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關節炎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骨關節炎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一部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不願意接受關節置換的患者而言,關節疼痛、僵硬腫脹、伸屈功能受限等一系列症狀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為破解僵局,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放射介入科朱悅琦主任團隊探索開展骨關節炎介入治療新技術——關節內動脈栓塞術(GAE),結合先進的影像引導和微創技術,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
患者李阿姨今年61歲,左膝關節間歇性疼痛已4年多,最近1個月更是病情加重,膝關節腫脹伴隨皮溫升高,嘗試服用止疼片也無法緩解劇烈的疼痛,甚至都無法上下樓梯。雖然符合手術指征,但李阿姨對關節置換這類外科手術存有畏懼心理,得知市六醫院放射介入科開展了關節內動脈栓塞術這項新技術,李阿姨慕名而來。經前期評估,排除感染性疾病後,朱悅琦主任醫師為其制定了實施膝關節內動脈栓塞術的治療方案。
術中,朱悅琦團隊對患者側股動脈進行穿刺,注入造影劑,在對膝關節動脈血管造影后,明確骨關節炎病變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情況,確定需要栓塞的靶血管。隨後,手術團隊將微導管超選至靶血管,使用栓塞微球對異常新生血管進行栓塞,進而減少病變區域的炎症血供,達到緩解炎症和疼痛的目的。
「術中導管操作創傷小,採用100-300微米栓塞微球進行栓塞,可以說非常精細。與傳統的藥物治療或關節置換手術相比,介入治療具有精準靶向、微創、個性化等優勢,為膝關節疼痛患者提供了一個新選擇。」朱悅琦說。
整個手術僅耗時1小時。術後第二天,李阿姨即可下地活動,疼痛VAS評分由原來的7分將至2分,左膝疼痛明顯減輕。
骨關節炎的介入治療是一種以影像引導為核心的微創治療方法。市六醫院放射介入科基於磁共振影像評估,發現臨床上骨性關節炎來院就診的患者每年高達上千例。這其中相當部分症狀嚴重的老年患者由於不具備關節置換手術的身體條件或顧慮手術創傷而選擇保守治療,但又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對短期內不想接受關節置換的老年患者,介入治療可以延緩關節置換的時間。未來,骨關節炎介入治療將朝著更精準化、個體化的方向發展,結合基因治療、幹細胞療法、靶向藥物注射等先進技術,有望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甚至實現軟骨的再生與修復。
作者:唐聞佳
文:唐聞佳 圖:受訪方供圖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