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職業摔跤王者金腰帶盛典,蒙古國家的選手包攬了前四名

2020-01-05     滿族文化網


《世界職業摔跤王者金腰帶盛典》

是中國摔跤史的一次革命


作者教頭(烏雅畢力)

《世界職業摔跤王者金腰帶盛典》於2019年12月21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舉行。這次盛典賽事有中國、俄羅斯、美國、蒙古等四個國家的88名選手參加角逐。最後有蒙古國家的選手包攬了前四名。此次賽事很大程度上是延續應用了清代滿洲布庫的競賽規則和技術特點,是對中國式摔跤規則和技術上的較大幅度改革,可以說是我們國家自從有了「中國式摔跤」運動以來的一次重大的革命。

眾所周知中國式摔跤是根據滿洲布庫發展演變而來的。「布庫」是滿語,蒙古語發音為「布和」,1984年根據蒙古語的譯音正式定名為「搏克」。根據滿語「布庫」的譯音清代也有發音「補枯」的,在北京加有本地兒話音更多的民間稱作「撲戶」。清代的「布庫」是皇家貴族運動,也是一項重要的軍事訓練手段,所以當時「布庫」有專門訓練的組織叫「善撲營」。隨著清朝政權的崩塌「善撲營」也隨之解散。「布庫」這項運動也流入了民間。蒙古族選手將「布庫」帶回了草原,多年來得到了傳承和繁衍,成為今天的蒙古式摔跤——「搏克」。在京、津、冀地區受漢文化的影響民間對「布庫」有「撩腳、撂跤、摜跤、爭跤、別跤」等多種叫法。1947年國民七屆運動會上正式出現了「摔跤」一詞。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把摔跤正式列入了體育比賽項目,並將山西農耕文化「撓羊會」的抱腿技術揉入了摔跤。從而演變發展成了今天的「中國式摔跤」。50年代我國根據發展體育運動的需要,北京體育大學通過前蘇聯學習引進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希臘摔跤和羅馬摔跤,當時統稱「國際角力」(即自由和古典式摔跤)。後因受「文革」動亂的影響摔跤和「國際角力」運動被取消。1977年亞洲運動會組委會正式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中國為參加1978年曼谷第八屆亞運會,正式恢復了國際角力運動,將摔跤正式更名為「中國式摔跤」。將國際角力正式命名「國際古典式摔跤」、「國際自由式摔跤」。

這次「世界職業摔跤王者金腰帶盛典」是根據「布庫」演變得官方認可的摔跤之名。技術上總體不允許抱腿,不分體重級別,競賽裝備上選用「布庫」與現代中國式摔跤相同的白布半袖「褡褳」。這些都基本延續了清代「布庫」規則賽制。雖說不允許抱腿,但又可以使用手別、摟、扒、扣腿、穿腿等技術動作。在競賽技術規則上又有些類似中國式摔跤。採用淘汰制基本是布庫的賽制。賽時選用2分鐘一局,休息一分鐘,摔三局這與中國式摔跤賽制相同,不同的是,採用三跤兩勝,不以得分論勝負,是以仆地次數決勝負。布庫一般為一跤定勝負,但也有三跤兩勝的。這倒有些相同之處。如果三局雙方都摔成1比1平的話,看哪位選手是最後得分,因為先得分的選手想守住自己的得分,一定極力防守。失分的選手想追回先前的失分,一定積極主動頑強拼搏才能得分,才能搬回前面失誤。所以在平的情況下最後得分為勝。因此判斷先得分的在後期是消極的,最後得分的是積極的,所以最後得分者為勝。這一取勝規則特點不同於「布庫」,也不同於中國式摔跤。到時參考了國際式摔跤的競賽規則。

由此可見無論是蒙古式的「搏克」,還是今天的中國式摔跤,國際式摔跤,柔道,搏擊都離不開「布庫」的影子,都離不開歷史「布庫」的奠基。因此說2019年12月21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舉辦的《世界職業摔跤王者金腰帶盛典》在中國體育運動史上是一次改革,也是大膽的嘗試。同樣也是對古老的滿洲「布庫」文化的一次發掘和肯定,更是對滿洲「布庫」運動的弘揚。


作者教頭(烏雅畢力)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1sLdW8BMH2_cNUgik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