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特色小鎮如何定位?怎樣建設?

2019-10-15     飆馬商業地產

2016 年 8 月,為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核心是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推動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而農業產業是支撐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根基。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特色產業相對來說更具備培育條件。《農業部辦公廳關於開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推介工作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以及 2017 年中央 1 號文件都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以農產品加工、農業文化旅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在政策導向和支持下,農業特色小鎮已成為各地重點培育的特色小鎮類別之一。在農業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建設焦點」的形勢下,對其進行精準定位,並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探索建設思路,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吸納小鎮周邊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和帶動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業特色小鎮的內涵與特徵。

鎮,原指「博壓」,有鎮壓、鎮服之意,後喻「安定、鎮定」,即「鎮國家,撫百姓」,為鎮戍、防禦而設,主

要行使軍事職能。宋代以後,鎮逐漸成為縣以下的商業交易之所,稱為「集鎮、市鎮」,主要承擔經濟功能,即宋代高承《事物紀原》所載,「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可見,鎮是介於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一個經濟社會單元。鎮不同於鄉或鄉村,它不僅有社會組織功能,也有更強的人口聚集、資源聚集和經濟活動功能。因此,鎮既是地方經濟活動的中心,也是農村聯繫城市的紐帶。

所謂「農業特色小鎮」,是指依託於農村自然環境、農業特色產業或農業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明確的特色農業產業定位的小鎮類型。作為以農業產業為特色的小鎮,其服務地方經濟活動和聯繫城鄉的紐帶作用更為突出,帶動農村發展和拉動農民增收的目標也更為明確。因此,農業特色小鎮應具備以下六個特徵:

第一,地域基於農村。農業特色小鎮是農業產業發展載體,通過農業產業發展,起到吸納周邊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的積極作用。因此農業特色小鎮在地域上應基於農村,或輻射範圍涵蓋農村,這樣才能將來自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等要素直接有效地作用於農村發展,同時再經轉換,反作用於城市。

第二,組織面向農村。培育農業特色小鎮涉及到定位農業產業類型、制定發展模式、規劃發展前景、控制發展環境等環節,因此組織職能應直接面向農村,以確保培育工作的精準執行。

第三,功能服務農村。農業特色小鎮是具有明確農業產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鄉村旅遊資源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平台,這一平台的核心任務在於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

第四,農業產業聚集的平台。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和提升涉農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農業特色小鎮是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先導區,因此在培育過程中,更應注重平台功能,使其具備吸引農業相關產業集聚、實現融合發展的環境或條件。

第五,農產品加工和交易的平台。《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 2020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 68%,到 2025年達到 75%,基本接近已開發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特色小鎮的顯著優勢,因此在發展農產品的加工、銷售、轉化升值等方面,農業特色小鎮應發揮積極作用,為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創造條件。

第六,經濟文化資源連接城鄉的平台。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已經具備了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物質技術條件。城鄉一體化需要一個能有效連接城鄉的平台進行城鄉生產要素、經濟文化等資源的均衡配置。特色小鎮由於受到城市與農村的雙向輻射,發展具有明顯的雙向銜接特點,因此作為經濟文化資源連接城鄉的平台,正是特色小鎮擔負的重要使命。

二、農業特色小鎮的七種類型。

不同於軍事重鎮、礦業小鎮、工業小鎮,農業特色小鎮圍繞農業做文章。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民俗風情和傳統風貌,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農業系統和農業景觀,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及相關農業產業等,都是農業小鎮獨有的特色資源。依託鄉村優美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資源和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特色小鎮大致可分為七種類型:

