

作者繪圖

溝通時要想到「信息差」

聽眾這種謎一般的習性,還有一個解釋:在溝通中往往存在信息差(information gap)。這個詞指溝通雙方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對等,他們會假定某些信息雙方都知道,但是有些沒說出的內容可能對理解整件事很重要。比如在這個實驗中,講者講述了烏鴉的一些有趣現象,但聽眾在沒看到目露凶光的烏鴉們聚眾揍貓之前,可能很難想像什麼叫社會我鴉哥。新故事和陌生體驗中會存在更多信息差,如果雙方共享的信息背景太少,聽眾就很難完整地理解整個故事了

為了驗證這一點,在第四次實驗中,研究者給視頻寫了三個版本的介紹,分別包含不同水平的信息差:超簡略版(只有故事大綱)、中等簡略版(包含故事主要內容)和詳實版(包含了故事的細節)。看過或者沒看過視頻的聽眾們這次不需要聽人講故事,只需要讀分配給自己的故事介紹,然後反饋自己對這份介紹的喜愛程度。

結果,新奇組聽眾中,除了讀到詳實版故事的人以外,其他人和前幾次實驗一樣給了差評;而熟悉組的聽眾則對三個版本的描述都感到有趣。顯然,就算超簡略版只有兩句話,看過視頻的人仍然能補上那些缺失的信息;而沒看過視頻的人,則需要豐富的細節描述才能彌補其中的信息差。

別對自己講故事的能力

那麼自信

為什麼人們對新鮮事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喜歡?這項研究表明,這一現象可能是由於人們低估了信息差的程度。研究者說,人們大多數時候會高估自己溝通的能力——他們其實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必須交代的。「人們說話的時候會漏掉很多重要信息,」研究者說,「……我們過於擔心內容無力,卻不夠擔心人家會聽不懂。」

聽者的禮貌還會讓這些誤會變得更撲朔迷離。當人們感到困惑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打斷說話人,只會眼神渙散,表情呆滯。對說話者來說,這樣的反饋並不足以讓他們明白溝通在哪一步出現了問題。研究者對此非常直白:「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而聽眾又不會告訴他們,他們想錯了。」

關於聽眾這種臉上感興趣內心已凌亂的現象,一位心理學家在多年職業道路中終於發現了一點徵兆:當詢問學生在大學生活中遇到的最有價值的事時,「幾乎沒有人會回憶起我們這些老師自己記得的精彩講課」。

畢竟,按照這個研究的結果來看,如果沒有解決信息差的問題,就算老師以為自己在課堂上講了個好故事,學生還是並不會買帳。

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想到雙方之間的信息差可能是巨大的。| 騰訊雲圖庫

話說回來,聽眾更喜歡熟悉的故事倒也不完全是為了溫故。即使談論熟悉的經歷或體驗,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新知:別人的看法、新的想法、我與他人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另一方面,對人這種社會生物來說,他們開展對話更多是為了社交,獲取新信息還在其次。所以當人們在談論共同的經驗時,他們知道了對方和自己有同樣的經歷和感受,這本身就會讓人感到愉快。

渣安利

熱門續集和大IP

這項研究看起來很簡單,但它解釋了人們的一些謎之偏好。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經典電影的續作很少有原作那麼出彩的——你是怎麼知道的,是不是都去看了?電影業早就知道,想讓觀眾買票,就在舊元素里加入一點新東西;反之同樣可行:在新的背景中放入一些人們熟悉的內容,《傲慢與偏見與殭屍》聽起來就比《殭屍》吸引人。小時候我們會想看《變形金剛大戰黑貓警長》。畢竟,系列作品不僅能因共同背景而讓觀眾感到更容易理解,而且每次都能喚起回憶里的感動,並加強粉絲們與熟悉事物的情感聯繫。

《西遊記》的故事大家已經看過八百遍了,怎麼有了新的改編還是能引起熱議?答案可能就在於,這樣的故事對受眾來講信息差比較小,相對更容易理解。| wikipedia

而對日常社交來說,意識到信息差的存在,也能讓我們澄清許多意味不明的對話。如果你也遇到過「怎麼說都不明白」的情況,可以停下來思考一下,是否存在著「互相都以為對方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信息差。我曾遇到有人問路,告訴他去坐兩站地鐵,這人非要追問是不是在東邊。這段對話絕望得讓人想打人,因為我沒想到他不認識地鐵,而他沒想到我不認識東。

至少下一次,當你的朋友興高采烈地介紹某個不知所云的新玩意兒時,即使你的心靈已經奔向了自由,但至少你知道:這東西可能沒有聽起來這麼無聊;講者很可能低估了信息差;而且聽眾也沒有明確地告訴他「我不知道你說的這個是什麼」。

那如果你的安利總是失敗,卻實在想把新鮮有趣的劇介紹給朋友們時該怎麼辦?很簡單,啥都別說,直接放給他們看啊!

參考文獻

[1]Cooney, Gus, Daniel T. Gilbert, and Timothy D. Wilson. "The Novelty Penalty: Why Do People Like Talking About New Experiences but Hearing About Old On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3 (2017): 380-394.

[2]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ulterior-motives/201705/familiar-stories-are-often-liked-better-new-ones

[3]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10/141006085353.htm

作者:鍾與氏Darla

編輯:odette

一個AI

想像一下,在一次聚會中,有人正在高談闊論某個你沒聽過的小說/電影/遊戲,看起來十分興奮,然後他突然拿出手機打開視頻(時長48分鐘)戳到你面前要你一起看……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45148c804200ba5e4be4a443aa09b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