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國,我為什麼還是這麼逼孩子

2019-12-15     南心只要九塊九

加拿大是兒童的天堂,我們為什麼還要給孩子這麼大的壓力?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讓他享受快樂、無憂的童年?我們究竟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我的兒子王中王6歲半,在加拿大讀小學一年級。他學習小提琴兩年半,學習鋼琴兩年,學習高爾夫球一年半。

幾年當中,這三樣每天練習。外出旅行會帶著小提琴,即使露營也會帶著琴在森林中演奏;冬天大風或者下雪的時候,在家裡的車庫也要練習高爾夫球揮桿;為了擠出彈鋼琴的時間,孩子要每天早上七點鐘起床。加上讀書學習的時間,比如閱讀、寫作和完成學校作業,還有去高爾夫球場的路上時間,6歲的王中王每天在課後的學習時間超過4個小時。

你要問王中王學的到底怎麼樣,取得了什麼突出成績?我可以很負責的說,啥成績都沒有,沒參加過比賽,沒比其他孩子更好,更沒顯現出天賦和熱愛。

你要問孩子和家長累不累,真心累。接送開車是最簡單的,難就難在跟孩子一起訓練。孩子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每一門課當爸媽的要學的比孩子還多,以便當好陪練。學習對我們大人來說還不是難事,更要命的是看著孩子磨洋工、不認真、懶驢上磨屎尿多時的心焦磨爛。家長累,孩子其實更累。學習演奏樂器是全世界最難的事,練習體育又要戰勝疲勞和枯燥,反而閱讀和寫作對於他來說是一种放松......

未來可以預見,王中王會更忙。他的小提琴、鋼琴和高爾夫脫離了入門階段,還會面臨一個又一個瓶頸和突破;隨著身體成長,游泳、足球和其他感興趣的活動也必然會加入;他的學習壓力會更大,數學、科學和中文這些真正的難題還沒開始;他開始面臨更多的人際關係和社交情商的考驗,經歷友誼、愛情、正義、背板的磨練。想起這些,我臉上儘是無奈的苦笑......

我們到底在圖什麼?為什麼這麼逼孩子?加拿大是兒童的天堂,我們為什麼還要給孩子這麼大的壓力?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讓他享受快樂、無憂的童年?我們究竟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別急,且聽大偉慢慢道來。


孩子的培養目標?

教育都是功利的,我希望通過教育賦予孩子很多東西。但我其實並不知道目前的努力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所以我對孩子並沒有明確的目標,更不想限制他的未來。

大學畢業的那年,父親希望為我安排一個老家的穩定工作,過上鐵飯碗的安穩生活,我不想要;在媒體工作了十年,我突然覺得這不是我的歸宿,我想要換個行業尋找突破;在熟悉的環境生活了半輩子,我不想人生就這麼毫無懸念的老去,所以選擇移民,體驗未知的精彩......

我不願接受父母對我人生的安排,我厭倦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我最怕的就是看到自己的未來,那麼我又憑什麼來安排孩子的人生的呢?

所以,你問我對王中王的未來有什麼安排、設想、或者目標?我的回答是根本沒有。我沒辦法對她的未來做出規劃,即使規劃也很可能是錯的。

我想讓他未來成為一名程式設計師,可很多人說程式設計師是最沒未來的;我想讓他成為一名藝術家,可很多人說藝術家是最清貧的;我想讓他學商科,可很多人說學商科的人最不幸福;我想讓他進娛樂圈,可很多人說孩子會學壞;我想讓他搞體育,可很他充其量成為一名陪練......

其實,我根本沒能力,更沒有權利替孩子的未來做出選擇。

我現在所有對孩子的教育只出於一個目的,就是讓他未來能自己去選擇。擁有選擇的資本和能力,將是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那麼,他的人生究竟要選擇什麼呢?

我認為就是兩個字:快樂。

什麼才是快樂?

一說到快樂你可能馬上就會想到,別光說詩和遠方,孩子本應最快樂的童年卻在無休止的學習中度過,以後的人生還談什麼快樂?

我特別贊同這個觀點,孩子不能只學習,平時我們對他灌輸的最多的不是學習,而是認真和專注、讓每一分鐘過的有價值,哪怕是玩。

在買玩具上我們從來不吝嗇,王中王大概有30把nerf軟彈槍,50套樂高,200輛hot wheels小車,以及各色的玩偶、帳篷、望遠鏡、變形金剛、工程玩具、電子玩具......最近小朋友們間又開始流行bayblade陀螺和爆丸,買就一個字!

