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級和初二,現在看到還不晚

2023-06-23     校長傳媒

原標題: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級和初二,現在看到還不晚

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的「起跑線」,關注孩子的小升初、中考、高考,認為這些才是對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

其實,有一個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期,被大多數家長忽略了,那就是孩子 四五年級和初二的時候。

為什麼這麼說呢?趕緊往下看吧!

第一個階段:四五年級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四五年級是道坎兒。」

但它的重要性卻常常被家長忽視,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很多變化處理不恰當,都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後果。

很多孩子在初中暴露出的問題都和在這個階段埋下的隱患有關。

為什麼這麼說呢?

  •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

孩子一般在10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

但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這一心理,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

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是故意與你作對,看似孩子只是單純的不聽話,其實背後隱藏著孩子渴望被你理解、尊重的深層原因。

孩子的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但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

孩子會出現「煩死了」、「好煩呀」之類的話語,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就像很多孩子在作文里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

一個孩子說:「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我喜歡長發,媽媽卻讓我剪成短髮……這都是媽媽不尊重我的表現。」

另一個同學說:「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一個孩子說:「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我喜歡長發,媽媽卻讓我剪成短髮……這都是媽媽不尊重我的表現。」

另一個同學說:「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其實,孩子的煩惱並不僅僅是針對玩具、衣服、髮型,或者是課外讀物,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當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後,他的一切消極、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

孩子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

與送給他們昂貴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 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很多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甚至對父母常說的「要好好學習」等話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感。

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

在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從不會過多去想「為什麼」,他們認為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是真理。

但是,到了四年級後,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他們開始思考:

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能怎樣呢?

由於自我意識剛剛出現,這時候的孩子固執地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這時,父母的嘮叨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

學習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

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而且,到了四、五年級,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

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

  • 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多年的調查發現,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

如果孩子在四、五年級能夠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更容易對學習這件事情有自信,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

但是,如果孩子成績很差,或成績平平,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也不會對學習有積極性。

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只會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信心。

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四、五年級,家長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了。

這種關注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

而是說,在四、五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將定型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

  • 四五年級是孩子各種習慣的定型期

四五年級是孩子各種習慣的定型期

國外一位研究行為學的專家做了這樣一項調查:

專家分別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測試,這次測試的內容包括知識測試、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

測試的結果令這位專家很驚奇,因為他發現,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而四或五年級是一個「分水嶺」。

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五年級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壞習慣將不會輕易改掉。

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儘管這時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並且是不穩定的。

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由他律到自律過渡。

孩子會通過克制自己,主動培養一些好習慣和改正一些壞習慣。

因此,好習慣的培養和壞習慣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 父母該怎麼做?

父母該怎麼做?

在四五年級這個關鍵階段,父母應該注意哪些要點才能幫到孩子呢?

1. 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

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是非、愛好有了明顯的分辨能力。

然而,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說不會與父母溝通,而這恰恰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

當孩子情緒處理不好,他們自身又缺乏自我排解的能力,就很難專心致志地學習,這不僅影響他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甚至會使孩子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應該最先讓孩子明白這一點:

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關係,說出來,看父母有沒有辦法。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出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此時,允許孩子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10歲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處於哪個年齡段,你要想教育好他們,就必須提前了解他們的心理。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

他是在為父母而學習。

父母越是逼著孩子去認真學習,越可能給孩子創造了拒絕學習、反駁父母的機會。

2. 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於他們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來自於父母的賞識和鼓勵。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

家長說他笨,他真的會變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

消極的暗示:「哪裡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家這孩子,成績還可以,就是記憶力不好」……

即使是家長對別人謙虛客套的說法,孩子聽到耳朵里,也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

在這種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變笨、變差了。

正確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家長也千萬不可輕易批評孩子。

而是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你很聰明」、「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

千萬不要覺得這會讓孩子驕傲,在這個階段,鼓勵會讓孩子激發出更多自信。

3. 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

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這種陪讀現象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殺手」。

有一個作業次次都得「優」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來男孩對話。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裡話:

「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

「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

「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男孩自豪地說。

「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

「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媽媽就會給我講了。」

「媽媽給你講了,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

「我當時是聽懂了,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但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

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要用什麼方法。」

「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

「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

「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男孩自豪地說。

「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

「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媽媽就會給我講了。」

「媽媽給你講了,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

「我當時是聽懂了,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但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

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要用什麼方法。」

10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畢竟是孩子,愛玩是天性,他們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以便去玩。

於是很多壞毛病便從他們的作業中體現出來,如:粗心馬虎、不認真思考問題、考慮問題不全面……

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就會因此而必須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挨老師的批評。

但是家長卻剝奪了他們承受自然後果的權利,家長在為孩子檢查作業時,把他們的錯誤都指出來了。

當孩子有了依靠時,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

4.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一條真理:孩子的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任何一種壞習慣的改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10歲左右,孩子的大腦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期,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

再遇到問題,他們已經能夠做到理智思考、換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即使媽媽主動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

