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蘇聯戰機:米格-23

2022-02-08     武器裝備風雲

原標題:生不逢時的蘇聯戰機:米格-23

原創2021-12-02 09:45·武器裝備風雲

飛行中的米格-23

米格一23戰鬥機是一種變後掠翼單應單發超音速重型戰鬥機。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自挂帥的項目,也算是前蘇聯第一種噴氣式重型戰鬥機。是20世紀70年代蘇聯方軍用以取代米格一21的主要制空戰鬥機(但在不少國家。米格-23和米格21形成了高低搭配)。該機兼有較強的對地攻擊能力。生產總數已逾4000架。除蘇聯外,使用該型飛機的國家還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拉克、敘利亞、衣索比亞、利比亞、越南、古巴、波蘭和印度等。米格23裝有「高空雲雀」火控雷達、都卜勒導航系統、自動駕駛儀和儀表著陸設備,還有雷射測距、雷達告警等設備。對地攻擊型還可掛空對地飛彈和戰術核武器。

生產廠:莫斯科「勞動紅旗」廠,伊爾庫茨克飛機廠

相關時間:1963年開始研製,1967年首飛,1970年投入生產並裝備蘇聯空軍 1973年開始大量生產,其後不久即出口外銷,1986年停產

主要改型:米格一23S(最初生產型),米格一23M型(主要生產型,也是生產裝備數目最多的米格一23改進型,重新設計了頭部,以容納新型雷達,可掛裝多種空空 飛彈、具備發射中距空空飛彈的能力),米格_23M型的「出口簡化型」叫MF或M 型,換裝了較老的雷達火控電子設備和較差的發動機。

米格一23ML型(終極改進型)

米格一23B型(戰鬥轟炸型)

米格一23K(艦載機型)

綽號:鞭撻者(北約)

技術數據(米格23M型);

翼展:14.0米(後掠角18"),7.78米(後掠角40 機長:15.88米(不計空速管),16.71米(計空速管

機高:4.82米

實用升限:18501米

作戰半徑:1161千米

最大航程:2900千米

載彈量:2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8900千克

最大速度:2.35馬赫(高空),1.14馬赫(低空)

最大爬升率:160米/秒(2000米高度),230米/秒(海平面)

機載設備:「高空雲雀」雷達,搜索距離85千米,跟蹤距離54千米;雷射測距 儀;「警笛」3雷達告警系統;都卜勒導航設備

武器裝備:一門23毫米雙管機炮,可掛載常規炸彈、飛彈、制導武器和電子戰 艙,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

地面狀態下的米格-23

戰例:

兩伊戰爭,美國對利比亞實施的"草原烈火"和"黃金峽谷"行動,中東衝突,海灣戰爭等,米格-23還多次出現在阿富汗和非洲戰場,並取得了一定戰果。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米格-23"幽靈事件":1989年7月,駐波蘭的蘇聯空間一架米格-23在訓練過程中,發生故障。飛行員跳傘後,這架戰機竟然繼續保持低空飛行、一直飛過多個國家、直到燃油耗盡後才墜落在比利時首機布魯寒爾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這一事例足以證明米格-23出色的低空飛行性能。

在實戰中、米格-23面對二代戰機表現出色。裝備敘利亞軍隊的來格-23在1對8的情況下擊落以色列兩架F-4。米格一23甚至在面對三代戰機時也有上乘表現。如利比亞空軍在「草原烈火」行動中多次鎖定F-14和擺脫對手鎖定,「黃金峽谷」行動中多次躲過美軍F 14戰機發射的飛彈,在敘利亞空戰中也有可以消滅對手F-16、F-15的機會(雖然敘利亞飛行員錯失了這些機會),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在多數情況下,而對三代戰機,米 格一23還是吃虧的,敗多勝少的事實令其口碑不佳。

米格23三視圖

概況

米格一23是前蘇聯為對抗F-111和面對西方新研製的空中優勢戰鬥機的挑戰的 「迫切需要」而研製的,當時蘇聯面對對手新戰機的策略並不是研製一種同樣機動性能好的飛機(本來有個類似F-16戰機的設計,可惜被淘汰了),而是選擇馬力更大、速度更快的飛機。它可以與敵人進行空戰,而當飛行員判斷無法取勝時,基於良好的高空高速性能,它也可以及時逃走(其實,完美實現這些要求的是米格-25而不是米格-23)。 另外一個設計理念是,它必須結構簡單,以便於大量製造,簡單方便地維修保養,能在更嚴酷的條件下執行任務。因此,與它的前輩米格--21相比,米格-23性能更好航程更遠,已經是款重型戰機了,但在機動性能方面並不優秀。

