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動態、參與線下活動,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6(不閒聊)
文 | 伊姐(周桂伊)
《雙子殺手》今天上映,我有幸在10月12日參加了首映禮,那天李現、陳數、黃渤等很多藝人都在。我對影片有很多感觸,但終究是忍到今天,正式上映,才來談一談。
電影的劇情其實非常直白,所有人都知道李安這次要講的故事:頂級殺手要退休了,組織擔心他失控,就派了他的複製人、一個更年輕的他來殺死他。
坦白說,這是一個近乎於經典的電影文本,《恐怖遊輪》《蝴蝶效應》《月球》《環形使者》都在這個模式上做了自己的探索,李安在首映禮上明確地表示——吸引我的不是故事。
吸引他的當然是技術層面的探討:這樣的故事,可以實現他對技術的追求,一個63歲的金牌殺手,望向克隆出來的青春時代的自己,在當下最高級別的高幀,輔以4K和超級3D技術。
這在電影史上史無前例,你的感受,將和90年代,人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拙劣的兩個成龍對打一樣,那是內地人第一次感受拳拳到肉之外的電影科技感。
李安更老了,坐在單人沙發上的他頭髮花白,有一點老年人特有的安靜。
他大可以躺在流量上,拍些重複自己的作品炒冷飯IP、或者拍安全牌商業電影,一本萬利、安度晚年,可他偏偏選擇了一條特別艱難的路。
這樣高配置的電影,中國甚至沒有足夠的熒幕去支撐,在資本、觀眾和市場都不理解他的時候,他在探索之路上只能越走越孤獨。
李安抱著伯格曼痛哭
所以,當我們去面對這部《雙子殺手》的時候,自身的期待值是很重要的,你想看一個精彩絕倫的商業故事,還是去看李安講一個只屬於他的故事?
電影里,從沒有過家庭的亨利,見到複製人的那一刻,沒有見到敵人的感覺,而是瞬間成為了父親。
電影里最精彩的一段追車戲,一段地宮戲,面對來勢洶洶的殺手,亨利只會躲,在地宮裡他幾次險些喪命,為求保命他大喊:「別開槍,別開槍!」
他完全不想殺Junior,前去迎戰是為了「救他」,潛台詞是「爸爸教訓你一下,教會你怎麼做人」。
他抓緊時間讓Junior看清形勢,在手上沾上第一滴血前停下來,他已經體會到了內心住著鬼魂、永無安夢的痛苦——
他要阻止「兒子」這樣做,他要讓「兒子」過上自己想過而不得的生活。
這是東方父母特有的責任感,和對孩子無限包容的慈愛。
另一方面,年輕的Junior從小活在謊言里,自己身體的DNA父親,是遙不可及的,而養父從小到大的栽培,卻是千真萬確的。
養父要求他去殺了「生父」。他對親緣父親有近乎本能的依賴,但對養父的話無反抗之力,因為反抗意味著推翻前20年的生活,意味著背叛。
他成了美國版的趙氏孤兒,倫理上陷入了巨大困境。
李安自己和父親的關係
李安的成名作,是「父親三部曲」。
1991年的《推手》,父親老朱被兒子接到美國,只會打太極拳的他,無法理解吃素食、驕傲自信的美國兒媳瑪莎。
「養兒防老、天倫之樂」的中國傳統觀念,和西方的「敬老院文化」產生強烈衝突。代表東方文化的父親與代表西方文化的愛人,讓兒子不斷被拉扯,左右為難。
《喜宴》里,老人上了歲數,想抱孫子,偏偏獨子高偉同是同性戀。
情急之下,高偉同選擇與急需綠卡的顧威威假結婚,沒想到假戲真做有了孩子,引發了高偉同真實戀人賽門的強烈不滿。
離別之際,父親握緊賽門的手說,謝謝你照顧高偉同,又握緊威威的手說,老高家會感謝你的。
三個年輕人摟著兩個老人,這個奇怪的新家庭在觀眾視線里漸行漸遠。
《飲食男女》,三個女兒的選擇是李安對「父親三部曲」完結篇的蓋棺定論。思想最為西化、最想離開家庭、與父親的矛盾最尖銳的二女兒朱家倩,最終卻反而放棄了前往美國的機會,留下來照顧父親。
李安現實中的父親,一直反對他做電影。即便李安拿到了金馬獎,父親仍然希望他放棄,「你拍幾年就回來做點正事吧。」