(一)依託獨特自然環境和農業景觀的特色小鎮

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農業景觀是發展農村生態旅遊、優化農民收入來源構成的重要資源。以此為依託的農業特色小鎮不僅可以滿足城鄉居民不斷提高和增長的新需求,同時也為農民增收增加新渠道。位於江蘇興化的垛田鎮即是以垛田景觀成功促進當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垛田是在湖盪縱橫的沼澤地區,用開挖網狀深溝或小河的泥土堆積而成的垛狀高田,四周環水,各不相連,似水面上的萬千小島,故有「千島之鄉」的美譽。2014年,垛田傳統農業系統憑藉獨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景觀,以及突出的生產與生態功能,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每到清明時節,大小各異的垛田上開滿金黃色的油菜花,成為當地特色景觀,每年吸引遊客近百萬人。再如位於桂北龍勝山區的龍脊鎮,境內崇山峻岭,溪流縱橫,生態良好,種質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 75.6%。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龍脊梯田分布在山頂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下方。獨特的地理和生態條件為龍脊梯田贏得了「世界梯田之冠」的美譽。當地居民根據海拔差異,因地制宜種植水稻、辣椒、芋頭等普通作物和茶葉、羅漢果、鳳雞、翠鴨等地理標誌性農副產品,展現了龍脊梯田農業景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也為滿足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二)依託優質農產品生產的農業特色小鎮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存在著質量不高、優質農產品不多等問題,將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已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這也是依託優質農產品生產的特色小鎮需要肩負的首要任務。

以「月柿之鄉」廣西恭城蓮花鎮為例。月柿主產於廣西蓮花鎮,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栽培和加工歷史,具有果型美觀、色澤鮮艷、個大皮薄、肉厚無核、甜美可口等特點,而且營養豐富,具有醫療、保健功效。蓮花鎮以「中國月柿之鄉」為名片,發展以月柿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鏈,實現月柿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月柿年產量20萬噸,占全縣月柿產量的62%。目前,蓮花鎮月柿種植面積5萬畝,占全鎮水果種植總面積的71%,包括新建100畝以上標準化生產示範點15個,以及 4個面積 2000畝的月柿果實蠅綜合防控示範樣板點。蓮花鎮已成為恭城縣最大的水果和農產品集散地,月柿交易活躍,年交易額達 3 億元,全鎮90%以上的農民因此增收致富。無錫陽山鎮的水蜜桃種植歷史可追溯至南宋,距今已有 700年之久,被譽為「中國水蜜桃之鄉」。陽山鎮現種植的水蜜桃品種20世紀20、30年代從奉化引入,具有形美、色艷、味佳、肉細、皮韌易剝、汁多甘厚、味濃香溢、入口即化等特點,又被稱作「玉露蜜桃」。陽山水蜜桃還可釀酒,加工罐頭,製成桃干、桃脯和蜜餞等,桃樹的根、葉、皮、花、果仁均可入藥,附加值極高。2000 年以來,陽山積極推動土地流轉,改變經營模式,發展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收效顯著。近來,陽山通過電商平台,成功開啟銷售新模式,並以水蜜桃為依託,從單一農產品生產向多元化經營發展。

(三)依託農產品加工的特色小鎮

依託農產品加工的特色小鎮是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熱點。以「酒都小鎮」山西汾陽杏花村鎮為例。杏花村鎮是中國最早的白酒釀造地,素有「酒都」之美譽。早在 1500 多年前,杏花村酒已聞名天下,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更留下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千古佳句。杏花村鎮以汾酒品牌知名度為基礎,從種植、釀造、儲藏、灌裝、包裝、物流、會展、質檢以及旅遊休閒全產業鏈切入,形成了酒產業為支柱,酒文化為特色,旅遊開發為突破口的產業形態,不斷拉動全鎮經濟發展,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群科鎮是化隆回族自治縣轄鎮,常住人口中 86% 為回族。憑藉清真食品特色產業優勢,化隆人自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在東南沿海城市開辦拉麵館,並逐漸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拉麵經濟」。現全國270 多個大中城市共開辦 2.12 萬家拉麵館,從業人員達 14.7 萬人,營業年收入超過 100 億元。近來,在政府扶持下,結合網際網路+發展優勢,群科鎮建立起全國首家專注服務於全國清真拉麵店及清真餐飲企業,發展培育與拉麵產業相關企業230家。群科鎮還積極延伸拉麵產業鏈到貧困村,全力打造拉麵帶動脫貧的新模式。「拉麵經濟」已成為群科鎮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

