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與精進不放逸
有一次,尊者阿難從禪修中起來,去見佛陀報告他的心得:「世尊!我剛才在禪修中這樣想:如果能有善知識的引導,解脫涅盤的修行,就完成一半了!」
佛陀指正尊者阿難說:「不要這麼說,阿難!為什麼呢?因為有善知識的引導,必能圓滿完成清凈的修行。我也是因為有善知識的助益,才證得了無上等正覺,然後成為他人的善知識,教導眾生以『依遠離、依離貪、依滅、向於舍』修七覺支、八正道,度化無數深陷於生、老、病、死的眾生,讓他們超越而免於生、老、病、死的。阿難!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跟隨善知識修學,就有助於信、聞、施、慧等德行的增長與成就,就像月亮從初一到十五漸漸地變圓、變亮一樣。由於跟隨善知識修學,有這樣的方便與利益,所以說,具足善知識,是全梵行者。」
有一次,佛陀來到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樹給孤獨園。
這天,薩羅國的國君波斯匿王,來拜訪佛陀,想要佛陀印證他的一個看法。波斯匿王說:「世尊!我獨自沈思,認為世尊所教導的正法,可以讓人當生就遠離苦迫煩熱的燒灼;沒有時節的限制,就能自覺自證。佛陀實在是我們的善知識、善同伴,不是惡知識、惡同伴。」
「是啊,大王!依我教導的正法與戒律去修學,就是結交了善知識、善同伴,而不是惡知識、惡同伴,因為我可以引導深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眾生,趣向解脫,成就解脫。
大王!過去阿難比丘曾經來告訴我,他在獨自沈思時,認為有善知識的引導,就可以算是修行的一半了,我告訴阿難比丘說,有善知識的引導,不只是修行的一半,而是修行的全部,因為善知識能引導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向於舍而修七覺支、八正道的緣故。
大王!所以,您不能沒有修學的善知識、善同伴,您應當這樣修學。
大王!要有善知識、善同伴,則不能不依於對善法的不放逸。
大王!不僅您應當依著不放逸,安住於不放逸,也應當要讓國王的後宮眷屬、文武百官、平民百姓們常常想到:我們的國王依著不放逸,安住於不放逸,我們也應當依著不放逸,安住於不放逸。這樣,國王不但以不放逸護衛著自己,也護衛了您的後宮與庫藏。」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比丘們!在我們自身以外的所有因緣中,除了善知識、善同伴外,我不見有任何其它因緣,能讓惡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斷除;能令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廣。
比丘們!善知識、善同伴,能讓貪慾、恚、貪睡、掉悔、疑惑,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等惡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斷除;能令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覺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廣。
比丘們!相反的,除了惡知識、惡同伴外,我不見有其它外在因緣,能讓惡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擴大;能令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萎縮、消失。」
三皈五戒和短期出家的意義
有一天,佛陀和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一起在林間散步,佛陀走在前面,舍利弗尊者跟在後面。這個時候,有一隻鴿子被老鷹追趕著倉惶逃命,忽然看到林間的佛陀和舍利弗尊者,鴿子像看到救星一樣,飛落在佛陀和舍利弗尊者經行的小徑旁邊。當佛陀的身影碰到鴿子時,鴿子便安定了下來。
