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Uli
在我的印象中,每逢 中國過年過節,不少國外的潮流時尚品牌都會推出相關主題的單品吸引中國粉絲,譬如今年的農曆新年,Nike 以中國傳統瓷器圖騰為靈感,推出一款全新 Air Max 1 Premium CNY「萬壽無疆」鞋款、Off-White 以鼠年的老鼠為形象打造了一個新年限定「LUNAR NEW YEAR」系列。
image:Nike / Off-White
又或是玩具界巨頭 LEGO 分別以傳統舞獅及新年廟會作為主題推出兩款 CNY 積木套裝。
image:LEGO
2018 年 adidas 為慶祝端午節的到來特別釋出一款「Dragon Boat」別注配色 UltraBOOST,在鞋尾處融入了龍鱗片的細節設計。
image:adidas
滑動查看更多
當然,論及中國傳統節日,自然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側面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而今天,也就是 端午節,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
在 Uli 看來,中國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最大的區別在於 文化內涵深度這一層面。當然,我並非要否定西方節日,例如聖誕、復活節等也是有它的文化底蘊在,這點我是非常尊重西方傳統文化的。
那我說這話又是啥意思呢?就拿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 「賽龍舟」來說吧。它有文化歷史背景,被人流傳最廣的是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延伸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龍舟文化習俗,甚至細微到不同用途、地區、村落的龍舟,他們的龍頭也有不同的文化形態。
「傳統的龍頭類型一般分為龍舟比賽用的龍頭、巡遊探親的龍頭等,例如比賽用的龍頭需要有霸氣和震懾對手的氣勢,而用於巡遊探親的龍頭則會偏向慈祥、溫和的感覺。
經過深入研究不同村落文化後發現,不同的村、不同的龍船有自己供奉的神,有自己的禁忌,有自己專屬的顏色、圖騰。」
張偉潮的龍頭作品
說到這裡,各位可能會想,咦,Steppy 一個講潮流、講球鞋、講生活方式的媒體怎麼會開始寫這麼 OG 的選題呢?
我的初衷也很簡單,想把那些有名無名的手工職人用心製作出來的,包含著美的思想的日常用品,呈現給大家。於是這回 Uli 趁著端午節之際,應應節,特意拜訪了 廣州市黃浦區龍舟龍頭龍尾木雕製作的非遺傳承人張偉潮,和他聊了聊關於龍舟文化、龍頭木雕製作的二三事。
REC
*我把話說在前頭,文末有福利喲!
其實說到龍頭木雕,張偉潮算不上是「科班」出身,但 85 後的他年紀輕輕便贏得不少人的口碑和認可,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十分好奇他究竟為何會成為一名龍頭木雕手藝人?
「在我們廣州,有很多鄉村都是水鄉,而龍船文化在我們水鄉村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小的時候大人經常帶我們去看龍舟賽,我從小就在這些傳統文化的薰陶中長大。在我那個年代,幾乎每一個小朋友都是龍船發燒友,我也不例外。但一年裡通常只在端午節前後幾天有龍船活動,其他時間基本看不到,而我又非常喜歡龍船,只能自己嘗試去做一些小的龍船模型或者做一些手工龍頭,慢慢地便從興趣變成職業,影響到現在了。」
在我這個外行人看來,其實是分不清不同師父做的龍頭有什麼區別,那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作品在茫茫龍船中脫穎而出,並且讓普通老百姓印象深刻呢?