(四)依託農產品貿易的特色小鎮

斗南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鮮切花交易市場。交易品類涵蓋了 100多個產品大類、1000多個品種,連續 20多年交易量、交易額、現金量、人流量和出口額居全國第一,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 70%,並遠銷全球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國花卉產業的「風向標」和花卉價格的「晴雨表」。2016 年,斗南鮮切花交易量突破 60億枝,交易額高達 47.2億元。在斗南的帶動下,雲南省花卉種植面積逾112萬畝(2015),從業人數達上百萬,花卉種植畝產值少則1萬多元、多則數十萬元,為精準扶貧和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貢獻。壽光是「中國蔬菜之鄉」,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種植面積 84萬畝,其中有機蔬菜 65萬畝,蔬菜年產量 40億公斤,年產值 40億元,有 322種農產品獲得國家優質農產品認證,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達 70%(2015)。為促進蔬菜產業發展,壽光自 2000年開始舉辦「壽光蔬菜博覽會」,在國內外蔬菜及相關產業領域產生廣泛影響,被認定為國家 AAAAA 級農業專業展會。2017年,菜博會共展示國內外蔬菜品種2000多個,新增品種302個,先進技術105項,栽培模式87種,吸引了來自全球 47 個國家和地區的萬餘名客商參展,參觀人數達到 210.2 萬人,實現貿易額 127 億元。蔬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壽光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 20年翻三番。

(五)依託農業科技園區的特色小鎮

五泉鎮是楊凌區實現科技與農業相結合的基地,依託楊凌現代農業示範區農科教優勢,獲得了大量科技、經濟、政策支撐。五泉鎮將現代農業發展作為鎮域主導產業,按照「產學研融合、繁推一體、種加銷並重」的總體思路,強化「農科」特色,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現代農莊為引領,積極發展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形成了現代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特色產業體系。已組建專業合作社 63家,登記註冊家庭農場 14 家,建成設施大棚 8000 畝,經濟林果和苗木基地 1.3 萬畝,流轉土地 1.5 萬畝,實現設施農業、經濟林果、苗木、養殖、食用菌五大產業全覆蓋。

(六)依託歷史風貌的農業特色小鎮

甪直是一座有著 2500 年歷史的水鄉古鎮,以水多、橋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著稱。鎮內水系縱橫,古宅林立、古橋各異,遺蹟眾多,水鄉特色濃郁,歷史風貌完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被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以「水鄉」「名鎮」為依託,甪直重點打造歷史文化旅遊產業,同時發展生態農業,突出特種水產養殖特色農業,持續提升「水鄉第一鎮」的特色品牌。

喜洲鎮位於大理北部,東臨洱海,西枕蒼山,是南詔古城之一,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之地,保留有自明代以來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築群,以及豐富多彩的白族文化資源。依託蒼山洱海之間的生態格局、獨特的白族文化和遺產資源,注重一產與三產聯動發展,拓展綠色有機農業、體驗生態農業及觀光農業,推動社會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

(七)依託民俗風情的農業特色小鎮

中華農業文明歷史悠久,農業民俗多彩豐富,它們以不同的文化形式融入到整個民族的精神世界與遺產寶庫。嘗新節是湘、黔、桂等省區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農事節日,在每年新谷成熟時擇日舉行,以此慶祝五穀豐登、共享勞動果實。廣西隆林仡佬族的嘗新節活動最為隆重,每年都吸引來自各地的仡佬族同胞及其他兄弟民族等上萬人參加。嘗新節活動不僅演繹了仡佬族風情,弘揚民間文化習俗,也讓更多人了解隆林,關注隆林,為當地民族民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貴州凱里的西江苗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區,苗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 99.5%,有「千戶苗寨」之稱。西江保留了苗族宗教信仰、節慶習俗,以及建築、服飾、銀飾、歌舞、飲食等民族文化遺產,是一座露天的苗族文化博物館。西江以苗寨特色風情為亮點,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遊產業,知名度不斷提升。2017年「五一」期間,西江千戶苗寨接待遊客 1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 1.61億元,並帶動雷山縣全縣接待遊客44.6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 4.46億元。

三、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思路。

所謂「特色」,就是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品質、風格和形式。「特色」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依託小鎮的資源稟賦狀況、經濟社會的物質基礎以及歷史文化的積累等條件。因此,農業特色小鎮不能憑空打造,其培育要結合小鎮自身的生態環境、文化資源和歷史傳統,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健康發展。

(一)避免四種錯誤傾向

1、一哄而上,脫離實際,只求數量

2016 年 7 月三部委聯合發文,計劃到 2020 年培育 1000 個左右特色小鎮,然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 年 3 月初,各省區公布或規劃的特色小鎮已超過 3000 個,而且各地各類特色小鎮名單仍在不斷增加。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是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新方向,是新農村建設的新舉措,其培育需要根據各地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農業產業特色,進行精準定位和科學決策部署,而不是只求數量卻脫離實際的盲目跟風。

