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您了解前列腺基底細胞癌嗎?

2023-02-09     繪真醫學

原標題:【專家訪談】您了解前列腺基底細胞癌嗎?

根據Michael C. Haffner醫學博士的說法,前列腺基底細胞癌(BCC)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前列腺癌變體,很少有醫生會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遇到並治療這種疾病。與每年超過一百萬例前列腺癌確診相比,相關文獻中僅確定了100名左右的前列腺基底細胞癌患者。

在接受採訪時,Haffner博士表示:「(前列腺)BCC這個名字一直存在長期爭議,該疾病在1974年首次被發現時被稱為前列腺腺樣囊性癌(ACC),世界衛生組織於2004年將ACC重新歸類為BCC。雖然它在某些方面與更常見的ACC相關,但基底細胞癌顯示出獨特的組織病理學和生物學特徵。」Haffner博士和他的團隊對2名BCC患者的檔案福馬林固定石蠟包埋標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他們確定前列腺BCC的特徵是總拷貝數低和突變負荷低,以及16號染色體的復發拷貝數丟失。(編者註:復發拷貝數變異是指不同樣本的相同區域出現的拷貝數變異。)

Michael C. Haffner, MD, PhD

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人類生物學部和臨床研究部助理教授

前列腺基底細胞癌相關背景

前列腺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種由前列腺基底細胞構成的罕見的前列腺惡性腫瘤,由Frankel等人於1974年首次報道,稱其為腺樣囊性癌,後被命名為基底樣細胞癌、腺樣囊性基底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等。2004版WHO泌尿系統和男性生殖器官腫瘤分類中,基底細胞腫瘤包括基底細胞腺瘤和BCC,將細胞豐富結節性基底細胞增生稱為基底細胞腺瘤,類似於基底細胞癌和腺樣囊性癌的惡性基底細胞腫瘤則統稱為BCC。2011年外科病理學將前列腺基底細胞樣腫瘤分為兩種:腺樣基底細胞腫瘤:形態類似涎腺腺樣囊性癌,生物學行為較溫和;BCC:形態類似於肛管基底細胞樣癌,生物學行為高度惡性,此兩種類型腫瘤免疫組化標記鑑別比較困難。在2016版WHO泌尿系統和男性生殖器官腫瘤分類中的基底細胞腫瘤刪除基底細胞腺瘤,只保留BCC,並等同於腺樣囊性癌。前列腺BCC非常罕見,目前國內文獻相關報道較少。

《WHO(2016)泌尿系統和男性生殖器官腫瘤分類》只保留了前列腺基底細胞癌

Haffner博士表示:「從最基本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正常的前列腺有2種不同的細胞類型——管腔細胞層和基底細胞層。基底層被認為是再生細胞部分,而管腔細胞是產生前列腺分泌物的細胞,它們是前列腺的業務末端。前列腺中出現的大多數ACC具有與管腔細胞非常相似的表型。相比之下,基底細胞癌表現出不同的病理特徵和生長模式,免疫組織化學標誌物可用於區分腺癌和基底細胞癌。有些病例可能在診斷上具有挑戰性,但可能通過整合形態學和免疫組化來建立基底細胞癌的診斷。」

前列腺基底細胞癌的臨床和病理學特徵

臨床特徵

前列腺基底細胞癌相關報道中,患者發病年齡為28-89歲(中位年齡為68歲),其發病年齡較前列腺腺癌年輕,其臨床症狀與前列腺腺泡細胞癌相似,而血清PSA(前列腺特異抗原)濃度一般在正常範圍內,成為臨床上與前列腺腺泡細胞癌鑑別要點,但少數情況下也可出現血清PSA濃度輕度升高。前列腺BCC可與腺泡細胞癌伴發,引起血清中PSA濃度明顯升高。

根據2020年發表在《Frontiers in Oncology》上的研究結果,前列腺基底細胞癌通常「具有較低的惡性腫瘤潛力」。然而,已經報道了多例侵襲性BBC導致轉移和復發的案例——高達10%的患者在初始治療後出現轉移,超過40%的患者出現疾病復發。前列腺基底細胞癌的轉移傾向於肝臟、肺和腸道;相比之下,ACC傾向於轉移到骨骼中。在一項針對19名基底細胞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學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到4名患者(21%)發生轉移;在15名隨訪0.3-11.8年的患者中(患者年齡從43歲到83歲不等),2名患者死亡,3名患者帶癌生存,10名患者無疾病證據(NED)。

