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在歷史中一直以看家的作用出現,一直到近現代,寵物狗才漸漸流行起來。然而寵物狗這個名詞可不是現在才有的,在我國繁盛的唐朝,狗狗就已經登堂入室作為寵物狗來養了。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繁盛、國力強大的一個朝代,「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強盛繁華,自信威嚴」是唐朝的代名詞。在這樣的太平盛世里,經濟自信、政治自信、軍事自信,直接催生出文化自信來。也正因為這樣的自信,才敢開放包容。
唐朝以前,狗主要被用來看家或者食用,豬馬牛羊魚鳥獸,各有各的用處,很少人會特地養來玩。但在唐朝,寵物文化興盛起來,狗成為達官貴人熱門的寵物,繼而流傳到全社會範圍。不只是狗,在唐朝人眼中,大到老虎大象,小到蟋蟀游魚,萬物皆可玩。
為什麼唐朝寵物文化突然興盛起來?唐朝的狗有什麼樣的待遇?在唐朝,養狗有哪些門道?讓我們走進繁華自信的唐朝,一一探索究竟。
全文共計3500字,閱讀時間8分鐘,建議收藏後閱讀。
唐朝養寵文化興盛,和頻繁的對外往來分不開:鷹犬之貢,遠及四夷
唐朝在我國歷史上,雖然版圖不是最大的,但是散發出的那種自信,卻是最耀眼的。唐朝是唯一沒有修建長城的大一統王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稱為天可汗,是真真正正的四海臣服。
文化總是跟經濟政治分不開的,唐朝的經濟繁榮,對外國人接納程度也非常高。對外來者持接納包容的態度,這樣就促使了外國商人在唐朝行商。許多西域商人直接在洛陽開設商鋪,出售國外的香料、珠寶等稀奇的東西,同時帶回去中國的茶葉、陶瓷等。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時期專門開設海關、對外來物品徵收「關稅」,這是當時政府很大的一筆收入。
經濟的發展直接讓大多數人生活走向「小康」,而且富足的生活同樣影響政治。從外國人手中能積累到更多的財富,還能學習到國外稀奇古怪有意思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唐朝社會:自信的、精神煥發的唐朝人,和周邊各國的人們交流溝通著,樂得把自己值得驕傲的茶葉、陶瓷、絲織品等等一一介紹給外國人,並對這些語言奇怪、穿著奇怪、飲食奇怪的外國人抱著探索的興趣。喜歡外國的東西就買,反正我們有錢,外國喜歡我們的東西,好,給你,反正我們多得是。
在這樣的環境下,國外的東西源源不斷的到唐朝來,經過唐朝子民的去粗存精,留下符合自己審美和觀念的東西。寵物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發展的。
唐朝人都養些什麼寵物呢?貓狗基本上是標配了,它們還有更多的選擇。簡單劃分,可以分成宮廷寵物和民間寵物。這足以說明養寵物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由上而下的社會風氣了。
宮廷寵物相比於民間寵物來源廣的多,地方進貢、私人進獻、鄰邦朝貢是主要的來源。皇帝作為天可汗,表現出對各種動物的興趣時,各地官員進獻寵物的風氣就起來了。
後來當時國內進貢中,主要是以孔雀、鸚鵡這樣的飛禽為主。一些稀奇的鳥類是由國外進貢,比如林邑國的五色鸚鵡、吐火羅的鴕鳥、南天竺的問日鳥等。但是國外進貢的最多的還是大象、犀牛、羚羊這樣的走獸。
到貞觀年間,據《新唐書》記載:「鷹犬之貢,遠及四夷。」開元年間,直接設立專門飼養寵物的五坊:雕坊、鶻坊、鷂坊、狗坊、鷹坊,後來又設立了典廄署、太僕寺、杖內六閒等等機構,飼養和管理寵物。
民間的寵物自然就沒有宮裡的那麼霸氣,那麼稀奇。當時民間的寵物主要還是貓狗鳥雀,靠自己野外捕捉或者相互贈送。當時已經出現了寵物市場,詩人王建的詩詞中提到:「東家小女不惜錢,買得鸚鵡獨自憐。」
連寵物市場都出現了,可見當時唐朝人養寵物,可謂是流行了。
長安繁榮的西市
在這之中,狗狗也從看門牲畜搖身一變,成功躋身寵物的行列了。在唐朝之前,狗也是家家戶戶都養的,但當時主要還是用來看家和打獵。那唐朝的狗跟以前有什麼區別呢?怎麼上升到寵物領域了呢?