米格-23的突出性能是平飛速度大、水平加速性好,利於低空突防、高速攔截和攻擊後脫離,但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轉彎格鬥能力不強,只適用於中、低空高速攔截,無法勝任其主力制空戰鬥機的使命。而它的對地攻擊型由於武器掛載量較大、航程較遠、低空突防速度大、裝甲防護較好,不失為一種對地攻擊能力較強的戰鬥機。 一般認為,米格一23的戰鬥機機動能力在F-104和F-4之間,但整體性能卻可以說全面超越米格一21和F-4。它的機翼只能固定變換三種角度(16度、45度、72度),這與F一14的無級調節相比確實落後,但這符合簡單和廉價的原則,這就使米格一23成為一種更可靠的、載負更大的、高速或低空狀態下表現更好的武器平台,而更好的機動性(也許可以通過更複雜的機身設計和機翼角度的無級調節以及改良操縱系統來實現)則被犧牲。

捷克空軍的米格23編隊,米格23取得了很大的外銷成績

米格23在實戰中的表現之所以出現那樣慘重的情況,主要原因是:

1.米格一23與其對手相比晚服役近10年,等它服役時,它的對手們已成明日黃花,三代戰機馬上就要服役了,因此等米格一23出生不久,就不得不經常面對更先進的、全面超越它的三代戰機。這就導致米格一23的超視距空戰不如裝備新式雷達和武器裝備的三代戰機,近距格鬥也不如設計時就重視中低空性能的三代戰機。從這個角度看,遠戰、近戰都要吃虧,簡直是「沒法打了」。整個服役生涯都要面對高它一代的戰機,今天一些剛研製成功的裝各部隊的三代機也面臨同樣命運。

2.米格-23畢竟要好於米格-21,而且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尤其在防禦戰,米格-23作為防禦一方處於立體防空網協同配合中的截擊機,即使是在面對機動更好,電子設備更先進的對手(F-15、F-16)時,米格一23也不是毫無優勢。 米格23可以說是接近三代的「二代半」戰機,本來面對三代戰機,雙方值得一拼。可 惜進口米格-23的國家的飛行員的素質不如對手,更比不上美國、前蘇聯的飛行員, 不但無法通過素質彌補戰機性能的差距,反倒是「雪上加霜」。

3.前蘇聯出口的米格一-23都是「出口版」,各種關鍵設備被極大簡化,在作戰性能和先進程度上遠不如蘇聯自己的米格一23。

4.米格一23的操縱性不好(一方面是變後掠翼本身很難操縱,另一方面是蘇聯的飛機操縱系統由於成本和技術原因往往比西方落後),因此沒經驗的飛行員很難操縱米格一23飛出期望的動作。米格一23的另一個弱點是動力系統,作為重型戰機而沒有採用雙發設計。

米格-23,米格-27是米格戰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首先,米格一23是第一代裝有較大型的火控雷達和複雜火控系統的米格機。其次,其外形脫離了米格戰鬥機機頭進氣的傳統樣式改為兩側進氣,得以在機頭裝大直徑天線的火控雷達,第一次具有了超視距攻擊能力可使用中程空空飛彈,具備了有限的下視下射能力。

由於地面和海洋雜波太多,因此導致高空飛行的飛機的雷達不具備發現低空飛機的能力,也無法用飛彈打擊比自己飛得低很多的飛機和地面上的目標,但具備下視下射能力的雷達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下視下射能力被很多人認為是衡量三代機的重要標準之一。

相對於米格-21而言、米格-23的火力大大加強。除了內裝機炮外,米格一23通常可帶6枚空空飛彈、載彈量明顯增大。此外, 航程作戰半徑有了大的提高,這樣不但在截擊擊目標處留空作戰時間可增加,而且可攻擊和防衛更遠的縱深。可變後掠翼使它們的低空性能、起降性能明顯優於米格一21。它不再像前幾代米格機那樣只是單純的前線輕型殲擊機,而是可以執行多種國土防空任務的重型戰機。更可貴的是,它們仍然保持了價格低廉,便於生產、維護的優點。所以米格一23成為20世紀70年代蘇聯空軍主力,緩解了面對西方三代戰機時蘇聯和蘇聯盟國空軍除米格-25外無更先進戰機的燃眉之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34aba6bc1b34c6b03945100e7521b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