2、急於求成,急功近利

特色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少歷史文化名鎮都有著上千年的積澱。如「四大綢都」之一的江蘇吳江盛澤鎮,所產「吳綾」早在唐代即成貢品,明清發展成著名的「綢市」,「凡邑中所產,皆聚於盛澤鎮」,「富商大賈數千里輦萬金來買者,摩肩連袂如一都會焉」,綾羅紗綢運銷各地,以「衣被遍天下」而聞名於世。特色小鎮建設是一個長期培育,持續發展的過程,非三、五年即可打造成功。要防止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傾向,避免特色小鎮陷入「假特色」「無特色」的建設誤區。

3、大包大攬,任務工程

特色小鎮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有益探索,本質上是依託資源稟賦和歷史傳統,發展地方經濟。應充分發揮地方農民的積極性,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避免政府為了爭政策和政績,單方面熱情高漲,將特色小鎮建設變成大包大攬的任務工程。

4、模式趨同,千鎮一面

當前特色小鎮建設中已經出現了「地產化」的錯誤傾向,針對這一問題,住建部在《關於做好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以房地產為單一產業的鎮不得推薦。特色小鎮應注重差異化發展,注重內涵培育,而非藉助「特色小鎮」概念,利用政府在土地、投資、補貼等方面的支持,以房地產思維規劃和建設大規模商業和住宅項目。發達地區城市周邊區域尤其要避免借建設特色小鎮之名,造房地產開發盛宴。

(二)建設思路

1、政府引導,政策支持

特色小鎮培育工作開展以來,中央和多地政府已經出台相關支持政策。如三部委支持符合條件的特色小鎮建設項目申請專項建設基金,中央財政對工作開展較好的特色小鎮給予適當獎勵。浙江在特色小鎮新增建設用地方面,對如期完成年度規劃目標任務的,按實際使用指標的 50% 給與配套獎勵,其中信息經濟、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類特色小鎮按 60% 給予配套獎勵。陝西給予重點示範鎮每年省財政支持 1000 萬元,文化旅遊名鎮每年支持 500 萬元。江蘇將第一批 105 個農業特色小鎮納入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支持領域,在省級現代農業發展資金安排上予以傾斜扶持,並積極爭取農業特色小鎮申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中央財政項目。

特色小鎮建設需要精準的產業定位和完善的規劃計劃,因此政府需要在編制規劃、產業培育、財政扶持、配套基礎設施、保障資源要素、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引導和支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2、市場主導,上下聯動

農業特色小鎮既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也不是產業園區,更不是政府包攬一切的平台,而是農業產業發展載體,是農業產業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社區。農業特色產業的培育與創新既要符合小鎮自身的發展條件,又要順應外部經濟和市場需求,僅靠政府輸血是難以長久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在堅持政府引導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將行政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從而保證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特色小鎮經濟發展的持續性。

3、因產而特,因產而興

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差異化培育是防止「千鎮一面」的有效手段。例如,牡丹江渤海鎮擁有世界惟一生長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的稻米,「響水大米」自唐代以來一直是歷朝貢米,新中國成立後更被指定為人民大會堂國宴用米,多次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被譽為「中華第一米」,渤海鎮也因此成為「中華第一米城」。六安獨山鎮盛產名茶「六安瓜片」,全鎮茶葉面積 7萬畝,瓜片年產值超過 3億元,各類專業合作組織 47家,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位於全區前列。邵陽廉橋鎮中藥材歷史悠久,自古即有「醫不到廉橋不靈,藥不過廉橋不香」的盛名,華佗、孫思邈、李時珍都曾到廉橋採藥配方。廉橋鎮利用傳統產業,依託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成為中國重要中藥材生產基地。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中也提出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布局,明確大宗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發展重點,推進建設農產品加工特色小鎮。目前僅經農業部和質檢總局全面公布的地理標誌產品就有 3000多種,這些都是發展農業產業和建設農業特色小鎮的重要資源。

4、社會參與,多方支持,融合發展

培育農業特色產業需要大量資金、科技、文化的支撐,單純依靠傳統農業生產自身很難實現,應充分利用社會的多方參與和支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農業生產+產業鏈支撐

案例:黃牛小鎮(內蒙古通遼舍伯吐鎮)