唐朝人喜歡養什麼狗作為寵物狗?京巴犬從此開始出現苗頭
古代狗的種類並沒有那麼多,即便是在開放的唐朝,也還沒有出現薩摩耶、拉布拉多這樣的狗。當時主要按照狗的作用去分,一種是陪伴人的寵物,一種是能打獵的獵犬,一種是看門的「守犬」。
五坊中的狗坊養的就是獵犬,唐朝尚武,愛打獵,打獵時就要帶一隻獵犬。墓葬出土的陶俑來看,當時的獵犬尖嘴、細腰、長腿,也被稱為「細犬」。
然而得到社會大多數人喜愛的,卻是一種叫做「拂菻犬」的狗。
《舊唐書·高昌傳》記載:七年,文泰又獻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長尺余,性甚慧,能曳馬銜燭,雲本出拂菻國。中國有拂菻狗,自此始也。
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描繪了兩位宮廷貴婦逗狗的畫面,這狗就是拂菻狗。
《簪花仕女圖》周昉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歷史上就記載了一則關於狗的趣事,被稱作「康猧亂局」。
《酉陽雜俎》記載:「上夏日嘗與親王棋,令賀懷智獨彈琵琶,貴妃立於局前觀之。上數子將輸,貴妃放康國猧子於坐側,猧子乃上局,局子亂,上大悅。」
就是說,唐玄宗李隆基與親王下棋,讓賀懷智彈琵琶,楊貴妃在旁邊看著。然後眼看著唐玄宗連輸几子,這盤棋就快輸了。楊貴妃就把「康國猧子」放出去,讓它跑棋盤上。棋盤一亂,就看不出唐玄宗要輸了,唐玄宗特別高興。
這裡的「康國猧子」,最初是由高昌傳入,到唐玄宗時期由唐國進獻,其實就是原來的「拂菻犬」。
關於「拂菻犬」,陳寅恪老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提到:《太真外傳》有康國猧子之記載,即今外人所謂「北京狗」,吾國人則呼之為「哈吧狗」。所以,這「拂菻犬」,經過數百年在國內的雜交演化,就是今天的京巴犬。
唐代詩詞中有不少提到「猧兒」:
王涯《宮詞》之十三:白雪猧兒拂地行,慣眠紅毯不曾驚。深宮更有何人到,只曉金階吠晚螢。
《醉公子》:門外猧兒吠,知是蕭郎至。剗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羅幃,不肯脫羅衣。醉則從他醉,還勝獨睡時。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第187號墓出土了唐代的《雙童圖》,圖中小孩抱著一隻面部尖削,黑白相間的捲毛小狗。
唐代元師獎墓壁畫中也有一小孩牽狗的形象,狗體型小,小耳朵豎起,向人奔跑。這兩幅畫中狗的形象與「康國猧子」非常相像。
「二三結伴趁猧兒」當時小孩子和「康國猧子」一起玩耍的場景表明,這種寵物狗不只存在於皇宮貴婦,民間也將之飼養作為寵物。
由此看來,唐朝對狗已經不止看中它們看家打獵的本領了,已經和現在大多數人一樣,把狗看作是陪伴。家家戶戶都養寵物,大多數人養寵物狗,這樣的場景有沒有覺得很熟悉?這不就是現在我們養寵物的場面嗎?養狗養貓養鳥,大多數人都養寵物來陪伴自己。
寵物狗和人共同生活,就會出現人和狗之間的矛盾。對於這些矛盾,唐朝專門出了法律來規範,而且這些法律對後世影響深遠。
專門為狗狗定製律法,從根本上規範養狗行為
動物一旦上升為寵物,對人的意義就不一樣了。人與人的相處中存在了別的物種,與其它物種之間產生矛盾是必然的。人偷狗、狗傷人,這都是要正視的問題,唐朝的統治者專門為養狗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唐令拾遺·雜令第三十三》「畜產抵人」條:「齧人者,截兩耳」。對於咬人的狗,剪去它的兩隻耳朵作為懲罰。
《唐律》:「以不施標幟羈絆及狂犬不殺之故,致殺傷人者,以過失論,過失者,各依其罪從贖法。」這一條專門規定了狗主人如果看管不當致使狗傷人,要依照其罪進行賠償。如果再有傷人事件,人和狗都要受到處罰,狗就要被殺死。
針對故意放狗咬人的狗主人,《唐律》有條例:「故放令殺傷人」,謂知犬及雜畜性能抵蹋及噬齧,而故放者,減斗殺傷一等。官府會根據被咬者的尊卑貴賤酌情加減治罪,一個月內傷者的傷情由狗主人負責,若傷者因傷去世,狗主人依罪論處。
最後一條規定,是獸醫給狗看病被咬傷,如果狗主人花錢,那就不用承擔責任;如果沒有付錢,就得承擔責任。
這都是對狗咬人這一情況做出的規定,也正是因為有這些規定,才保證了人和狗之間和諧相處。
但是唐朝律法對狗的規定上不單單是保護人,對狗的飼養也有明確規定,為了避免人們在飼養過程中出現虐待、遺棄、飼養不當的問題,統治者直接以法律形式做了規定,也保證了狗的生活。
《唐律疏議》中關於狗的規定詳細的令人咂舌,可見當時人們思想的開明程度,以及唐朝人對寵物的關懷。在它們眼裡,寵物不僅僅是一個玩物,還是一條生命。狗咬人,狗與主人一併追責,也表明唐朝對狗的尊重和對人的約束。
「寵物狗」這一概念興起於唐朝,這與當時國力的強盛和思想的開明是分不開的。唐朝的養寵文化興起,直接讓後世的社會中寵物更加流行起來。一直到現代社會,養寵物已經非常流行,成為人們的一種心靈寄託。
但是唐朝養寵中,最值得稱讚的還是唐朝關於寵物的律法規定,從養狗就可見一斑。對於一隻狗尚且能做到這麼細緻的規定,無怪乎唐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璀璨的明珠了。可能唯一有些可惜的是,京巴犬的血統已經漸漸流失了,現在再也難見到傳統京巴了。
深挖寵物知識,硬核寵物科普,記得點擊關注哦。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1iFq3IBd4Bm1__Yyl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