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華強股價暴漲「迷霧」:「海思全聯接大會」驅動,可交債「換股」減持?

2024-09-05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鄒永勤 深圳市福田區深南中路邊上的華強北,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交易集散地,素有「中國電子第一街」之稱,而在這條「中國電子第一街」核心位置的華強廣場A座,正是上市公司深圳華強(000062.SZ)的辦公所在地。

8月份以來,此前股價走勢平平無奇的深圳華強奇峰突起,在8月15日以來的16個交易日內出現15個漲停板,累計漲幅超330%,並接連掀起了華為海思概念股、深圳本地股等多個題材的炒作浪潮,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如果從8月1日的收盤價9.03元/股算起,至9月5日的收盤價37.77元/股,深圳華強已成為8月份以來深滬京三市漲幅第一股。那麼,深圳華強的股價走勢為何如此凌厲呢?

基本面:與股價暴漲並不「匹配」

深圳華強的主營由電子元器件授權分銷、電子元器件產業網際網路、電子元器件及電子終端產品實體交易市場(運營主體為「華強電子世界」)三大業務板塊構成。在2024年半年度報告中,深圳華強稱華強電子世界坐擁全球獨一無二、無可複製的華強北地理優勢,出租率一直穩定在高水平,是其「現金奶牛」業務。

在深圳華強股價持續井噴之時,深華發A(000020.SZ)、偉時電子(605218.SH)等一大批元器件概念股亦跟隨強勢崛起,並引發了市場對電子元器件行業景氣度好轉的討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深圳華強的這個「現金奶牛」業務是否有了新的變數?9月4日,記者來到華強電子世界進行實地探訪。

華強電子世界位於華強廣場A座旁邊,是一座6層樓高的超大型電子專業連鎖賣場。與想像中的「中國電子第一街」火爆場景不同,整個賣場在上午時段都顯得較為平淡,直到下午客流量才逐漸增多,但5樓以上的客流量仍然有限。

記者在一家經營手機零配件的店鋪前與該店鋪的負責人進行交談,向其諮詢近期行業是否已經在復甦、店鋪的營業額有否跟隨提升等問題,該店鋪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市場都是這樣不溫不火,談不上什麼復甦不復甦。

實際上,在深圳華強8月31日發布的2024年半年度報告中,也未顯示出行業明顯復甦的跡象。上半年,深圳華強實現歸母凈利潤1.77億元,同比下降33.81%;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為1.53億元,同比下降39.09%。

分季度來看,深圳華強2024年第二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1.19億元,同比下降15.76%。如果把統計周期拉長,深圳華強已經連續六個季度業績出現下滑。2023年第一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其單季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5億元、1.41億元、1.43億元、0.57億元、0.57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2.96%、-53.23%、-18.11%、-77.69%、-54.19%。

這樣的基本面,顯然與其年內股價高達133.06%的漲幅並不匹配。9月4日收盤後,深圳華強發布公告稱,截至9月4日,公司的靜態市盈率為76.85,市凈率為5.03,這些數據均遠高於公司所屬的「批發業」的平均水平。深圳華強同時提醒稱,近期公司股價短期漲幅較大,明顯偏離市場走勢,存在市場情緒過熱的風險。

消息面:「海思全聯接大會」驅動?

記者留意到,在本輪深圳華強股價大漲的過程中,一直穿插著與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下稱「海思」)的相關信息。公開信息顯示,海思是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的一家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與器件設計公司,深圳華強旗下的深圳淇諾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淇諾科技」)是其重要代理分銷商。

8月1日,亦即深圳華強股價大漲前夕,該公司董事會秘書王瑛在接受天弘基金調研時表示,深圳華強是海思全系列產品授權代理商,與海思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業務合作關係。隨著海思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品類,深圳華強將加大海思各類產品的應用方案研發以及推廣力度,促進海思產品的市場拓展。

其後,在股價連拉兩個漲停板後的8月18日,深圳華強發布公告再度強調稱,「公司是海思的主要授權代理商之一,隨著海思陸續推出新產品,公司將加大海思產品的應用方案研發以及推廣力度,促進海思產品的市場拓展。」

8月21日,深圳華強在投資互動平台上再次表示,公司是海思主要授權代理商之一,將參加海思全聯接大會,並且為了做好海思產品的推廣,公司將定向邀請客戶共同參加該次大會。

網絡上關於海思將在9月9日舉辦全聯接大會的消息此起彼伏,一批券商研究機構亦跟進發布了相關研究報告,比如光大證券8月19日的研究報告、華創證券8月25日的研究報告、招商證券9月1日的研究報告等均明確指出海思全聯接大會將於9月9日在深圳舉辦。

與此相應,8月19日至8月26日是深圳華強股價漲勢最為強勁的階段,連續出現「一字漲停」走勢。其間,一些披露將參加海思全聯接大會的相關公司,如創維數字(000810.SZ)、力源信息(300184.SZ)等,其股價亦紛紛跟隨深圳華強快速走強,從而形成了華為海思概念股群體。

但記者留意到,作為主角的海思,在其官網上並沒有關於這一活動的介紹。為核實消息的真偽,記者於9月3日撥通了海思官網展示的聯繫電話進行諮詢,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是華為公司的總機,他們對於海思將在9月9日舉辦全聯接大會一事並不知曉,建議記者向相關渠道方了解核實該消息。

在A股市場被炒得熱火朝天的海思全聯接大會,究竟是否真實存在?如果存在,又在什麼時候在哪裡舉辦呢?記者根據上述工作人員的提示,致電淇諾科技的官方電話進行諮詢。對方表示,他們現在也不知道這個大會什麼時候召開,因為沒有收到確切的通知。