這時他們往往不能真正地體諒媽媽的辛苦,但當孩子年齡已大,他們懶惰、不體諒他人的習慣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樣暗示都是無效的。

而在理性思維剛剛出現的四、五年級左右,父母的這種暗示則是非常必須且必要的。

父母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必須有一定的權威和毅力,在徵得孩子同意的基礎上,給孩子制定出一些「紀律」和「規則」。

第二個階段:初二年級

有句諺語:「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深有體會,初二年級是學生的一個「事故」多發的危險階段。

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麼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 初二就是沖向山峰的「坡兒」

初二就是沖向山峰的「坡兒」

與起點處相比,它少了許多的鼓勵、期待;

與終點處相比,它少了許多的掌聲、加油。

它是孤身奮鬥的階段,是一個與寂寞為伍的階段,是一個比拼耐力、意志、自控力的階段。

大家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在別人奮力攀登的時候,有些孩子卻產生懈怠放鬆的心理,很容易滑落坡底。

再加上與初一的知識相比,初二的知識內容要深得多、難得多,很多學生感覺學習吃力,產生了畏難情緒,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有的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放棄了學習。

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成績一蹶不振就是從初二開始的。

  • 容易早戀、虛榮心強

容易早戀、虛榮心強

初二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已經進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性成熟會帶來好奇心和探索欲。

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異性有著羞澀的好奇心,早戀現象也就層出不窮。

因為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會常常注視自己。

他們喜歡時尚的衣服,華麗的服飾,新潮的電子產品,喜歡錶現自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花錢大手大腳,浪費了時間,蹉跎了學業。

早戀以及對外表的過分關注等因素,再加上學習難度的加大,很多同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導致成績下降。

  • 孩子疏遠父母、反抗性強

孩子疏遠父母、反抗性強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做事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敢於質疑家長的權威。

受荷爾蒙的影響,他們愛激動,常常發脾氣,喜歡與大人唱反調,甚至會頂撞家長,逆反心理嚴重,和父母關係疏遠。

初二時期,媒體和同伴對學生影響比較大,甚至超過父母和老師。

有時候,父母、老師的一千句,還抵不上他夥伴的一句。

  • 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問題

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問題

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於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

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在小學學得很輕鬆,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

這些學生常常會因為聰明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讚揚。

他們錯誤地以為,取得好的成績,原來如此簡單,不認真不努力也可學好。

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

初二一年的知識量大大增加,這時,不努力是絕對學不好的。

由於學生剛進入初二,心理發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索性自我安慰,自我放棄。

又由於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

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苦,怕受累,就產生應付的心態,造成了學得不紮實的情況,被淘汰下來就是必然的了。

  • 家長如何做?

家長如何做?

1. 做一個溝通平和的家長

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溝通,不要把教育孩子的任務都交給學校和老師。

要多傾聽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的需求,保持親子溝通順暢。

但是切忌嘮叨、囉嗦,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家長的嘮叨。

孩子最不喜歡的家長的共同特徵就是「居高臨下」。

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一定要平等,以營造和睦的親子氛圍。

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教育孩子,宜採取疏導而不是堵塞的方法。

「堵」必定會有疏漏,而且會使孩子的心事越積越多,還可能使孩子走向極端。

中學階段的孩子容易衝動,家長是成年人,應該理智,應立即主動採取適當方式停止爭辯,但絕不能放棄孩子。

等雙方冷靜後,再來開導孩子,效果會好得多。

2. 做一個耐心正能量的家長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長很容易失去耐心,強行管教,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加重孩子的牴觸心理。

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少一分責怪,多一體諒,多一點耐心和包容。

培養孩子刻苦、勤奮的優良品格。

只有會學習的孩子才會有真正的、長久的快樂。

教育孩子,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奮。

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多帶孩子到對孩子有良好影響的場所去活動,儘量避免不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3. 做一個關注孩子的家長

和這個階段的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最好途徑就是平等、尊重。

家長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干涉、侵入太多。

別只盯著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孩子接觸的東西,爭取讓孩子少受不良影響。

這一點家長要十分注意。

最好在孩子上初一時就與孩子講清道理,說透危害,「約法三章」。

在出現這些問題的苗頭時,及早發現,早做工作。

來源|小學語文

延伸閱讀: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級和初二!現在看還不晚!

初一是道坎,初二是個坡,初三是座峰!附學習規劃表,轉給初中生家長!

怎樣做好初中生家長?她的演講讓萬千父母豁然開朗

父母這樣說話,孩子一天比一天優秀

溫儒敏: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使用的幾點建議

如何讓您的孩子在學習方法上勝人一籌

初中成績好,為什麼高中突然變差了?奧妙在此!

初中階段學生家長應該注意些什麼?

九類差異導致初中三年後的天壤之別

初中7—9年級名著導讀

初中生家長最難當!

也談初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養成模式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3f961ec0d96e457e86d6e0c1fa181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