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市場監管報】;
售價一般在千元以上的國際品牌護膚品,在微信、二手交易平台上的價格卻只要幾十元、幾百元……這種明顯違反常識的「價格優勢」,往往隱藏著巨大的消費陷阱。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陳某大量收購知名品牌護膚品空瓶,利用針筒注射器等工具,在居民樓對空瓶簡單沖洗後「灌裝製造」高檔護膚品。然後,通過其二手交易平台帳號、微信帳號等途徑,以「極具誘惑力的低價」銷售獲利。據報道,陳某僅購入各類大品牌空瓶的交易額,就累計達110多萬元。2024年4月,法院一審以假冒註冊商標罪判處陳某有期徒刑四年,並處罰金125萬元。目前判決已生效。
10月21日,國家藥監局通報4起化妝品典型案例信息。其中,安徽省寧國市人民法院以假冒註冊商標罪、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罪,對該案13名犯罪分子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至五年不等,並處高額罰金。
這些違法犯罪行為,嚴重侵犯消費者和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受到法律嚴懲實屬罪有應得。
類似制售假冒化妝品的違法犯罪手法,並無高明之處。但為什麼「陳某們」會屢屢得逞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部分消費者「貪便宜」,客觀上導致了假冒商品「有銷路」。大家都說「事出反常必有妖」,當一種商品的售價明顯低於正常售價時,也往往預示著可能存在巨大的消費風險。
監管部門增加日常檢查頻次、及時處理舉報信息,司法機關加大打擊力度、公布典型案例對違法違規行為形成有力震懾,都非常必要。消費者「不貪便宜」「不輕信不可證實的承諾」,從正規渠道購買商品,同樣重要且必要。畢竟,相比「價格便宜」,我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更重要。
道理誰都懂,關鍵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否經得住種種誘惑。或許,正如那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從南極到北極,而是從「知道」到「做到」。
作者 | 既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