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時候,黃興一直是他的堅定支持者,他們在日本組織革命運動時相識,從此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夥伴,一同籌建同盟會,領導了辛亥革命的風潮,被時人以「孫黃」相稱。
但是在革命的進程中,孫黃二人雖是死黨,但並不是鐵板一塊,沒有任何矛盾的,相反對於革命理念和革命道路的不同認識,讓他們最終分道揚鑣。
從孫黃二人關係的變化,能看出領導近代中國革命的資產階級雖然有先創之功,但後勁兒不足,所以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
孫黃相聚鬧革命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最終李鴻章的北洋精銳盡數覆沒於威海衛,隨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對當時的國人刺激相當之大,他們想不到天朝大國怎麼能輸給自小小的日本。
這些國人當中就包括孫中山和黃興,孫中山最初只是一位醫生,在目睹了國家不斷遭受外國侵略後,他決定由醫人改為醫國,鑒於清廷已無藥可救,他決心推翻它。
當時的黃興同樣也在為救國之路上下奔走著,他出生於地主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受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影響極深,王夫之推翻專制經世致用的思想讓黃興受益匪淺。
在武漢兩湖書院求學期間,黃興接觸到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特別是盧梭的《民約論》。其中的民權思想讓黃興豁然開朗,之後通過留學日本,黃興真正走上革命道路。
雖然同是革命救國,但孫中山和黃興並不是一開始就在一起的,是直到黃興長沙起義失敗,逃亡日本期間兩人才相識的。他們一見如故,相約共同組建同盟會。
所謂的中國同盟會是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多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共同組建的,成立之初,就面臨著領導權歸屬的問題,當時孫中山和黃興在會內都有威信。
彼時黃興力排眾議,在選舉總理一職時,提議公推孫中山為領袖,不必經過任何選舉程序,黃興擁護孫中山的背後,是他對孫中山創立民國,實現民主平等理念的信服,也是為了統一黨內力量,不必造成分裂。
同盟會成立後,前進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孫中山和黃興是一文一武,孫中山負責籌備動員起義工作,黃興具體執行,親自參與領導武裝起義。
之後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都以失敗告終,黃興更是落得個「常敗將軍」的稱號,縱然如此,革命陷入低潮期,黃興和孫中山也沒有分道揚鑣,就此解散,而是互相扶持著。
但是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中華民國的建立,袁世凱篡權,孫黃之間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直至最後一分兩散。
孫黃矛盾的解密
揭秘孫黃矛盾之前,需要明白的是儘管二人都出身於富裕家庭,但還是有所不同的,黃興出身於仕宦家庭,祖上好幾代人為官,所以根上黃興還是比較傳統的知識分子。
而孫中山的祖上就沒那麼榮耀了,他成長在一個普通家庭,還是靠著哥哥的經營有方,家境才富裕起來,也就是屬於資產階級家庭,不像黃興那種士大夫家庭。
家庭的出身預示了兩人之後革命理念的不同,具體來看,其實早在同盟會建立之初,圍繞著軍旗、國旗問題,孫中山和黃興就有過激烈的爭論。
孫中山主張用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兩人為此吵得不可開交,黃興「怒而退會」並發誓「脫同盟會籍」,當然最終還是和解了。
接下來的矛盾是起義發生地點的問題,孫中山主張的是在自己的老家華南發動起義,而以黃興為首的華興會、光復會會眾大都是長江流域的人,對此雙方也是頗有爭論。
當然這些矛盾都是革命細節問題,不算大事,黃興那時還是堅定支持孫中山的,比如當時同盟會內有過兩次倒孫風潮,一次是在以北一輝次郎為首的日本無政府主義者推動下,東京本部的章炳麟、劉光漢等人掀起的。
一次是以陶成章、李燮和為首的,要求罷免孫中山總理職務的運動,這兩次倒孫風潮,提出過另選黃興為總理,但是黃興拒絕了,選擇站在孫中山一邊。
這時黃興想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盟會不能搞分裂,另外他對倒孫風潮中提出的孫中山獨斷專行的作風其實也有一定意見的。
二次革命致終局
武昌起義的成功讓革命形勢峰迴路轉,孫黃多年的付出終於取得了成果,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黃興就任陸軍總長。
但這個臨時政府是脆弱的,只是名義上的統一,立憲派掌握的省份根本不聽它的號令,即使是在內部,也不統一各自為政,最根本的還是沒有經濟基礎。
這時北方的袁世凱成竹在胸,利用滿清政府特別是攝政王載灃,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相斡旋,最終他取悅南北,得到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職位,孫中山就此下野。
黃興也是支持袁世凱當權的人,在他擔任陸軍總長期間,每天被錢搞得焦頭爛額,逐漸地,他認為同盟會內部無人能把握中華民國,革命要面臨像之前太平天國一樣的結局。
黃興認為唯有袁世凱可以收拾殘局,將革命果實保存,也就是資產階級制度,他主張「化敵為友」,這裡可以看出黃興注重的是制度而不是人,只要制度保留,換一個人來做是無所謂的。
之後袁世凱想進一步專制獨裁,製造了「宋教仁」案,因此孫中山、黃興領導了二次革命,但在袁世凱的運籌帷幄之中,二次革命失敗了。
二次革命後孫黃之間的分歧就非常大了,最終二人不再合作,根本原因是孫中山認為革命還未成功,他認為之前革命失敗是由於不統一,沒有形成合力,為此組建了中華革命黨,會眾需完全效力於孫中山,還要堅持武裝鬥爭。
黃興沒有加入中華革命黨,他認為孫中山此時過於專制集權是對革命的背離,他認為革命已然成功,需要的是用法制的手段制約袁世凱,而不是武裝鬥爭,所以最終他選擇了離開。
1914年,在啟程赴美的路上,黃興寫下了一首詩,「口吞三峽水,足蹈萬方雲,茫茫天地間,何處著吾身」,其對革命處境和自身奮鬥命運充滿了擔憂和失落之感。
從黃興離開孫中山後,由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走向了另一條路,與民主背道而馳,所以有了後來蔣介石的專制獨裁,造就了最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