佛陀走過去,舍利弗尊者過來了,鴿子還是緊張不安地低鳴。舍利弗就向佛陀請教:「我已證了阿羅漢果,已經熄滅了煩惱,為什麼我的身影沒有和佛陀的身影一樣的功德?」
佛陀就問舍利弗尊者:「你看一看這隻鴿子的前世是什麼?」舍利弗回答:「前世還是鴿子。」「再前一世是什麼?」「還是鴿子。」「你再往前看……」阿羅漢的智慧可以看到八萬劫以內的因果,一小劫差不多相當於一千多萬年。舍利弗尊者觀察到八萬劫以來這隻鴿子一直在鴿子這一道生生死死,再往前舍利弗尊者就看不清楚了。
佛陀讓舍利弗看一看這隻鴿子的來世是什麼,結果來世還是鴿子,再下一世還是鴿子,舍利弗尊者觀察到這隻鴿子在未來八萬劫內一直是鴿子身。舍利弗尊者說:「佛陀啊,這個鴿子造了什麼罪呀?什麼時候才能脫離鴿子這一道呢?」
佛陀回答:「這隻鴿子的業報極重!八萬劫後,再過無央數大劫,才能脫離鴿子的業報,然後成為人,做五百世的鈍根人,聽聞不到佛法。五百世之後,才能夠見到三寶,受三皈依,成為一位在家的優婆塞,受持五戒。從那以後,再過三大阿僧祗劫,圓成佛道,度無數的眾生。」
這個故事中包含了很多道理。首先,儘管前後做了無央數大劫的鴿子,最後這隻鴿子像過去諸佛一樣圓成佛道,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生命是無限的,每個生命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現在距釋迦牟尼佛滅度才兩千多年,我們見到鴿子不可以輕視啊,說不定是釋迦牟尼佛授記將來會成佛的那隻鴿子。
而我們在場的每個人,在這個時期能夠聽聞佛法,在當今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環境,能夠來驗果知因,我們每一個人過去多生多劫以來一定與三寶結下了非常深的因緣,這是毫無疑問的。正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每個生命都有無限的歷史和無窮盡的未來,都有著無限的潛能,未來都能成佛。
故事還告訴我們,一個阿羅漢的智慧是有局限的,阿羅漢儘管解脫了三界的煩惱,可以不在三界受生,用老百姓的話說已經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但在三界中並沒有獲得徹底的自由,對一個鴿子的命運並不能徹底認識清楚。每一個生命的發展軌跡都無限複雜,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通達這一點。佛陀通達了一切真理,也包括任何具體事物的因緣。一隻鴿子、一個人、一片樹葉都蘊含著無限的信息,以佛陀的智慧都能清楚了知。
鴿子未來可以成佛,任何一個生命都是如此。我們打坐學習專注力和覺照力,它的意義是什麼呢?佛陀的一切法,誦經、持戒、打坐、經行,以及各種修行儀軌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把我們生命中潛在的無限智慧徹底開發出來,圓滿成佛。
在傳授三皈五戒時,大和尚還要詳細講皈依的意義。
有一天,佛陀帶著阿難陀尊者在毗舍離城托缽乞食,來到了他們一位王族兄弟的王宮附近。佛陀的這位王族兄弟叫毗羅羨那王子,此時他在宮殿的陽台上正與宮女們玩得開心。
佛陀對阿難說:「毗羅羨那王子只剩下七天的壽命了,你讓他趕緊到我這裡來出家吧。」阿難陀尊者很快來到了王子的宮殿門前。毗羅羨那王子一看到自己尊貴的王兄非常高興,親自去見阿難陀尊者。此時的阿難面沉似水,毗羅羨那王子很驚訝,就說:「尊者一定有事情要告訴我的,請您直說吧。」
阿難陀尊者說:「佛陀讓我來告訴你,你只有七天的壽命了,七天以後將會墮入地獄,佛陀希望你馬上放棄欲樂的生活出家修道。」毗羅羨那王子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非常痛苦,再三考慮之後說:「沒問題,我答應隨佛出家,但請允許我再過六天生活。」過了六天生活之後,第七天,毗羅羨那王子萬緣放下,隻身來到佛陀身邊出家修道,過了一天一夜的清凈生活。
