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吉訓明:提升腦卒中識別及救治效率 助力建設健康中國

2024-10-14     上海證券報

10月11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第二屆中歐老齡產業創新論壇在滬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長吉訓明表示,腦卒中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首要致死和致殘性疾病。慢病患者是我國卒中的高危人群。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慢病的防控尤為重要。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毛佳慧)10月11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的第二屆中歐老齡產業創新論壇在滬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長吉訓明表示,腦卒中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首要致死和致殘性疾病。慢病患者是我國卒中的高危人群。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慢病的防控尤為重要。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腦損傷。《柳葉刀》發表文章顯示,腦卒中是影響國人健康的發病率最高的疾病。

那麼,腦中風能不能預防、控制?「從腦卒中的發展而言,腦卒中是可防可控的。」吉訓明說,首先是不良生活方式會引起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如果慢病得不到有效控制,隨著年齡增長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和血管狹窄,最後形成了血管阻塞或血栓形成。

以高血壓為例,我國高血壓人群有2.5億,但是控制達標率只有10.6%。「要讓我國30歲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壓知曉率達60%,高血壓確診患者規範治療率進一步提升。」吉訓明說。

吉訓明表示,中國成人卒中風險高居世界195個國家首位,中國成年人的一生中,5個人里就約有2個人(39.3%)發生中風,中風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

「對於腦卒中的早期發病患者,如能把握髮病幾小時的黃金時間救治窗口期,加上科學有效的神經康復治療可大幅降低卒中殘疾和復發風險。」吉訓明指出,然而實際上,大部分病人並沒有得到早期有效救治。我國患者的溶栓率僅3%-5%,因為有些患者和家人不能識別腦中風導致就診延誤,加之轉院、藥物缺失等一系列問題耽誤時間。

因此,吉訓明提出,一是要讓醫務人員和醫學生積極參與健康科普,讓老百姓知道中風是可防可治的,同時通過各平台加強篩查和救治工作,使得老百姓知道,中風要第一時間前往醫院救治。

二是要優化120到達醫院前的轉院以及醫院內部的銜接流程,要建立腦卒中急救地圖,讓老百姓在家就可以搜索到附近的腦卒中救治單位以及醫院的繁忙程度。吉訓明補充道,為了進一步縮短時間,可以把移動CT、血液化驗和120結合在一起。一旦初步懷疑是卒中,120開到患者樓下,先檢查,通過人工智慧判斷是否可以進行溶栓,先溶栓再將患者送往醫院,減少回程和院內等待時間,大幅提升效率。

依託國家百萬減殘工程,吉訓明帶領團隊深入各縣域進行中風識別、科普教育和技術指導,試行建立縣鄉村救治卒中的三級分級診療體系,設立「345行動」,政府主導,依靠專家,目標將卒中發病率降低30%,殘疾死亡率降低40%,卒中復發率下降50%。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人腦卒中發病的病理改變也跟歐美國家人群不一樣。吉訓明介紹稱,歐美國家人群的腦卒中,90%以上是源於顱外大動脈硬化狹窄和房顫,通過內膜剝脫、放置支架或抗凝的方式均可治療;中國患者的腦卒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是主要病因,即內膜剝脫、放置支架和藥物治療的效果均不理想,更加難防難治。

「這就意味著,同樣面對腦卒中的治療挑戰時,我國的藥物研發和新技術攻關重點與歐美國家並不完全相同。」吉訓明表示,我們不能機械套用歐美國家的藥物、指南,必須針對國人的疾病特點,研究適合中國腦卒中患者的防治新藥、新器械、新方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25e8f600063b803239b50425480ea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