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這部電影的命運屬實有些坎坷;
暑期檔上映3天前撤檔,10月份又上映前3天定檔;
火急火燎,卻又工工整整。
前面宣傳白費了、後面宣傳又來不及,連影院的拷貝都要人肉送。
《小小的願望》典型在前,按道理來說這部撲的機率也大。
但最後,它爆了。
預售票房破1億,首天票房破2億,豆瓣評分8.5,
憑啥呀?
憑他們都是少年——
少年的你
01
2011年4月,夏日山城;
這是個普通的季節,卻也是個特殊的時日;
距離高考,還有2個月。
表面上,陳念(周冬雨飾)是個普通的高三學生,插班到復讀班級,成績全年級前十。
背地裡,另一番景象。
單親家庭、居所破敗;
老媽還是個老賴,因為要躲債主,只能四處流浪不敢回家。
站在高考門口的陳念,其實也站在懸崖邊上;
她輸不起。
生活沒有退路,考上北京是唯一的選擇與救贖。
即便被欺負、被孤立、被霸凌,被蕩婦羞辱...
即便身邊的同學,一個個從天真化作猙獰,一切動物性的惡意撲面而來。
但為了北京,
媽媽告訴她:都要忍,
「忍一忍就好了,忍一忍就過去了」
街頭混混小北,臉是挺帥的、但一身傷。
爹死了,母親跟著男人跑了,
那年某天,整個世界,就只剩下他自己,
他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輟學、倒賣手機掙錢,但最重要的是夠狠。
欺負我就打,打贏了才能活下去。
即便渾身是傷,也沒關係
但打架,有誰又能總是贏呢?
小北打了人,弟弟叫來哥哥,把他按在腳底摩擦;
滿臉是血,但眼神依舊不屈。
恰好,放學的陳念從旁走過,
這個受欺負不出聲、全忍了的小女孩,卻為了一個陌生男孩報警;
可電話沒通,反被發現。
陳念也因而被小混混留了下來;
兩人機緣巧合,因為一個吻而靠近。
儘管這個吻,最開始不情不願。
但少年少女啊,靠近與相愛總不需要太多理由。
兩個脆弱的靈魂彼此撫慰,他們留下了個約定: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02
也因為這個約定,陳念和小北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兩條平行線開始交合、纏繞,編織出殘酷且無常的未來。
很多人看完电影後,都在聊易烊千璽;
但曾國祥才是真·情緒大師。
在他的電影里,最動人的永遠是那些熱烈、撕扯卻又讓人慾罷不能的情緒。
《七月與安生》是如此,《少年的你》也是如此。
好題材是基礎,但怎麼展現好題材,是另一個話題;
電影沒成為另一部《悲傷逆流成河》,全靠導演曾國祥撐著。
原著就算拋開融梗抄襲不說,本質上也就是個「疼痛文學」;
矯揉造作、無病呻吟。
曾國祥在影像化的時候,賦予了它「高級感」。
靠視聽語言、靠演員表演。
坦白講,看《少年的你》心情是複雜的,
情感上一直被小北和陳念感染,但視覺聽覺上又被導演支配。
剪輯、運鏡、音效和色彩尤為精彩;
畫面調色很美,隨便一幀就是壁紙,
看金魚這段,恍惚間就是王家衛的《重慶森林》。
另一邊不靠台詞,聲效就開始營造緊迫感,
牆上滴答滴答的時鐘、考試時候的英語聽力,追債人砰砰砰的敲門聲...
大部分追逐戲搖晃的手持鏡頭,儼然間有些婁燁的味道,也讓這種壓迫感愈發強烈;
大量的平行剪輯,也讓電影的空間感尤為深刻。
印象中,電影里有這麼兩個亮點片段;
陳念在操場上宣誓,小北在麻將館裡跟人打架;
考場上試卷袋被撕開,另一邊案發現場埋藏的屍體被發現...
