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看到網劇《盜墓筆記》開播7周年的消息,似乎不能立刻就想到,那個曾被南派三叔欽點為初代吳邪,開啟了《盜墓筆記》網劇拍攝計劃的李易峰,今年已經35周歲了。
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李易峰播出了兩部戲。
一部是被全網嘲的古偶《鏡雙城》,一部是拿到了7.2豆瓣評分的《暗夜行者》。
有網友調侃說,信了娛樂圈真有資源置換這一套,不然這接戲的跳躍程度,還真讓人無法適應。
調侃歸調侃,只是看了《暗夜行者》之後,終於能欣慰地說一句,李易峰已經真正成為了一名演員。
「每場戲開拍前,我都在想,我應該是什麼樣的。」
李易峰在接受採訪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B站有個up主曾做過一個視頻,什麼叫演員對於角色的言之有物。
這位up主用幾位演員在被問到「如何理解你飾演的角色」時,分別給出的回答,來做對比。
發現好的演員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從不說一些假大空的廢話,給出的永遠是細節化的回答。
相反,有一些所謂演員,就只能說什麼「情感的表達」啊之類的空泛的話。
回到李易峰,他在採訪中也被問到,如何理解《暗夜行者》中的角色。
他給出的回答是這樣的:
「開拍前期,我給角色做了很多設定,因為飾演一個角色的多重身份,和一人分飾多個角色,不是同一個概念。」
看到沒有?這就是細節化的回答,他能看到角色的難處和重點,知道該往哪個地方使勁兒。
而當真正進入拍攝,李易峰又想,他不能給自己太多想法,而應該完全進入劇情,讓他所有的表現都跟著角色內心走。
當一位演員完全入了戲,他就不能分出心去考慮太多,身體應該傾斜多少度,眼淚什麼時候落下來最合適,台詞的重音應該怎麼放。
入戲,是你已經成為了他。
一個人在生活中,怎麼會時時刻刻謹記這些東西,他只要作為一個人,把自己放在這個故事裡,故事自然會被推動。
李易峰似乎真的開竅了,在他35歲的這一年,他明白了如何讓自己變成角色。
不過,有些好笑的是,在那位up主的視頻中,也提到了李易峰。
可是,卻不是作為正面案例被拿出來的。
李易峰在拍攝《鏡雙城》時,記者探班問他,為角色都做了哪些準備。
他一貫滿嘴跑火車地說:「我去水族館待了倆月,又去海邊住了一個月,為了演好鮫人。當然這都是我的計劃,被疫情打亂了所以沒去。」
高情商:被疫情打亂了計劃;低情商:我沒做準備。
和他對《暗夜行者》的回答可以說是迥然不同,也說明了,演員自己也知道,什麼劇本比較重要,什麼戲是他迫不得已接的(我猜的)。
當然,這不是要心疼演員們身為頂流,也有許多的難言之隱。
而是必須得批評兩句,無論因為什麼理由接演,既然接了就要演好。
如同李立群老師說的,哪怕在一部爛劇中,也要對自己的表現有嚴格要求。
這是作為演員的基本素養。
出道15年,直到自己35歲這年,才算真正理解了如何讓自己變成角色,晚了嗎?
對於普通人來說,絕大多數的35歲,已經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人近中年被打磨的失去了光彩。
對於藝人來說,卻還遠不到如此程度。
說起所謂的35歲危機,李易峰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角色的適配度上。
他不可能再去演青春偶像劇中的男主角,可是,如果讓他演一個結婚有子、中年離異的男人,他又沒有那個閱歷,也沒有駕馭能力。
不過還好,他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尺度。
他願意儘量去嘗試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題材,也努力去拓展年齡的邊界。
他有一部待上映的電影《操場》,是根據現實案件改編的,他會一直演到角色的40多歲。
在李易峰看來,這樣的角色就很適合現在的他。
他有了足夠的生活去支撐電影中一些成熟度比較高的角色,對於觀眾來說,也不會再把「年輕演員」的偏見輕易代入到他身上。
能和角色、觀眾都達成和解,這就是李易峰所認為的,還不錯的35歲。
李易峰算是初代頂流中轉型比較成功的那個,從電影《心理罪》、《動物世界》到電視劇《隱秘而偉大》,不知不覺中,他漸漸有了更多值得拿出來的代表作。
所以,《鏡雙城》的撲街,對於他的影響也並沒有那麼大。
轉型,是頂流的必然嗎?或者說,是所有年輕演員的必然嗎?
轉型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它涉及到的東西,一時半刻無法說得清。
它所帶來的,可能需要時間來告訴我們。
只能說,對於一個對自己的演員事業有長期規劃的人來說,轉型是必然的。
李易峰,唱跳歌手身份出道,但他早在爆火的那一年,就把自己的身份定義為了演員。
膠原蛋白滿滿時,他已經留下了足夠多美好的影像。
等年歲漸長,人眼中獨屬於少年的光芒逐漸散去,鬆散的肌膚無法支撐唯美的偶像劇。
如果想繼續當演員,除了轉型,別無他選。
轉型,無非就是事業規劃和人生選擇的問題,它對於所有人來說,當然不是必然,但對於李易峰來說,是順其自然的過程。
當《盜墓筆記》開播7周年的消息,和李易峰的最新現狀同時放到眼前,仿佛看見一個男孩兒跨越時間,逐漸成長為一個男人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他被質疑過,被羞辱過,被唾罵過,但現在他也迎來了讚賞,看到了希望。
一個靈魂如果足夠堅韌,一切只需要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