加拿大的小朋友們沒有一個缺玩具的,除了家長平時買的,每年的生日派對和聖誕節,收個2、30個玩具很正常。只要有時間,我會陪著孩子一起玩,從Nerf大戰、到搭樂高、做帳篷。不僅僅是陪孩子,我也深深的享受其中,仿佛又過了一次童年。

王中王不缺朋友,他有學校的同學、教會主日學的同學、一起學琴的夥伴,一起打球的朋友。這些朋友將會跟他一起成長,成為真正的髮小。

王中王也不缺戶外活動,每年夏天我們沒事就出去hiking、划船、露營,誰讓溫哥華是全世界最頂級的戶外聖地。

王中王也不缺文化活動,除了學校組織的,我們每年也會帶他去看太陽馬戲團、迪士尼冰上表演、一些好的音樂劇和交響樂演出。

以上這些都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快樂,但在我看來,真正的快樂還遠不止於此。真正的快樂來自努力和付出所換來的回報,真正的快樂來自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

這些絕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空談,而是我的切身體會。我喜歡打遊戲,沉迷的時候忘記一切,但過後卻無盡空虛;我喜歡電子產品,但沒有一樣東西的新鮮感會超過一周;我喜歡看武俠閒書,但卻一本的完整情節都回憶不起來;我喜歡電影、音樂、視覺的感官刺激,但留下感觸最深的作品還是那些發人深思的安靜作品......

我能夠回憶起來的最大快樂,是我騎行一千公里,風餐露宿穿越法國後的滿足感,那實現了我從小的夢想;是靠雙手打拚,從一個公司茶水小弟到業務骨幹的成就感,那證明了我的價值;是我廢寢忘食,努力學習從雅思到移民的知識,一步一步辦成移民後的幸福感,因為我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創造了無限可能。

正是有了這些經歷才讓我知道,我能給孩子最好的絕不僅僅是玩具、玩耍、陪伴,我想讓他學會並且體會收穫和價值的樂趣。

當他站在舞台上演奏古典音樂,享受著聚光燈帶來的眩暈;當他可以輕鬆的打出birdy,享受高爾夫球飛行在空中的暢快;當他可以閱讀哈利波特,享受童話世界的夢幻;當他可以未來有很多種選擇,而每種選擇都是他的自由......孩子會體會到最大的快樂,而最關鍵的是:這些快樂都是來自於辛勤的付出。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就是這八九分的不如意,才換來一兩分的幸福。唾手可得的快樂並不能讓人刻骨銘心,真正的快樂一定是付出換來的。這才是我希望孩子真正學到的東西。

專業的才能

我一直敬佩匠人的專業,也相信一萬小時理論的回報,如果說當父母的能給孩子留下什麼,我不希望是房產和存款,給他一個技能是每個父母的美好願望。

比爾蓋茨在創辦微軟前是全世界上機時間最多的年輕人;喬布斯在創辦蘋果前擁有大量的機械、電子和美術知識;馬化騰在創辦騰訊前是中國最早的網際網路版主......

大家都說未來的世界是綜合性、跨界和斜杠人才的天下,但這與專業精神一點都不矛盾。你可能會說,大偉這種想法未免太功利了,從小就給孩子灌輸專業知識,這跟出國前有什麼區別?這不就是在安排和規劃孩子的未來嗎?

的確,我希望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但我更不想用自己的「鼠目寸光」去限制他的「無限可能」。現在讓孩子學習音樂、體育和閱讀,更大的意義是讓他懂得如何學習,並感受學習帶來的成就。

音樂和體育是世界上最難的學問,但又跟純學術不一樣,都帶有遊戲的性質,體育競技在英文中就是game。遊戲最讓人著迷的地方是即時反饋和打怪升級。遊戲中做對了馬上會得到獎勵,做錯了又會得到相應懲罰,所有的結果會在短時間內得到反饋。而人生的成長恰恰相反,人生需要漫長的過程和極大的代價才能獲得反饋,或者收穫、或者失去......

音樂和體育的學習過程恰恰有些類似遊戲,調整了一個動作就馬上會收穫好聽的聲音或者更準確的擊球,而掌握一個新的技巧又能讓表現突飛猛進,反饋更加直觀。這也是音樂和體育如此難學,但還有很多人可以堅持下去的原因,就像遊戲中的打怪升級一樣,你會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提升,只要持之以恆,進步總是看得見的,這也是動力所在。

我總說,音樂和體育是最好的模擬人生,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孩子會掌握成長中的諸多技能,收穫經驗。勤奮、堅持、友誼、競爭、壓力、專注、失敗.....

