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丨通天河畔白塔古道,講述千年漢藏一家親

2024-10-20   錢江晚報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史春波 /文 張迪 /攝 青海日報記者 洪玉傑 公保安加

沿著通天河畔蜿蜒的山路,我們去尋找一座白色的塔。路是泥的,穿過高山峻岭,時而顛簸,時而平坦,如同河面上的江水。

通天河是長江流經青海玉樹州的名字,全長800多公里,河因出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勢高峻而得名。

最早知道這個名字,是在《西遊記》里,唐僧一行取經過通天河,此河吞華岳、貫百川,茫然似海,一望無邊。

在通天河邊行駛

不過,眼前的通天河,比小說里描述的更為奔騰,更為洶湧,更為大氣,更為奇險。它又渾濁得似乎帶走了雪域高原所有的塵埃。

尕白塔,就坐落在通天河邊,靜靜地站立了一千多年。它是干砌石建造的,白塔底部四周堆滿了有關佛教故事的精美石刻版畫。

到的時候,我們看到藏民們虔誠地匍匐於地,禱告,繞著白塔轉動經筒,祈福,友善地微笑。這是他們的日常。

多少年來,這座塔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這座塔,也如同他們內心的信仰,得到了世代的守護,歷經歲月的侵蝕而不倒,見證了古老的通天河兩岸的變遷,見證了漢藏之間的不斷融合。

白塔外景

陪同我們的是玉樹稱多縣拉布鄉組織委員扎西,他介紹說,稱多縣是半農半牧業縣,平均海拔4500米,長江上游通天河橫貫全境。「稱多」藏語意為「萬人聚集的地方」,千百年來,流域地區留下了古墓葬、古岩畫、古村落及古渡口,建於公元810年的尕白塔就是其中的代表。

「白塔在2008年就被評為省級文保單位,你看,我們立了一塊醒目的牌子。」他這樣告訴我們,「每年都會組織進行一些修繕,比如補漆。每個人都是它的保護者」。

朝聖的藏民

尕白塔下面是一個古老渡口。我們只能看到一個亭子,孤獨地守在江邊,訴說曾經的輝煌。

扎西告訴我們,古時候商道並不與現今發達的交通網絡吻合,人們多會選擇節時又節力的捷徑,形成特定的線路,從白塔渡口渡河西行,一路翻山即可抵達青藏高原重要商貿重鎮結古,這是一條延續千年的商貿古道。

白塔渡口就是長江上游通天河流域最大的渡口,在青藏高原演繹著重要的歷史角色,是西藏通往內地的重要交通關卡,無數商隊和馬幫造就了白塔渡口耀眼的歷史光芒。

白塔全景

採訪現場

「渡口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運輸功能。」他手指遠方說,「但是現在,通天河上早不見羊皮筏的影子,一座座筆直的橋,已經貫通兩岸。」

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也從這渡河前往拉薩呢。

尕白塔渡口不僅是稱多縣境內最為古老的渡口,也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渡口之一。

唐蕃古道是唐朝和吐蕃之間的交通大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道路,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

茫茫通天河

過去,來往頻繁的漢藏使者,傳經布道的僧侶,求神拜佛的信民,以及南來北往的旅者,經常僕僕於這條古道上,顛沛於通天渡之間。我們仿佛看到,他們穿越歷史的塵煙,風塵僕僕向我們走來。

距離白塔幾公里外,至拉布河北面地勢較高之處,有一座雄偉壯觀的碉樓——蘭達百長倉,這座碉樓,迄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稱多縣境內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百長碉樓,它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當中已被列入玉樹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拉布鄉眾多古藏村歷史遺址中最具文化氣息且是標誌性建築。

百長倉全景

扎西告訴我們:「蘭達百長倉碉樓是通天河流域旅遊線路上極具價值的人文景觀。為此,拉布鄉政府以拉司通村為中心,將蘭達百長倉碉樓、莫洛天險、郭吾古堡等自然人文景點連成一線,打造出『九點一線』的旅遊景區。」

他說的拉司通村,是典型的高原康巴古藏鄉村,玉樹地震後,這裡經歷了首次「重生」。拉司通村的重建工作遵循「修舊如舊」和「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遺產保護搶救指導原則,使民居外觀保持了原有的風貌。

百長倉外景

而蘭達百長倉碉樓西距白塔渡口200米,背風朝陽,視界開闊。碉樓南側為天然河谷,西側地勢較東側平坦。碉樓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站在樓頂上整個蘭達村莊及拉布河谷盡收眼底。

碉樓東西長17.3米,南北寬14.5米,總建築面積約863平方米,共分三層,總高為8.65米。

外景

「你們猜猜有多少個房間」,扎西這樣問我們。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它,走近它。」扎西說。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