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利好!狂砸50億,鋰電龍頭放大招

2022-06-28     道君說財

原標題:又有利好!狂砸50億,鋰電龍頭放大招

又有利好!狂砸50億,鋰電龍頭放大招

600億鋰電龍頭突放大招!27日晚間,杉杉股份發布公告稱,擬50億元投建年產四萬噸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

杉杉股份最新股東戶數近16萬。

擬50億元投建鋰電池相關項目

27日晚間,杉杉股份公告,下屬子公司上海杉杉鋰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擬在寧波市鄞州區投資建設年產四萬噸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金額約50億元。

公告顯示,矽基負極材料結合了碳材料高電導率、穩定性及矽材料高容量等優點,作為目前最具潛力的負極材料,符合未來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方向,是未來市場重要的技術制高點和利潤增長點。

今年5月,從多方了解到,隨下游新能源汽車產業復甦,全年負極材料需求量在120萬噸,負極材料或成今年鋰電材料中最緊環節。而由特斯拉4680電池「帶火」的矽基負極,將迎規模級產能釋放。

杉杉股份在公告中亦表示,此次投資符合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升級發展方向,項目建成後有利於公司建立矽基負極材料一體化產能規模優勢,全面滿足客戶新的需求,大幅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四,寧德時代預熱已久的麒麟電池發布。通過內部結構創新提升能量密度及快充成為麒麟電池的關鍵詞,而其中快充的功能實現或有利於矽基負極的普及。

杉杉股份在互動平台曾回復稱,寧德時代為公司鋰電池負極材料業務大客戶之一。

一季度凈利猛增167%

公開資料顯示,杉杉股份是全球負極材料頭部供應商,2021年負極材料成品產能12萬噸。今年4月再度公告,擬約97億元投建年產3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

根據浙商研報研報顯示,杉杉股份2020年負極材料出貨占比達12%,位列全球前三,與貝特瑞、璞泰來共屬於行業第一梯隊。除寧德時代外,公司負極客戶還覆蓋比亞迪、LG、蜂巢能源等全球電池頭部廠商。

在矽基負極材料領域,杉杉股份已掌握前驅體批量化合成核心技術,並批量應用於3C領域。公司相關負責人此前稱,矽基負極包頭量產線已經開始進行出貨,正在規劃新的量產基地;矽基負極已經通過領先電池企業測試驗證,預計2023年底會在動力電池領域進行上量。

國金證券在研報中分析,隨著4680電池量產進程加快及動力電池行業對於高能量密度負極材料需求的增長,有望帶動矽基負極滲透率提升,預計2023年後放量提速,2025年全球矽基負極需求有望超50萬噸。

目前,國內真正實現矽基負極量產及批量供貨的企業只有杉杉股份和貝特瑞。比較來看,杉杉股份在專利數量和產品性能方面與貝特瑞相差不大。不過,貝特瑞矽基負極現有產能已滿產滿銷,新建4萬噸矽基負極材料項目預計在2023年12月投產。

此前杉杉股份披露2022年第一季度報告,該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0.3億元,同比增長25.7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07億元,同比增長166.93%。基本每股收益為0.377元/股。

截至目前,杉杉股份市值達到687億元。股價方面,去年杉杉股份股價累計漲超82%。自去年10月開始隨板塊回調,但這波跟隨大盤也反彈了超65%。

截至一季報,多家頭部公募基金產品現身其中。

西服大佬成功轉型鋰電巨頭

杉杉股份前期以服裝企業在業內立足,1999年,杉杉與鞍山熱能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成立上海杉杉科技,開發國家 863題目「鋰電負極材料-中間相碳微球(CMS)」 項目,成為中國第一家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企業,相關成果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實現了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國產化。

此後,杉杉又自主開發「高能量密度低膨脹技術」「快充包覆技術」「矽負極前驅體合成技術」等均處於行業前列,在人造石墨負極動力領域和數碼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領先,為寧德時代、LG、特斯拉、寶馬、戴姆勒等全球領先的電池廠和整車廠以及蘋果、華為等全球知名的3C數碼客戶保供。

在快充技術方面,從3C電子到動力電池領域杉杉始終保持先發優勢。2014年杉杉便與華為合作開發快充負極材料,採用元素摻雜技術,在充電速度大幅提升基礎上,保持了電池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壽命。

2018年杉杉將快充技術率先應用於大動力領域,研發行業內首款低溫快充高能量密度負極材料——QCG系列負極材料,並實現大客戶獨供。憑藉全球領先的液相融合碳化技術,杉杉負極高能量密度3C快充人造石墨的出貨量和產品性能均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2021年,杉杉股份成功併購LG化學偏光片,駛入極具價值的「黃金賽道」,形成「雙主業、雙驅動」發展新格局。"

如今,下一代矽基負極材料技術,杉杉也處於國內一線梯隊,提供高容量、高首效、長循環系列矽氧復合材料,以及高倍率性能矽碳復合材料。

2022年3月,胡潤研究院發布《2022胡潤全球富豪榜》,創始人鄭永剛以125億人民幣的身家位列第1864位。

文章來源:淘股吧綜合自中國基金報、財聯社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3b2127a8e90bc2b3c66b4e1e430eb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