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期,納粹德國所向無敵,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將大半個歐洲都納入其勢力範圍之內,整個西線戰場僅剩下英國孤懸海外,苦撐危局。然而就在絕多大數人都以為德國會全力攻打英國時,它卻突然將矛頭一轉指向了東面的蘇聯,從而將自己拉入兩面作戰的境地。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當時的德國不先搞定英國(註:攻英「海獅計劃」僅執行了空戰部分,且未盡全力),以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反而要急於向貌合神離的「盟友」蘇聯開戰呢?
1939年8月,納粹德國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從而形成了事實同盟關係。9月,兩國先後對波蘭出兵,愉快地完成了瓜分波蘭行動。隨後德國便將軍事重心投入到西歐戰場上。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德國和蘇聯雖然看上去關係親密,但由於兩國在意識形態上存在根本分歧,所以雙方心裡都視對方為最大對手。
1940年6月,正當德軍在法國境內狂飆突進的時候,蘇聯趁機出兵占領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此前蘇德兩國在簽訂條約時,希特勒同意波羅的海三國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但並沒允許蘇聯實際占領。因此蘇聯的這一舉動對希特勒來說顯然是越界了。
就在希特勒為蘇聯占領波羅的海三國忿忿不平的時候,一個更令他擔憂的消息傳來。1940年6月26日,蘇聯在未通知德國的情況下向羅馬尼亞當局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們歸還薩拉比亞,並要再割讓北布科維納作為「補償」。羅馬尼亞在蘇聯的武力威懾被迫答應,隨即蘇聯的軍隊就大舉進駐這些地區。
當時德國的海外補給線都已被切斷,羅馬尼亞油田的供給成了德國獲取石油的唯一來源。而蘇軍進入羅馬尼亞後已非常接近油田區域,這顯然對德國的能源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1940年9月,希特勒下令將2個裝甲師和10個步兵師調往東線(註:此次增兵之前,德軍在東線只有10個師的兵力,而蘇軍有100個師),以增強東部地區的軍事威懾。但他同時又指出「我們只想保護既得利益,以防蘇聯奪取。」
在德國人看來,這一東線增兵計劃合情合理,可在蘇聯人看來,這是德國意欲東擴的前兆。因此在德軍往東線增派部隊的同時,蘇聯國內開始宣傳反德路線。
蘇聯人的反應讓敏感的希特勒感受到了更大的威脅,他認為蘇聯既然已經開始宣稱攻勢,那麼很可能隨時會從東線發起攻勢。甚至希特勒還懷疑蘇聯和英國已經達成了秘密協定,所以德國必須趁英國還無力反擊時馬上對蘇聯出手,否則就要兩面受敵。可事實上,當時蘇聯人也正擔心德國和英國達成和平協定。
除了上述因不信任引發的明爭暗鬥外,德國急於對蘇聯出手還有幾個原因:一是當時蘇聯國內剛經歷了「大清洗」,元氣尚未恢復;二是蘇聯境內有豐富的戰略資源,一旦打敗蘇聯就能徹底解決德國資源短缺問題;三是只要德國能夠迅速擊垮蘇聯,那麼再回頭收拾英國就是小菜一碟了。
因此,德國選擇對蘇聯開戰,既有擔心蘇聯先下手為強的因素,也有自身長遠利益的考量。只是希特勒千算萬算都沒想到,蘇聯廣袤的疆域和蘇軍頑強的抵抗意志最終反而將德國拖向了無底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