科爾沁草原上的舍伯吐鎮擁有繁榮的商貿流通網絡和發達的農牧業,是遠近聞名的黃牛之鄉,年存欄 22.8萬頭,年出欄育肥牛 8000頭,養殖業收入占農牧民收入的 30%以上。依託黃牛資源優勢,舍伯吐鎮確立了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突出「養殖—交易—加工」三大環節,形成研發、育種、繁育、育肥、交易、屠宰、加工、冷鏈配送的完整產業鏈條。全鎮湧現出20個養牛專業村和重點村,牲畜交易市場年交易量突破100萬頭,實現交易額100億元。黃牛產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農牧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2)農產品銷售+網際網路支撐

案例:網際網路農業小鎮(海南海口石山鎮)

石山鎮距海口市 20 多公里,火山岩地貌,耕地較少,以種植荔枝、龍眼、黑豆等農產品為主,近來開始種植石斛。由於交通條件限制,石山鎮的農產品主要供應本地市場,僅部分能銷到海口。2015年,石山鎮開始建設網際網路農業小鎮試點,如今已取得顯著成效。通過電商平台,10萬斤荔枝可以在 3分鐘之內全部競拍出去,甚至在荔枝成熟之前,銷售訂單就已到達農戶手中;石山黑豆的價格也由供應本地市場時的 6~8元/斤升高到 49元/斤。暢通便捷的銷售渠道取代了傳統購銷形式,為石山鎮的農產品銷售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傳統農耕運作帶來了新技術和新銷路。

(3)農業生態與文化資源+鄉村旅遊

案例:茶旅文化小鎮(江蘇宜興張渚鎮)

張渚鎮是江蘇省著名商品茶生產基地,也是蘇浙皖交界地區首個設立規模茶葉市場的重鎮,目前全鎮茶葉種植面積 1.7萬畝,是江蘇省連片面積最大的茶葉基地。依託區域內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農業資源、豐富的旅遊業態,通過整合茶文化、茶歷史、茶產業、茶品牌等資源,張渚鎮著力打造以原生態休閒遊為特色的「茶旅文化小鎮」,並擁有蘇南地區首個慢行公園——龍池山自行車公園,集自行車運動、山水風光及陽羨茶文化等特色於一體,2015年 9月成功入選中國十佳茶旅路線,成為江蘇省茶、游有機結合的典型案例。

(4)農業生產+科技支撐

案例:農科特色小鎮(江蘇南京白馬鎮)

白馬鎮被南京市定位為中國(南京)生物農業谷、全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目前已集聚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 7家農業科研院校和 200多家農業科技企業,100多個研發課題組,已取得農業科技新成果 370 多項,審定新品種 45 個。2015 年實現總產值 56.47 億元,輻射帶動周邊相關產業形成產值 100億元以上,帶動當地1萬多人創業就業,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 2萬元。

綜上所述,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新載體,其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以「三生」融合為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實現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以及實現「人的城鎮化」的重要舉措。同時,特色小鎮也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其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還需要多方面的理論支持、經驗借鑑和實踐操作。作為當前培育重點和創新建設焦點的農業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更要始終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創新機制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自身強項,聚焦特色優勢產業,同時避免走入誤區,及時發現並糾正錯誤傾向,使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為帶動農村發展發揮切實作用。

文章來源:新三農

特色地產諸葛亮-飆馬中國,20餘年專業、專心、專注為地市縣房地產企業轉型特色小鎮、商業地產&產業地產項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單式服務:

1、拿地顧問,聯合國際國內機器人、科創名校、智慧醫院、文化創意、養老產業資源,為特色小鎮、特色商業街等特色地產項目戰略策劃頂層設計;

2、策劃設計一體化,攜手國家甲級建築設計院,為房地產企業轉型商業地產如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街、專業市場、社區商業;產業地產如商旅、文創、科創、農創、大健康、運動休閒、養老教育、新經濟園區開發,提供定位策劃、概念規劃、建築設計方案;

3、租售代理,攜20餘年千萬方地市縣菜單服務經驗,為商貿物流地產、特色商業街等產業地產&商業地產項目招商銷售;

4、項目診斷,為地市縣問題項目提供解決之道;

5、全程顧問,以20餘年積累的菜單服務經驗為項目全程保駕護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pGhz20BMH2_cNUgBv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