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結婚禮服幾十萬!攝影師走進湘西,記錄苗人真實生活

2021-04-19     Uni旅圖

原標題:一套結婚禮服幾十萬!攝影師走進湘西,記錄苗人真實生活

【編者按】苗族分布在我國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以貴州苗族人口最多,其次為湖南湘西。

湘西苗族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僻靜幽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鮮明的人文環境,形成了這裡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人文風情。從遠古的採集漁獵,到粗放的刀耕火種,一代又一代的先民積澱著生存的經驗,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資深簽約攝影師江新華,被這裡的特色文化和純樸風情所吸引,曾多次到訪,記錄苗人的生活。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今年輕的苗人也大多在外打工,留在寨里的更多是穿著傳統苗族服裝的老人、小孩,以及手藝傳承人。到了春節前後,苗寨里才會熱鬧起來。

攝影丨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資深簽約攝影師江新華

苗帕是苗族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頭部裝飾之一,也是一門傳統藝術。「姑娘樣子好,花花頭帕少不了」「選郎沒有巧,頭帕要包好」,在湘西苗區廣為流傳的這兩句順口溜記錄著苗帕對苗族人的重要性。苗帕用布製作,一層層纏在頭上,有如深藍色的盤子。

老人還保有穿苗服的傳統,而年輕人的服裝則比較現代,除非有重大的活動或場合,才會穿上苗服。

圖為年輕一代的苗人參加完「全國苗族服裝銀飾展」,走在鳳凰古城上。

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20多個苗族支系,每一支系又包含了若干的小支系,這就使得湘西苗族的服飾不完全一樣,多姿多彩。

圖為一對年輕姑娘在聊天,他們所穿服飾與上圖服飾就不太一樣了。

家園

苗人大多生活在山上,遠離喧囂。圖為一村寨的入口,春耕時節,橋上會有人牽著牛經過,構成一幅美麗的春耕圖景。

橋是一道隔斷,橋里是生活圈子,橋外是生產圈子。過了橋就到了農田。

田間勞作是苗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秋天的時候,苗人會把搶收的辣椒等農作物放在村寨的平地上晾曬。

到了冬天,又開始熏臘肉,準備過冬的食物。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還會製作糍粑,需要先將浸泡過的糯米放進木桶裡面蒸,然後倒進石舂裡面反覆捶打。圖為一對夫婦正在掀開鍋蓋看火候。

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會吃年豬,孩子們快回來了,一位老人提前剁肉做好準備。

村口的老石磨或有上百年歷史,苗人用它磨玉米和黃豆等。

有些苗人的房子是用石頭堆砌的,也有人用木頭。

留在寨中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平時在家養養雞,做做農活。

有手藝的長輩,還可以一邊編著竹筐,一邊看著娃,享受著天倫之樂。

這位阿婆快80歲了,她是湘西苗寨最後的壓寨夫人,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個土匪頭子。拍照的時候,她正在路邊休息,上面不遠處就是她的家。

小孩子們在家玩著,也有很多樂趣。

苗人做的手工藝品,也會拿到集市上去賣,然後再在集市上換回自己需要的日常用品。

非遺

湘西苗族人的生活很原生態,同時誕生了許多非遺技藝。苗族蠟染有多種類型,因地理位置和支系信仰差異而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圖為村民在河邊洗布、晾布。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寨里有一位知名的老銀匠,他是非遺的傳承人,很多人都來他這裡訂做銀飾。

這是當地的一個人大代表,挑花刺繡的傳承人,家裡人會和她一起繡花,然後把繡品賣出去。

村民在練習苗族武術,苗族武術包含拳、棍、劍、槍等,種類繁多,招式複雜,也是一項非遺文化。

苗族人愛唱歌,直到上世紀 80 年代,不少苗家山寨還堅持「以歌為媒」。圖為幾位村民在唱苗歌。

苗族鼓舞已成為苗族人最喜愛的舞蹈藝術形式,種類多達數十種,常見的有花鼓舞、猴兒鼓舞、女子單人鼓舞、男子單人鼓舞、團圓鼓舞等。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為苗寨當地的猴兒鼓表演。

因為這種打法是模仿猴子的動作,因此得名「猴兒鼓」。圖為苗人在表演。

湘西竹編,苗寨里有一些竹藝匠人,日常會製作竹編藝品。

幾位苗族婦女有說有笑地在織錦,織出來的布多用於製作頭帕、裹腿、圍腰、衣袖、背飾、肩飾和床上用品。

苗族人世居山地,苞谷是主要的農作物,他們將苞谷曬乾脫粒釀酒,製成「苞谷燒」。

婚俗

苗族人的結婚儀式很隆重,佩戴銀飾是新娘子結婚必備的著裝之一。新人在結婚前幾個月,甚至一年就會去定製銀飾。圖為一對新人在試穿試戴飾品,據說便宜的十幾萬,貴的要有五十六萬。

結婚當天,有傳統的接親隊伍,吹著喇叭早早來接新娘。

現代一些的人家,也會開著車隊來接親。

無論婚禮規格如何,伴娘都會身穿盛裝出席,有的是幾個,有的多達一二十個伴娘。

在苗寨,選擇春節結婚的人會多一些,這個時間親朋好友都回來了,人比較齊。圖為伴娘在烤火。

新郎進入內室迎接新娘,賓客在外廳等候,吹打奏樂。

迎娶新人,雖然婚禮是傳統的,但新人也會拍現代的婚紗照。

婚禮現場是很熱鬧的,圖為新郎在往外搬嫁妝。

俏皮的小儐相在現場跑來跑去

嫁妝豐厚

最後,就要迎娶新娘回家了。

現代生活

隨著科技的發展,苗人的日常生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產品同樣普及到每一個角落。

圖為村民看鼓舞表演的間歇,圍在一起看手機。

小孫女用手機打著遊戲,老人在旁邊觀看。

苗寨金龍村處在海拔900米的一塊懸崖邊,被稱為懸崖上的苗寨,現在路修通了,我們來到山上,老人也學會了微信掃碼收款。

靚麗的苗家姐妹穿著鮮亮的服裝,在玩抖音。

政府修建的籃球場,苗族姑娘閒暇時也打籃球鍛鍊身體。

湘西苗族人安居樂業,保留著原生態的生活氣息,攝影師告訴筆者,這是不可多得的拍攝題材,他還會再次造訪,去完善更多的影像,儘可能全面地呈現湘西苗人的生活。

圖片 | 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資深簽約攝影師江新華

文字 | Sunnie

圖片版權歸攝影師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攝影師檔案

江新華,自由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國際攝影家聯盟會員。從拍攝的第一天開始,他就認為攝影作品是攝影師的思想表達,情感體現,審美取向。喜歡人文攝影,喜歡用自己的第三隻眼睛去關注世界不斷地發展變化;去捕捉人類社會積極向上的前進步伐;去展現各民族文化真善美的閃光點。

已有五十餘幅作品在多家專業攝影刊物上發表;有三百多幅作品在國內外攝影大賽和展覽中入選、入展、獲獎。

2016年參加由上海攝影家協會舉辦的十人攝影聯展《鏡界》;出版十人攝影合集《鏡界》。

2017年入選《人民攝影報—明星攝影家》欄目。

2018年獲「全球華人人文攝影十傑」。

2019年獲「全球華人人文攝影十傑」。

2019年獲「上海攝影達人」稱號。

攝影理念:用自己的人文視角去體恤生活,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鏡頭語言去描繪心中的風景,講述人生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a46XgBDlXMa8eqjd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