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金融強國」應具備三大特徵

2023-11-17   環球Tech

原標題:原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金融強國」應具備三大特徵

11月14日,2023第九屆歐洲論壇在布魯塞爾和上海雙會場連線舉行,本次論壇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歐盟中國貿易協會、歐盟中國商會聯合主辦,主題為「互信與共贏:開創中歐未來20年經濟合作的新機遇」。原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作為特邀嘉賓參與了圓桌討論,提出金融創新在中歐經濟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持續性金融和金融技術有助於打造高效的金融市場,促進投資和貿易等觀點。

此外,針對10月30日至31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對我國金融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未來金融工作的新部署等,徐林接受了環球網記者的專訪。

原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

「金融強國」 至少應具備三大特徵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首次提及要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共給測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為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

對此,徐林在接受環球網採訪時指出,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標,是把金融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上;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金融發展的特殊階段,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第二大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巨大的金融資源是我國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何謂「金融強國」?徐林認為我國已然是一個金融大國,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也應當注意到,現階段的問題是還不夠強,因此將建設金融強國作為現階段的發展目標意義重大;而「金融強國」至少應當具備三個特徵:

首先是高效率的金融資源優化配置,通過金融市場自發調節,將金融資源向有潛力的、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行業、產業匯聚,並推動相關行業產業發展;其次是穩定的金融市場開放體系,只有開放的金融市場才能夠讓中國金融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擁有足夠的話語權;最後則是強大的金融市場必須擁有一個強大的實體經濟作為依託和後盾。

徐林還特彆強調,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應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提升監管有效性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提到中小金融機構、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等三大風險有了進一步的細化,並具體提出「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針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徐林分析指出,傳統最常見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方式就是金融系統內核銷壞帳,但是目前集中、大量核銷壞帳並不可取,這會給金融企業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造成過大壓力。立足當前的金融業不良資產風險,更適用於部分核銷加部分展期的方式,用時間換空間;通過展期給予陷入困境的實體經濟部門一定的緩衝期,在緩衝期內通過更有效率的經營提升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最終實現金融風險的化解。

徐林還強調,金融監管和金融業的穩定運行,都需要專業化的人才團隊,同時還應當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尤其是監管科技手段,提高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強和改進對數字金融領域的監管,提升監管有效性。

持續提升營商環境是關鍵點

此外,提振金融市場的信心也是本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中本次會議上對於資本市場提出,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

對此徐林認為,提振金融市場信心的根源,還是要讓實體經濟有信心,特別是民營企業的信心。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是實體經濟興衰的映射,只有實體經濟持續向好、企業盈利能力提升並樂於投資擴張,才能為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的向好提供堅實基礎。

此外,徐林還強調,提振金融市場信心和實體經濟信心的過程中,持續改善和提升營商環境是關鍵點,特別是政策的穩定性、司法的公正性,都是實體經濟實現可持續經營和高質量發展必須的土壤和空間,更是影響實業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投資信心的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