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的雙11還可以這麼玩?

2023-11-14     鋅財經

原標題:即時零售的雙11還可以這麼玩?

文/陳妍

編輯/大風

雙11作為一個國民級購物IP,在多年的持續火爆中,影響力早已從線上延伸到了線下。

而在今年這個宏觀經濟承壓的窗口期,雙11的走向已不止體現著消費環境水溫:整個市場都在渴求一片還沒那麼「卷」的新藍海,求解全新的商業可能。

外賣平台,作為品牌方、線下實體門店和消費者之間的生態串聯者,當下正在即時零售這條新賽道上努力破題。

今年雙11期間,各家外賣平台都參與到了這場大促當中。其中,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玩法設計,不僅讓人看到雙11的新可能性,更有力拉動了本地生活行業的爆發。

像以餓了麼來說,今年雙11推出的「大券包」的玩法,打出「今日購買,省到年底」的賣點, 9.9元的「大券包」,直接囊括幾十張最高價值120元的外賣券,包含了滬上阿姨、西貝莜麵村、全家便利店等20餘個知名品牌,覆蓋從火鍋、奶茶到母嬰、寵物,品類多達30多種……在短短一個周末贏得了數百萬消費者的認可。

在相對高頻的本地消費場景中,如何充分調動起全平台商業資源,通過簡單直接的新鮮玩法,激發起商家生意的持續增長——即時零售的頭號玩家們,正在這個傳統電商練兵的沙場,打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爆發背後的「剛性」消費遷移

從吃喝日用到買菜買藥,外賣購萬物對消費者而言,這兩年正一步步從「應急消費」滲透到「日常消費」。消費者對速度和便捷追求的背後,是生活中各類「剛性」消費,正加速向線上遷移。

這一方面來自三年疫情帶來了即時零售消費習慣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外賣平台的供給正在不斷擴容,各項基礎設施加速完善。可以說,不僅是傳統生鮮、大小超市、藥店,甚至像3C數碼、家電等商家,如今也都紛紛開上了「外賣店」。

過去面對吃飯的需求可以通過點個外賣解決,如今買菜、買藥、買化妝品甚至買手機都可以通過外賣在當下就得到解決。

這對雙11帶來的機會即是:過往在「雙11」的情緒性消費中,「剁手黨」們總擔心買了一堆最後不需要的商品;現在在吃飯、買菜這些剛性生活消費中,消費者更要得到「真實惠」,讓雙11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從用戶視角出發,原本「當下就要買」硬需求要被更便捷地、更實惠地滿足;而從品牌視角來說,這也是捕獲新流量池的年度機遇,不同賽道上用戶人群、消費場景上的差異,為品牌在新用戶、新渠道上的覓得新空間。

像以Apple、小米等品牌為例,今年年初開始,這些頭部品牌陸續入駐餓了麼,Apple更在iPhone 15新機現貨首發當日同步餓了麼發售。這些門店,也成為今年雙11中的重要參與者。

另一方面,與傳統電商平台不同,即時電商平台上的商家不存在線上、線下訂單相斥的情況。一家實體門店的主要顧客,大多是半徑幾公里內的居民,他們的核心訴求一致,希望快速便捷地拿到想買的商品。

搭上即時零售和雙11的快車,擴大自己服務半徑,再加上平台權益的「疊buff」,線下門店如今對「雙11」不用再望洋興嘆,都可選擇親自下場比試一番。

市場越發多元的需求,匹配上平台愈加多樣的供給和運營手段,即時零售正在雙11中清晰自己獨有的身位。

新渠道新玩法才有新空間

即時零售站上了雙11新風口,一方面來源於各行各業數字化建設加快,一方面也是平台通過更契合具體生活場景的運營,推動以上需求加速的轉化。

今年,雙11已經有了近20年的歷史,哪怕有直播電商這種新的帶貨形式出現,消費者也不願再被優惠券算法和直播秒殺折騰得得抓耳撓腮。

少點套路,簡單消費,是大部分消費者的訴求。餓了麼的「大券包」、1分購這些「簡單粗暴「的雙11設計之所以能夠得到認可,也正是贏在了這一點。

公開報道顯示,餓了麼今年雙11戰績不斐。活動期間,平台成交、用戶規模均創下歷史新高,不僅參與雙11的商家數量同比去年增長50%,下單的三四線消費者同比增長六成。在11月11日當天,平台上酒水、3C數碼、服飾鞋包、家用電器等超過十個品類成交直接翻倍,超過90%品牌成交量都突破了歷史峰值。

不僅如此,平台在11月10日上線全新活動「大券包」,短短兩天內有數百萬消費者湧入會場參與搶購組合優惠券,活動開啟僅1秒就有消費者抽到了香奈兒手袋優惠券。

本地消費者需要極致低價、渴望不浪費的消費,真正能省到錢;而本地商家需要獲取新用戶獲取,培育新消費習慣,需要可持續的增長。

像這類組合券的熱銷,既讓消費者提前鎖定了到年底的優惠,也讓上百家品牌提前「鎖定」了未來兩個月的消費者。這就是以平台設計出發,帶動的多方共贏。

破題本地商家長期增長

雙11一年只有一天,即便拉長前後促銷的周期,也只有短短數日。如何通過一個「雙11」,撬動一段周期的消費增長?相較傳統電商而言,這對即時零售的挑戰更大。

不管是「大券包」,還是11萬份「好貨1分購」,餓了麼本質上其實是藉助超幅優惠的吸引力,讓更多用戶關注到這條新賽道,再通過可在一段周期內消耗完的權益,把峰值時刻的流量池可持續地帶到更多本地商家。

另一方面,用戶心智的長期培育和瞬時爆發的營銷玩法也同樣重要。

像在今年雙11中,餓了麼也結合了各行業的具體場景需求,從10月底起陸續上線了紙品、糧油、母嬰、乳飲、零食等十大品類專場活動。借品類日的爆發,消費者買爽了各類日用品,各行業商家也得到了喜人的漲勢。

在這個過程中,背後核心就是幫助各行各業的商家一起培育「外賣也可以買到好奶粉」、「外賣也可以買到好酒」的跨品類用戶消費心智。

從商家增長結果來看,餓了麼這番試水功不唐捐:東阿阿膠成交額同比漲超過70倍,特侖蘇有機純牛奶增長15倍,皇家美素佳兒奶粉漲8倍,蚝灣長相思白葡萄酒、伊利金典純牛奶、火鍋牛肉卷等單品均增長超過2倍。此外,像納愛斯、潔柔、維達、飛鶴等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120%,全棉時代、孩子王、babycare、海王星辰、切果NOW等增幅均超過100%。

當然,相較傳統電商的發展成熟度,即時零售這個賽道的整體生態建設和生態競爭才剛剛開始。

到明年雙11,外賣平台和品牌之間還可以有哪些新合作,平台又將在玩法上帶來什麼新驚喜,這或許才是「餓了麼們」當下最重要的命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09989bf49f1da69a0e0c4c22285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