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新手爸媽來說,最頭疼的一件事,大概就要數,孩子哭鬧了。
的確,小孩子的哭鬧,的確是很讓人頭疼。因為對於年齡過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哭就是他們的語言。所以,絕大多數小孩子,都是在哭聲中慢慢長大的。身體不舒服了,哭;餓了渴了,哭;想出去玩,還是哭。
小孩子的這種表達的方法,讓很多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不勝煩擾。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無休止的哭鬧,尤其是家長工作一天之後,回家想要放鬆一下,突然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相信絕大多數家長,一定都說過類似的話。
「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你知道嗎?正是這種看似賭氣似的話,對孩子的傷害,卻是巨大的。
1、哭是孩子的表達方式
對於還沒有熟練掌握語言的小孩子來說,哭是他們表達自己思想的語言。而且這個語言的天分,是與生俱來的,是全世界通用的。全世界的小孩,在處於嬰兒階段,都是用哭聲來表達自己意思的。換句話來說,哭其實是孩子的本能。
同時,哭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方式。
每一次孩子哭泣,都是在向自己的父母表達自己的思想,比如渴了、餓了、冷了、尿褲子了等等。孩子願意對家長哭泣,是因為他們對家長比較熟悉,對家長感到信賴。每哭過一次,都是孩子和家長溝通的過程。
正是在這種溝通的過程中,孩子的人格和語言能力,才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2、不准哭是一種傷害
但是,很多成年人對於孩子哭聲的理解,卻可能存在著某種誤會。比如說,覺得這是孩子敏感懦弱的表現,或者耍賴撒嬌的意思。於是,很多成年人出於對孩子好的目的,或者單純是覺得心煩,不想讓孩子哭,乾脆就直接讓孩子不許哭。
「憋回去!不許哭!」
這種類似的話,是不是很多家長都曾經說過?其實,這種話對孩子來說,是有很大傷害的。因為對於小孩子來說,小孩子對世界的了解還很少,無法理解成年人那麼多的情緒。孩子無法理解,家長這種看起來生氣的行為,其實是在鼓勵自己。他們會單純覺得,這就是家長在生氣。
家長如果經常重複這句話,確實可以讓孩子減少哭泣的次數。但實際上,這樣的孩子,性格卻很有可能變得缺乏安全感。
3、了解孩子才是關鍵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哭泣的問題,最有效也是最優秀的辦法,就是充分了解孩子在想什麼。
這一點非常重要。作為家長,通過哭聲去了解一些孩子的基本意思,這是為人父母所必備的一種本能。同樣都是哭,但不同的哭聲,所蘊含的意義,其實是不一樣的。
家長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理解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愛,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喜歡哭泣的特點,自然會慢慢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