這些人生道理你可以跟孩子說一萬遍,但道理誰都懂,大人都做不到何況是孩子。經驗一定要是經歷過才能獲得,道理也是自己實踐過的最深刻。音樂、體育、乃至於學校,其實都是人生的試驗田,在這裡你可以模擬真實人生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而不必付出代價,同時也可以體會收穫的快樂。

退一萬步講,哪怕是上述這些大道理離我們太過遙遠,孩子從小多學些東西又有什麼壞處呢?我們這一代人總是拿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教育孩子,我們不也是沒學過什麼,每天瘋玩的長大,而且現在過得也不錯。但時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過去30年發生在人類社會上的變化,甚至超過了人類誕生起的300萬年演化,而教育又何嘗不在飛速演進?

我們總是帶著戲謔的有色眼鏡在看海淀家長,可在加拿大和美國的中上產階級,培養孩子比海淀家長還要拼。《美國種族簡史》里寫道,美國的中上產階級家庭從來不讓孩子有閒暇的時間,用各種學習和社會活動把孩子的時間填滿;英國的喬治小王子跟王中王同歲,6歲已經開始學習至少15門課程,數學、科學、歷史、地理、計算機,還有戲劇、藝術、體育、芭蕾,連語言就學了三四門;在加拿大和美國的很多中學,學生的生活中有三個4,每天睡4個小時、喝四杯咖啡、平均分4份......

未來的人類在教育和智力上還將飛速發展,但學習和勤奮是這個恆古不變的真理,甭管是在哪個國家都一樣適用。

競爭

移民加拿大後,最初我也以為孩子是輕鬆的,每天可以像羅大佑《童年》里唱的那樣「虛度」。但跟我想的不同,加拿大的華人家庭沒有一個不重視教育的,沒有一個孩子不上課外班的,而且一上就是五六個班。孩子們都是多才多藝,身懷絕技,經常身邊就出了個空手道世界冠軍、高爾夫球國家隊選手,射擊世界金牌、或者茱莉婭音樂學院的頂級音樂家。

你要問這是競爭的結果?不可否認,周圍的同伴壓力肯定會造成影響,環境會造就很多改變。但加拿大恰恰又是最不需要競爭的社會,小學7年基本沒有考試,更談不上成績和排名;孩子只要學業正常保證能夠上大學,溫哥華本地的孩子上UBC的錄取率超過50%,要知道這可是一所全世界排名30多的頂級大學。

我本人也是最討厭競爭的,競爭和選拔機制往往會讓教育失去本來意義,變成淘汰的手段。王中王也並不是最優秀的,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沒有突出的表現。音樂上,有很多6歲的孩子開始參加國際比賽,登上世界舞台,在常人眼中是遙不可及的「神童」;體育上,王中王練習一年的成果,可能還趕不上別的孩子一個月的訓練;學習上,班級里有孩子在學前班就認識幾千個單詞,可以閱讀大部頭的書籍......

我反而一點都不著急,真心希望孩子可以慢慢來。這不是在說漂亮話,我心底是很自信的。

第一,這個社會給了孩子太多的保障,他有太多的教育資源,可以學習和體驗他喜歡的一切事物。未來哪怕他選擇做最普通的工作,在餐廳刷盤子或者酒店打掃衛生,他也能養活自己,甚至過上舒適的生活。他更不用為我們養老或生病而操心,免費醫療、社保養老再加上我們的積蓄,他沒什麼後顧之憂,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

第二,我們對他沒有所謂的期望,即使現在很努力的在學習音樂和體育,我也從來不奢望他成為世界頂級。不是因為天資不行或者外界條件,我不信這些的,而是我真心不想他過那種生活,世界頂級意味著要放棄所有其他生活,孤注一擲。每一個「世界頂級」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苦惱。我不想讓孩子過那種追求極致的痛苦生活,做一個有價值的平凡人,或許快樂更多。

第三,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學習,孩子獲得的不僅僅是某一項技能,而是認知世界、認知自我的能力。一個知名的藝術家一定是個社交高手,一個頂級的科學家很可能也是個出色的管理者,一個成功的商人也必然有著非凡的人格魅力。

培養孩子一定是功利的,可我又沒啥特別明確的功利性。我就是抱著一個樸素的道理,一個身邊有父母關愛陪伴、從小懂得付出與收穫、習慣了堅持和努力、見慣了挫折和失敗的孩子,錯不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pPgCG8BMH2_cNUgCw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