「其實不同的師傅做龍頭都有自己的風格,顏色、刀路,但外行人看分不出的,可能更加多是從 最表面,譬如顏色的塗裝、整體的配色獨特性等方面。我們做的龍頭也有自己的特點,例如顏色比較豐富,特別是漆的光滑度、總體設計風格,顏色和顏色之間的搭配。我們也玩很多花樣,包括漸變色、夜光色、螢光色,甚至是變色龍,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顏色等,這是過往傳統的龍頭木雕很少運用到的手法,可以講是一種 創新吧。
我們現階段想做的龍頭是將每條村 獨特的文化融入其中,希望可以打造出每一條村專屬的龍頭。」
至於做龍頭需要用到什麼工具,張偉潮告訴我,以前做龍頭用的工具比較單一,靠斧頭、鋸和鑿子,那時候叫大刀闊斧,現在的工具就多了,除了最基本的斧頭、鋸和鑿子外,還有一些電動工具的輔助,包括電鋸、電鑽等,加快雕刻效率。但要完成一個精緻的龍頭製作,工序是很繁瑣的。
首先是開樣,也是設計。設計不是憑空想像而來的, 需要和不同村落的客戶詳細溝通交流,了解村的文化、禁忌,以及他們的想法後,再結合專業知識起草圖紙。但這個圖紙並非 3D 效果圖,而是龍頭側面投影的線條圖,後續要靠自己的想像去完成。
然後根據圖紙線條圖進行粗雕、打胚以及細雕。這三個過程是整個工序里最有趣、最好玩的,因為雖然圖紙上的龍頭是這樣畫,但在雕刻的過程中可以 根據思路的變化產生二次創作。
接下來是打磨,是最簡單也是最需要耐性的過程。打磨完畢基本上龍頭就定型了,可以做下一步,上漆。上漆分底漆和面漆,以前老師傅是用毛筆、刷子,現在會用到噴筆、噴槍等,令其顏色藝術效果更加豐富。
上完漆後龍頭算是完成了 98%。交貨前會把一些裝飾品,例如龍鬚、舌頭、龍珠安裝好,這樣才算是一個完整的龍頭。
「我們一直做本地的龍頭會被一種慣性思維模式圈住,走不出來。因為你面對的市場就是這群人。但這幾年接觸外界多,特別是市非遺中心經常有一些交流活動,讓我覺得雖然廣州的龍頭是一種很古老的傳統文化,但也面臨著很保守的情況, 所以希望可以有不同的藝術家參與其中。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只做龍頭,希望由一個龍頭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東西,包括文創品,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 但非純粹印一件 tee、手機殼之類的,這不是創新,純粹只能稱為製作。」
加上早前玻璃工藝的龐老師和王老師,接觸下來,Uli 發現這些手工藝人其實心思很簡單的,基本不怎麼會弄公關宣傳自己的手藝,因為他們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創作和工藝研究上。 不是因為這些傳統手工藝不夠潮流、不夠入時,而是因為我們這些普通的老百姓根本不懂得「尊重」二字。
「日本的手工藝為什麼做得這麼好?因為他們一直都有這種文化在,百姓對手工藝有一種很崇高的敬仰。但中國的手藝人,這幾年才有非遺這類事情,但在十年八年前哪有這樣,以前的手工藝人都是自己背著手藝品到市集販賣的。國家所認證的非遺傳承人實則是每一門傳統手工藝的代表,而非唯一一個。 所以說中國不缺手藝人,缺的是老百姓如何對待這些人。
假如一個龍頭是塑料倒膜的,一個木雕的,兩個做出來上好漆,外行人看起來是一模一樣的,大多數人寧願買塑料那個,因為木雕可能價格要賣到上萬,塑料倒膜可能只需要一千多塊就 OK。上了漆一樣的,中國人就是這樣的。」
寫到這,讓我想起當問及張偉潮對龍船的想法,小時候和現在有沒有發生變化時,他告訴我,其實廣州人扒龍船的習俗一直都沒怎麼變,還保留著很原始的起龍船、探親、招景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變的是什麼呢?他覺得是少了一些年輕人的參與。
張偉潮提供的龍舟賽圖片
當他還是小朋友的時候,第一次接觸龍船是哥哥帶他去的。那時候的他並不知道什麼是龍船,只知道很好玩很熱鬧,還能去別的村裡探親吃飯,能深刻感受到人情味。到初、高中時,那時候去看划龍舟是需要去占位才有好位置。現在長大了,到他開始去負責組織龍船活動,反而沒有這種現象,特別是少了很多小朋友、年輕人的參與。但近幾年很有趣,政府和機構都很重視龍船文化,建立了一個很華麗的平台、場地,但反而是村裡面的人參與的積極性少了,這個多多少少有點失落。
有時候如果身為中國人的我們也 不去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那麼哪怕技術再厲害、文化內涵多深厚,也無補於事。
日本著名工業設計大師柳宗理的父親柳宗悅曾經在日本發起了一場民藝運動,旨在保護日本民間手工藝,喚起人們對於傳統工藝的重視。2003 年,BEAMS 發起了一項以「架起設計與手工藝之間的橋樑」為主題的活動,推出《BEAMS fennica 日本最棒的手工藝》書籍,後來 BEAMS 也一直在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持續不斷地力推日本手工藝,這一點相信去過新宿 BEAMS JAPAN 店鋪的朋友都會深有體會。雖然我們暫時還沒有像他們那樣大的影響力,但「希望」從這兩篇文章開始吧~
最後,在留言區寫下關於你記憶中 「龍舟/龍舟賽」的故事,最走心的一位讀者將獲得張偉潮所創作的小龍頭模型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wYK63IBnkjnB-0zT1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