組織病理學

前列腺BCC大體呈結節狀,切面呈灰白色, 部分可呈魚肉樣,界限不清,有時可見微囊形成,而普通前列腺腺癌通常為黃色,但肉眼難以與前列腺增生症區分。腫瘤主要位於前列腺的移行區,也有的位於外周區。前列腺BCC呈浸潤性生長,腫瘤細胞常排列呈巢團狀、假腺樣或腺樣囊性結構。前列腺BCC除最內側腺腔樣上皮外,大部分腫瘤細胞表達基底細胞標記物,如P63、34βE12、CK5/6等,目前認為P63是前列腺基底細胞特異性高及敏感性強標誌物。Shah等人認為P63對於基底細胞識別比CK(34βE12)敏感性更高,聯合應用CK(34βE12)及P63可提高檢測結果穩定性並減少假陰性結果。

前列腺基底細胞癌(HE染色)

前列腺基底細胞癌與分子檢測

因為前列腺基底細胞癌很少見且難以診斷,Haffner博士表示BCC是一種研究不足的疾病。2022年11月,Haffner和他的同事發表了一項旨在揭示BCC遺傳驅動因素的研究結果。「與關於前列腺腺癌基因組改變的廣泛文獻相反,BCC的基因組驅動因素是未知的,」Haffner博士表示,「這促使我們研究前列腺基底細胞癌的基因組組成。」Haffner博士和他的團隊對2名BCC患者的檔案福馬林固定石蠟包埋標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他們確定前列腺BCC的特徵是總拷貝數低和突變負荷低,以及16號染色體的復發拷貝數丟失。此外,BCC與KIT、DENND3、PTPRU、MGA和CYLD的驅動基因改變有關。研究人員通過體外前列腺基底細胞證明CYLD基因丟失導致細胞增殖增加,進一步證實了CYLD蛋白在前列腺基底細胞中的機製作用。他們最終得出結論,前列腺BCC顯示出與ACC不同的基因組改變,並強調了16號染色體丟失在這種罕見腫瘤類型的發病機制中的潛在作用。

總結

「總體而言,前列腺BCC的基因組顯示出相對較少的改變——這包括拷貝數變化、結構重排以及突變。」Haffner博士表示,「令我們震驚的是,我們在這兩個病例(的石蠟包埋標本)中並沒有發現前列腺腺癌中的經典基因組改變。而且,我們開始看到涉及16號染色體復發拷貝數的改變。儘管16號染色體是一條易受到其他腫瘤類型拷貝數變化的影響的染色體,但這可能是這些腫瘤基因組結構的差異化導致的。」大多數發生前列腺基底細胞癌的患者接受標準的前列腺癌治療,包括手術切除,但大多數病人可能需要放療或化療。Haffner博士表示:「大多數患者對局部治療反應良好,但這些基底細胞癌有不同的『口味』,有些病例表現得更具侵襲性。文獻中已經注意到的是,一些表現出較高壞死率和較高細胞增殖率的腫瘤在其臨床行為中往往更具侵襲性。這些病例豐富了我們對前列腺基底細胞癌轉移和發展的認知。」

Haffner博士最後表示:「即使標準不是很明確,但基於組織形態學和非常簡單的分子評估,人們可以開始嘗試對前列腺基底細胞癌進行風險分層。

參考文獻:

[1]Researcher Highlights Need for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Prostate Basal Cell Carcinoma.https://www.onclive.com/view/researcher-highlights-need-for-improved-understanding-of-prostate-basal-cell-carcinoma

[2]K,Frankel,J R,Craig.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Report of a case.[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1974,62(5): 639-45.DOI:10.1093 /ajcp/62.5.639.

[3]申發燕,白冬雨,張海萍,鐘山,莊嚴陣.前列腺基底細胞癌臨床病理特徵及文獻複習[J].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誌,2020,29(01):56-60.

[4]藏素紅,張靜,石懷銀,吳彥,羅丹,張亞靜.前列腺基底細胞增生和基底細胞癌的診斷與鑑別診斷[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3,36(10):1434-1436+1441.

[5]Dong S, Liu Q, Xu Z, Wang H. An unusual case of metastatic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Front Oncol. 2020;10:859. doi:10.3389/fonc.2020.0085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1eb455c4c1b3db5926c2e46541c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