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林——關公關老爺陵墓原來在這裡

2019-07-15     朝陽阿力

帝王墳墓叫陵,聖人墳墓叫林,貴族墳墓叫冢,墳用於普通人。

關林,是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羽的墳墓,埋葬著關羽的首級。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林,前為祠廟,後為墓冢,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

位於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的關林牌坊

關林正門兩旁各有一石牌坊

關林正門對面是"千秋鑒"樓,為舊時"燈影鑼鼓話興亡"的所在(戲樓)

關林正門

正門石獅飽經風霜年代久遠

門票40元

關林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依伊水清流,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千百座關廟中獨稱"林",是中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

東漢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冬,孫權偷襲荊州,關羽退走麥城,大義歸天。220年春正月,孫權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將傳關羽首級於洛陽曹操處 ,但被曹操識破,曹操敬慕關羽的為人,將計就計追贈關羽為荊王,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城南十五里,並建廟祭祀, 就是今天的關林,迄今已有1790餘年。

正門裡面是儀門

儀門

」威揚六合「匾額為慈禧書寫

關羽被害後,蜀後主劉禪追蓋關羽為"壯繆【miù】 侯"。

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關林廟,擴建成占地200餘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餘間、規模宏遠的朝拜關公聖域。萬曆三十三(1605年)年敕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關林正門君",關羽始封"聖"。

大殿甬道兩側望柱上獅子形態各異,為乾隆時期石刻

關公像

鐘樓(建於萬曆25年,1597年)

清朝,順治五年敕封關羽"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陽關帝陵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林",始稱"關林",成為與山東曲阜"孔林"並肩而立的兩大聖域。雍正八年(1730年)詔改武廟。清乾隆年間加以修建,形成現今占地180畝的規模。關林是明清時期皇帝遣官致祭、地方官吏和百姓朝拜關公的場所。

二殿(財神殿)建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

二殿(財神殿)建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

關林——關公關老爺陵墓原來在這裡

"光昭日月"匾額是清光緒帝御題

右側配殿為「五虎殿」,左側為娘娘殿,圖為五虎殿

五虎殿

娘娘殿建於明代,內有"祛病祈福圖"和"求子還願圖"

娘娘殿

二殿(財神殿)內關公像

「光昭日月」殿內關公壁畫

關林現存建築主要為明代,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關林的建築規格按照宮殿形式修建,布局嚴謹壯觀。廟前有戲台,中軸線建築依次有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春秋殿)、石牌坊、林碑亭、關墓。中軸線兩側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對稱建築物。其中最具特色的當數舞樓,前台的歇山式和後台的硬山式組合任一起,重檐樓閣,構築之妙全國罕見,也為"洛陽古代藝術館"所在地。

春秋殿

關公夜讀《春秋》像

關羽是如何成神的。南朝陳國皇帝陳伯宗(566-568年,在位2年)託言"關羽顯關公像靈成神",於光大年間(567-568年)在當陽玉泉寺西北為關羽立廟,在玉泉山為關羽建冢。到了隋朝(581-618年),關羽的神話傳說開始出現。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在關羽家鄉解州興建關帝廟,其他地方也開始建關帝廟。到唐代,關公信仰基本形成。全國各地出現許多關帝廟,關公信仰進一步擴大。湖北當陽以五月十三日為關羽生日,舉行隆重祭祀,遠近效仿。另並漸漸形成清明節拜掃關冢之俗。唐末五代時期,在宮中、在民間懸掛關公神像已成為習俗,並盛行下來。

宋元時期是關公信仰的發展期,這時期由於皇帝的推崇、加封,關羽由一名武將變成了一尊神明,關廟也在封建帝王的政令下,廣為興建。關公信仰在民間日漸深人,每年五月十三誕祭、九月十三秋祭則已成定期且規模盛大。

關林最後一進是關公墓(石牌坊)

關公墓石牌坊、碑亭

「中央宛在」意為「首級還在這裡」

關公墓石刻

萬曆時期碑刻

八角碑亭

八角碑亭中的石碑

碑亭說明

關公墓石門「鍾靈處」,康熙五十門年建

關公信仰文化至明清時期迎來了鼎盛期。 在清朝順治五年敕封關羽"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陽關帝陵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林",始稱"關林",成為與山東曲阜"孔林"並肩而立的兩大聖域。雍正八年(1730年)詔改武廟。清乾隆年間加以修建,形成現今占地180畝的規模。

關羽的封號經過宋、明、清皇帝的步步加封,最後在清光緒五年(1879年),最終封為"忠義神勇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佑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關林中的石刻很古老,感覺早於明清

關林中的石刻很古老,感覺早於明清

關林中的石刻很古老,感覺早於明清

關林中的石刻很古老,感覺早於明清

關林中的石刻很古老,感覺早於明清

關林中的石刻很古老,感覺早於明清

關林中的石刻很古老,感覺早於明清

關林中的石刻很古老,感覺早於明清

關林中的石刻很古老,感覺早於明清

關廟由起初的個別地方修建發展到遍布大江南北,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規格之高空前絕後,而且把對關帝的祭祀列入國家祀典,定於每年正月十三日的春祭、五月十三日的誕祭和九月十三日的秋祭,用太牢(祭祀禮節的一種)之禮,皇帝或親自御書致祭,或遣官到關林致祭。洛陽所轄各縣、鄉俱如此制。

歷史悠久的洛陽關林,成為遠近百姓祭祀關公的重要場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十三大祭,香火鼎盛。

關林院內兩側是兵器和壁畫長廊

從明代開始,關公信仰文化依然延續,並向海外輻射,特別是隨著大批華人到海外定居,也把關公信仰文化傳播開去,在整個漢文化圈內外發生著巨大的影響。

2008年,洛陽關林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瑰寶。

1980年在關林設立有洛陽古代藝術館,陳列古碑誌、石刻藝術珍品。

2001年3月,關林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06年05月25日,關林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XdC2wBmyVoG_1ZU1W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