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慶陽:慶城玄馬鄉桑梨塬上曾經有棵神奇的「桑兒梨」

2019-05-09     飛鳥行走


前幾期,我們給大家介紹了周懶王坐慶陽斬斷龍脈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也是周懶王當政時的故事。

去過慶陽的人都知道,在慶城縣的玄馬鄉,有一小塊平原,當地人稱其為桑梨塬,四周都被山溝彎彎曲曲地環繞著,顯得格外的奇特和秀麗。至於這個地方為什麼被叫做桑梨塬呢?這中間可流傳著一段曲折的故事呢。不妨,和我一起聽聽吧!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現在的慶陽市慶城縣玄馬鄉的桑梨塬村有一位叫做桑茂林的果農,他沒有妻子兒女,孤身一人,大半輩子都是在果園裡度過的,手藝十分高超。在他的果園裡,有一棵他用畢生心血栽培的大梨樹。他對於這棵梨樹,就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珍愛。這棵大梨樹是他嫁接在桑樹上的,這棵樹又高又大,樹上結的梨兒有碗口那麼大,吃起來脆生生、甜滋滋的,不等你咽下肚子裡,就有一股奇異的芳香沁人心脾,真是稀奇得很!

於是桑茂林給這棵樹起名為「桑兒梨」。每年中秋節的時候,梨子成熟了,香飄十里,經久不散,滿樹都是果子,連樹幹都快要壓彎了。每當這個時候,茂林老爺爺總會在自家的梨園裡設下盛大的「梨宴」,邀請全村老少,一起品梨賞月,談天說地。不知不覺地,桑兒梨和桑茂林老爺爺的名聲越傳越遠。

又一年過中秋節的時候,有一個叫候三的地方官聽說了這件事,便騎著馬帶著一幫走狗闖進了梨園。因為這個侯三,貪婪狠毒,一向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為了保住心愛的桑梨樹,桑茂林老爺爺只能盡力應酬他。候三狼吞虎咽吃完一個梨以後,心想:」這麼美味的桑梨,恐怕天下再很難找到了。我為什麼不將此梨獻上去呢」?想到這裡候三臉一沉,逼著桑老爺爺將所有的梨都摘下來。桑老爺爺拚命護梨,與他據理相爭。但是候三哪裡肯聽他的話,大手一揮,身邊的狗腿子們一擁而上,不到一會就把滿樹的梨都摘完了,一共摘了滿滿八筐十五簍桑兒梨,然後讓人牽著驢馱到王宮去。

周王看侯三的奏摺上寫著「此乃敝鄉小民種植的『桑兒梨』,其味甘醇,亘古未有,特向周王敬獻」。周王吃了一口,果然香甜無比,他又接著吃了幾個,讚不絕口,馬上傳出了兩道旨意,一是給侯三加官三級,二是封桑梨樹為御用長生果,除王室外,不許任何人享用!

旨意傳下來以後,桑老爺爺氣恨交加,愁容滿面。村子裡的人們都在替他擔憂:想不到這麼德高望重,行了大半輩子善的好人竟然會遭到這樣的厄運,真是天理何在!人人都罵狗官侯三喪盡天良。

轉眼又到了春暖花開時節,桑兒樹又像往年一樣枝繁葉茂,樹上開滿了花。這時候,侯三又闖進了梨園,為了能再一次升官加爵,他命人上樹數清了開花的數目,揚言道,春天開了多少花,秋天就要摘多少顆梨,少一個梨,就讓你們村裡的人賠一顆人頭!

桑老爺爺聽道以後差點被氣暈。他大罵侯三是強盜,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可是這又有什麼用呢?莫非這次真的在劫難逃?桑老爺爺憂心如焚,飯吃不下,覺也睡不好,整日整夜徘徊在梨樹下,望著心愛的梨樹傷心落淚。村民們也都再替桑老爺爺擔憂。這回怎麼辦呢?大家集思廣益,商討對策,可是卻一點辦法都沒有。桑老漢繞著自己親手培育的梨樹轉了三天,頭髮白了一半。他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

桑老爺爺忍痛割愛,領著村民們在遠離梨樹的一道溝坎下挖出了一條地道,這條地道直接通到桑梨樹下,然後他們將一根根的樹根全部砍斷。果然,幾天以後,原來滿樹生機的梨樹就變了樣,樹葉萎黃,枝條幹枯,一個個青溜溜的小梨兒蔫頭耷腦地直往下掉。於是,桑老爺爺和鄉親們趕緊派人向侯三告急,說是梨樹得了重病,快要保不住了,請上邊發落。侯三聽說後,慌忙上殿啟奏。周王也急了,派出司法大臣前往查看,只見桑梨樹枝葉枯黃,一副病態,毫無生機了,可是查遍樹身,並不見一點傷痕。司法大臣這下犯難了,心想:要說是照看不仔細,可這也找不出什麼證據來。

正在這時,桑老爺爺走上前,從從容容地說到: 「大人,您知道,護養梨是從不用攀樹的,就算是要摘梨,也都是用長竿,頂頭做個小彎鉤,旁邊綁上布袋,一顆一顆地挑落在布袋中。可是,侯三他們一點兒也不愛惜梨樹,一個個如狼似虎,去年上樹搶梨,今春攀枝數花,遍踩梨樹肢體,小民屢勸不聽。想這桑梨樹也是受了周王御封的,怎能蒙受如此玷污!梨樹的死,更見其氣節之高!」司法大臣聽了這番話,想想言之有理,便回朝奏明了情由。周王聽奏,想到從此再也吃不到甘美無比的長生果了,大發雷霆,下令將侯三綁赴午門斬首。

這場因桑兒梨引起的鬥爭終於結束了,桑梨樹死了。但是,桑兒梨和桑茂林老爺爺的名聲傳的越來越廣,而「桑兒梨事件」也讓這個原先不起眼的小山村一下子名聲大震。「桑梨塬」便由此而來。

如今的桑梨塬已經有了新的面貌,當地政府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和人文資源,推進了以農事體驗、創意農業、農耕文化、休閒旅遊等多種實踐的田園綜合體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桑梨塬村也建成了隴上風情玫瑰莊園,聽說每天參觀遊玩的人特別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ugNEGwBmyVoG_1ZcF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