那麼,既然沒有收到確切通知,為何上市公司卻已在投資者平台上表示要定向邀請客戶共同參加該次大會呢?對此,上述工作人員表示,此前確實是定在9月9日至9月10日召開,但現在好像要延期,具體時間更改到哪一天,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說法。

而據一位接近華為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個海思全聯接大會其實是海思產業部門自己舉辦的活動,和平常召開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不是一個檔次,且現在已經延期,具體時間要等通知。

拋開「9月9日海思全聯接大會」事件的真偽,深圳華強作為海思重要的代理分銷商,究竟每年能夠從中獲得多少利潤?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亦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

為此,記者根據深圳華強中報披露的證券事務代表聯繫方式,進行電話採訪諮詢。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由於這涉及合作夥伴(指海思)的商業秘密,所以不能提供相關的具體數據。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深圳華強是在2017年通過收購淇諾科技才成為海思的代理分銷商。從完整的會計年度計算,在2018年至2023年的6年間,深圳華強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86億元、6.30億元、6.25億元、8.83億元、9.52億元、4.67億元,增長趨勢並不明顯。

可交債:大股東「換股」減持?

由於深圳華強近期股價過於火爆,深交所在9月4日收盤後對相關交易數據進行披露。數據顯示,深圳華強8月26日至9月4日漲幅偏離值累計達到101.33%,其間獲中小投資者(持股市值在300萬元以下)累計買入147.04億元,占比64.21%;其他自然人(持股市值在300萬元以上)累計買入70.59億元,占比30.83%;機構投資者累計買入8.72億元,占比3.81%。

從數據來看,似乎是中小投資者主導了本輪深圳華強的超級行情,這也與龍虎榜數據透露的信息一致。在深圳華強8月份以來的這波大漲行情當中,由於股價漲幅過大而先後12次披露龍虎榜單。在此前10次的龍虎榜數據中,並沒有機構專用席位出現,更多的是以代表散戶聚集地的東方財富拉薩相關席位主導交易。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後兩次即9月3日和9月4日的龍虎榜數據中,機構專用席位開始出現,兩天合計買入金額和合計賣出金額均位居榜單前列。因此,機構投資者雖然在8月26日至9月4日僅累計買入8.72億元,但卻是深圳華強近日股價走勢的最重要推手。

深圳市照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高級研究員黃穗向記者表示,中小投資者之所以能夠在深圳華強的股價上發揮巨大作用,主要源於該公司較為特別的股權結構。「深圳華強總股本為10.46億股,但其中有7.40億股在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手上,實際上市場流通的僅3.06億股,所以容易被遊資炒作。」她說。

她進一步向記者表示,在控股股東掌握的7.40億股中,有3.30億股是作為可交換債券(下稱「可交債」)的抵押品。由於對應的可交債已經進入換股期,而深圳華強股價經過近期的持續大漲後已經大幅高於換股價,後續不排除這部分股份會通過換股的方式進入二級市場減持。

公開信息顯示,可交債是一種附帶期權的債券產品,它通常是指上市公司股份的持有者(即過出方),通過抵押其持有的股票給託管機構進而發行的公司債券。該債券的持有人(即過入方)可以選擇持有至債券到期,要求過出方還本付息;也可以選擇在約定的時間內,用持有的債券換取過出方抵押的上市公司股權,享受資本增值。

深圳華強的控股股東深圳華強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強集團」)在2023年先後發行了兩期合計20億元的可交債,分別是23華強E1(117207.SZ)和23華強E2(117217.SZ)。這兩隻可交債的抵押股份,對應的正是深圳華強2024年中報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排第二和第三位的23華強E1擔保及信託財產專戶和23華強E2擔保及信託財產專戶,分別持有1.65億股。

根據相關公告信息,23華強E1的轉股起始日為2023年12月18日,最新轉股價為30.75元;23華強E2的轉股起始日為2024年6月24日,最新轉股價為30.80元。換言之,這兩隻可交債均已進入轉股期,且轉股價大幅低於當前深圳華強的股價,過入方如果通過轉股後在A股市場賣出減持,確實將享受到一定的資本增值空間。

按照規定,過入方換股交收完成後,換得的股票可在下一交易日進行交易。但是,可交債的換股操作實際上會形成控股股東的減持,那麼在換股前是否需要履行相關的手續,比如預減持披露等?對此,市場存在不同意見。

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郜先生對記者表示,從此前一些上市公司可交債換股的實操過程來看,在換股前並沒有相關的預減持計劃披露,只需要在換股後導致相關權益超過規定比例進行公告提示即可。

對此說法,黃穗卻有不同意見。她表示,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24年5月24日發布實施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規定「因贈與、可交換公司債券換股、認購或者申購ETF等導致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的,股份過出方、過入方應當遵守證券交易所的規定」。因此,可交債換股確實需要履行相關減持規定。

那麼,上市公司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深圳華強上述證券事務部的工作人員對此並未正面回應,只是強調稱,如果過程涉及相關公告,他們會按照深交所的規則去披露。

記者留意到,近一年以來(2023年9月5日至2024年9月5日)已經有23家公司發行了可交債,形成了一個不小的板塊。那麼,這些可交債在換股過程中導致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的,該遵守哪些相關規定呢?

為此,記者於9月3日致電深交所相關部門進行諮詢,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對記者所提問題進行記錄,後續會組織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解答。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止,仍未收到相關回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199167a88a9561982d0bcb97dce85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