在李安的電影里,父親始終是一致的:
- 落後、執拗、蠻橫、不講道理,充滿了父權文化對子女的壓迫和折磨;
- 但同時,父親本身也很可憐,他脆弱無助,漸漸老去,越發無可奈何、力不從心。
很久一段時間,李安的作品都是站在兒子的視角里注視著自己:恨父,也可憐他。知道那份愛讓自己窒息,但也可憐父親給出的愛,的確用盡了生命的力量。
在《雙子殺手》,主角終於變了,主角放在了老年威爾·史密斯身上,全片的第一視角是老人。
是的,他第一次以父親的視角,回望年少時的自己。
- 這次他沒有逃避,他完全擔負了教育這個孩子的職責,他用一生的代價,試圖告訴他生命里什麼是重要的。
- 他面對孩子的懷疑和缺陷更寬容了,他把這些缺陷當做獨特,細數的時候,臉上都是感傷和溫柔。
- 他努力去正視一個事實,「我不希望孩子走彎路。」而孩子最後一定會說:「我挺想走一遍,看看裡面有啥風景。」
看著李安若干年後還在掙扎,我深深感到了原生家庭給人的烙印,但是沒關係,都會改變的,因為——
所有的兒子,終將成為父親。
回望60後父母的反思,才更清楚,父權對80後意味著什麼。
作為兒女,我們的父母就在李安這個年齡,尊重、侍奉、不強迫他們改變是我們必須做的。敬老院依然是他們內心最深的恐懼,矛盾重重卻要共同生活依然是這個時代的主流。
但作為父母,面對10後的孩子,我們一開始就沒有那個四世同堂的夢,也不在經濟上還指望「養兒防老」,西方獨立意識和美劇的教育還普及了一點:婆媳最好不要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尤其是本來就不對付的婆媳,硬往一起湊,就是給夾心層男人添堵。
這個意義上,當李安還在掙扎的時候,我們已經建立了最初的自我保護,雖然它聽著也有點悲傷但畢竟是對雙方都更好的方式——
放低期待,習慣孤獨。
《雙子殺手》的故事是簡單的,真正的價值,是李安的風格特徵,在於他講述父子關係的故事時,呈現出的那種模稜兩可、含糊困惑,最終卻又寬容溫厚的態度。
還有一個最大的感觸是,李安自己在首映禮上說的,隨著年歲增長,他終究還是回到了母系文化里想問題。你看,最後我們都抗不過基因。
但《雙子殺手》必看的原因,故事只是一個層面,技術是不得不提的點。
高幀速度,4K畫質,超級3D格式放映,加起來的視覺效果很震撼。
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不是靠化妝,而是靠特效做出來的。
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到《雙子殺手》,李安與其說是追求技術的完美,不如說是難以抗拒技術的誘惑。
他說:那些「24幀」電影是我生命里最愛的東西,而現在我們有能力看得更清晰,我們這代電影人到底該怎麼做?我不能假裝沒有看到未來。
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這幾年李安發揮得有好有壞、褒貶不一,卻依然是華人電影圈零差評的、路人緣最好的導演。
因為他是東方文化集大成者,有教養的知識分子,努力完成世俗責任的丈夫和爸爸,以圓融、溫柔、忍耐,站在華山之巔,在充滿誘惑和可能的巔峰,過看起來乏味而執著的一生。
驅使他前進的不是票房壓力,不是巨大投資,不是榮譽,斬獲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他,把所有衝動、慾望、野心,化作唯一的內驅力——
- 做一個電影史上孤獨的小註腳,一個不斷嘗試前行0.1毫米的蝸牛,一個對電影有巨大責任感,在跟時間賽跑的老人。
這種精神,近乎於苦修。
所以,只要李安還在拍,我就一定會去看。電影落幕的時候,我會祈禱,希望他身體好,活得久,去看看,他無比期待的,電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