不同的場景卻滿含著某種共性,隱約的情緒,也在劇情的流轉中逐漸爆發。
這就是導演厲害的地方。
很多人看完《少年的你》都會哭,因為在曾國祥營造的氛圍里,所有人都陷了進去。
為受到霸凌的陳念痛苦,心疼那個好得不得了的小北;
當然,要達到這個「氛圍」,「演員的表演」不可或缺。
是誇他的時候了——
易烊千璽,未來可期。
《上海堡壘》告訴所有人,流量+IP模式的失敗;
但《少年的你》給出另一個答案:流量無罪,沒實力才有罪。
作為大銀幕處女作,易烊千璽的表現不拖後腿、甚至遠超預期。
其實他在《長安十二時辰》里,就能看出些許靈氣。
但還不夠。
小北這個角色太適合他了,
倔強、克制,不輕易把情緒放在臉上,
有些「冷淡」的外表下,藏著卻是一顆少年心。
永遠熱忱、永遠熱淚盈眶。
易烊千璽把小北的氣質全給演了出來,
靜的時候全在狀態里,動起來因為有舞蹈基礎,肢體動作也很協調;
最後和周冬雨那場對視的哭戲,甚至演出了層次感。
痛苦、懊惱、糾結卻又有一絲絲釋然。
沒有台詞,全靠表情演繹,坦坦蕩蕩展現在曾國祥的大特寫鏡頭裡。
濃烈、卻又動人。
當然,易烊千璽已經足夠好了,但周冬雨更好。
因為陳念這個角色更難,
她的情感轉變、角色的多樣性比小北更甚。
她咬著牙忍受霸凌,到瀕臨崩潰求助小北,再到後邊克制自己、守護那個屬於他倆的謊言...
陳念的所有情感,也都在表情里。
周冬雨的哭戲真的好,
哭也分層次、分類型、分情感。
被欺負時候的無助,被揭穿母親是老賴時候,那種恥辱和驚慌失措,
已經自首之後,面對小北的坦然、和那一點點欣喜。
周冬雨的每一次哭都不一樣,
她的眼淚太不值錢,也太值錢了...
似乎每時每刻都在哭,但卻每時每刻都哭到觀眾心坎。
動人於斯,莫過於此。
03
當然,《少年的你》討論度最高的,還是影片的主題:校園霸凌。
曾國祥優秀的地方,還不止前面提到的那些。
他還原「高考」和「霸凌」的場景,都還原地好。
前者是真實。
校園外老師的聲嘶力竭、響亮但聽不懂的課堂聽力、答題卡划過的瞬間...
回憶蜂擁而起,壓力也隨著而來。
後者也是真實,但真實之外,還多了幾分克制。
很多人說《少年的你》敢拍,但其實它三觀很正。
電影開頭跳樓的場面直戳人心,但從頭到尾,鏡頭都沒給過屍體一個畫面。
不用直觀的場景,來勾動觀眾廉價的共鳴,是電影的技巧,也是電影的良心所在。
它直面現實,但不用現實來煽情。
因為「校園霸凌」本身,已經是血淋淋的。
藝術作品的表達不能再狗血。
說實話,看《少年的你》時,隱約有種看《藥神》的既視感。
去年的下半年,《藥神》讓更多的人關注到病人與藥物的問題,推動了法制的發展。
如今,《少年的你》大概在做同樣的事。
校園霸凌是老生常談、卻又始終未變的話題。
它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邊,近乎所有人,都與之息息相關。
或是霸凌者、或被霸凌者、亦或冷漠的旁觀者。
它傷害之深,大機率會伴隨著受害者一輩子,卻又總是引發不起重視。
電影是窗口,把它又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用美麗的畫面,和美麗的少年。
其實這也是電影另一可貴的地方,平心而論,《少年的你》結尾停留在小北入獄、陳念上大學的階段,也許留下更多韻味和話題。
但現在的結局也很好,甚至更好。
因為它給陳念和小北都留下了希望,也給大家留下了希望。
正如片中的那句話所說:
「我們生活在陰溝里,但有人依然仰望著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