果然,正如佛所預言的,第七天毗羅羨那王子去世了。王子去世以後,他的家人來看望佛陀,並向佛陀詢問毗羅羨那王子的後世如何。佛陀就告訴他們,王子由於這一天出家的功德,死後生到了天界,成為一個天子,會享受很多世天人的快樂,毗羅羨那王子將一直在欲界天、色界天來迴轉世,後來生到人間,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貴的家裡。但那時人間沒有佛教,他在大富長者家裡生活得很優裕,一直過得很快樂,到了三十多歲的時候,這齣家一天的功德又將發生作用,他看到花開花落,青山綠水在剎那間剎那地變化和消失,覺悟到人世無常,於是放棄世間的生活,一個人到山裡面修行,很快證得了辟支佛果。這是毗羅羨那王子出家一天的功德,最後成就辟支佛果。
大家聽了這個故事也許很難接受,阿難陀尊者也不能完全接受,於是他向佛詢問:是不是因為毗羅羨那王子過去生常隨佛修行,所以才會有這麼大的收穫?佛陀說,就是因為他這一天出家,功德就如此殊勝。
為什麼出家一天就有這麼大的利益呢?所有的生命,小到一隻螞蟻,其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生命的本體,與十方三世諸佛無二無別。如果我們主動去受三皈依、持五戒,或者短期出家修道,藉助這個無限寶貴的教法,開發我們無限寶貴的生命能量,其無限的功德利益是難以用人的經驗去理解的。我們本來具有的無限的功德智慧,與釋迦牟尼佛無限殊勝的教法內外相合,其力量不可思議。因為佛陀通過歷劫苦修,徹底放下了一切錯誤的認識,轉化了一切錯誤的情緒,摧毀了一切紊亂的心理運作機制,把心頭的烏雲徹底撥開了,無限的光明智慧顯現了。他因此而建立的佛法有無限的加持力。
龍王獻寶
距今二千多年前,阿育王由於他福力特別殊勝,統一了國家。有一天,阿育王召集群臣,問道:「現在天下,還有什麼地方不屬於我?誰敢不服從我?」群臣同聲回答說:「都被大王統一了,沒有一個不稱臣服從大王。」
其中有一位大臣,站起來說:「啟奏大王!以臣所知,大海中的龍王,不屬於大王。因為龍王向來不遣使來問候大王,也沒有任何寶物進貢。由此可見,他不屬於大王。」
阿育王想考驗自己的福德、威力,是否能夠懾服龍王,因此發動了千乘萬騎的兵將,敲鐘擊鼓,旌旗展揚的來到海邊。阿育王厲聲向大海呼喊說:「龍王!你在我的國界內,為什麼抗拒不來見本大王?」他雖然再三地呼喊,龍王卻安然不動,視若無睹。
阿育王問群臣說:「有什麼妙法,可以使龍王不得不出來?」
這時,有一位耶舍尊者,稟告阿育王說:「時機若到,就可以使龍王出來。現在因為龍王的福德,在大王之上,所以他不出來歸服,大王如果不相信龍王的福德比較大,可用黃金二斤,一斤造龍王形像,一斤造大王形像。兩尊金像造完成之後,如法加持修法,比量其輕重,就可以明白誰的福德大。較重的一尊就是福德大。」
阿育王就依照尊者的辦法命人去造像,造成以後,稱驗的結果還是龍王的像重,人王的像輕。
尊者說:「龍王的福德,超過於大王之上,所以他的像較重。大王的福德不夠,所以比龍王的像輕。若想輕者變重,必須修德培福,才能如願。」
阿育王聽聞尊者的開示之後,知道自己的福德淺薄,深感慚愧,因此更發勇猛精進之心,廣種福田。從此每天精進修持顯密佛法,又叩大頭(大禮拜),即使手已磨破,仍然竭誠的禮拜三十五佛。
阿育王的發心,稀有難得,他把私人的財產,全部供養三寶與布施貧窮。又在各省市建寺起塔,廣造佛像,印贈佛經,不計其數。如此種福,使供在密壇上的龍王金像,向他曲身合掌。
尊者說:「這樣的福德還不夠大,要使龍王像向大王頂禮,全身伏地,大王的福德才夠大。」
於是,阿育王更加發大心,並接受耶舍尊者的指導,取阿世王所藏的佛陀舍利四升,粉碎七寶末,而造八萬四千寶塔。又受護法神的協助,將此寶塔舍利,分遍閻浮提,同時安置供養。此外,更派遣高僧前往各國去宣揚佛法。
如此,三年不斷的精修佛法,廣種福田。到了最後,連阿育王自己睡覺用的枕頭,也拿去賣掉,來供養三寶。這時,龍王的金像,立即伏地向阿育王頂禮。
尊者就向阿育王說:「現在可將兩尊金像,再稱驗其輕重。」真是不可思議,人王像已經超過龍王像的重量了。尊者說:「大王可以征服龍王了。」
阿育王非常高興,便如前次一樣,帶領著大軍來到海邊。這時,龍王立即變化成一位青年婆羅門,來到阿育王的面前,長跪問候請安,並貢獻許多珍寶,自稱小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mS7knMBnz2VwqOVxj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