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坡村,我心紮根的地方

2019-09-23     西寧黨建

【第一書記感言】紮根農村的深度,決定了民心民情的溫度。一年多來,我從機關幹部轉型成了駐村第一書記,用適合當地發展的「金點子」尋求到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為貧困戶創業脫貧闖出了一條新路子,青石坡村被評為魯沙爾鎮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對於未來,對於青石坡村的發展,我充滿信心!

——湟中縣魯沙爾鎮青石坡村駐村第一書記彭棟清

【我的得意之作】在美麗的湟中縣魯沙爾鎮南朔山腳下,有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青石坡村,2018年3月青海省公安廳派駐第一書記彭棟清在這裡扎了根。他通過抓黨建促脫貧、辦實事促和諧,用真情干實事、以實幹造福群眾,贏得了青石坡村幹部群眾的廣泛讚譽。

再現「迷彩綠」,啃起「硬骨頭」

「敬禮!保證完成脫貧攻堅任務!」2018年3月,正值我省吹響脫貧攻堅衝鋒號時,有著8年軍齡的彭棟清主動向省公安廳領導請纓,扛起了湟中縣魯沙爾鎮青石坡村駐村第一書記這面戰旗,一門心思扎進了村子。

青石坡村是一個有著247戶1234人的純回族村落,在這樣一個腦山地區,山地比川地多,人多地少,農民無法在種植莊稼上賺來收益,再加之群眾的內生動力差和文化水平低等原因,該村貧困戶的數量達到28戶116人。

面對困境,如何發展產業,拔掉「窮根」,是彭棟清駐村後一直思考的問題。他發現,青石坡村好多農戶一直以來靠養殖牛羊和種植傳統的小麥等維持生計,產業規模小,結構單一,無法從中實現增產增收。在與隊員、村幹部一起深入分析後,彭棟清決定從育肥牛羊入手,引導貧困戶大力發展特色氂牛養殖產業。

今年38歲的韓有祥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三個女兒正在上學,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靠他外出打工賺取的並不穩定的工資。在彭棟清的幫助下,韓有祥一口氣養了42頭氂牛。「沒想到,短短5個月我們家的收入就有1.8萬元,再加上外出打工賺的,算下來,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700元,比2016年翻了三番呢。」韓有祥高興地說。

彭書記一心為民,我們日子有奔頭

「沒有彭書記,我們一家的命早沒了,更別提住的地方了。」青石坡村村民李延海回憶起洪水襲來時的情景,反覆說著這句話。去年8月30日,連續暴雨後,青石坡村出現險情,由於地勢低洼,農戶李延海家被淹,第一書記彭棟清迅速投入到抗洪搶險工作之中,將易受災地段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為了能夠及時應對突發險情,他與村幹部一起在村委會堅守,徹夜未眠。

汛情結束後,彭棟清第一時間組織幹部核查受災情況,並向鎮政府和縣民政局溝通彙報,爭取政策支持,籌集資金為受災群眾修建住房,同時進行道路清淤搶修,修建排洪渠。

「看到彭書記為了村裡的事沒白沒黑地干,我們的生活也有了奔頭,感受到了村裡發展的希望。」75歲的老會計馬祥高興地說,作為老黨員,他也要為村裡的發展出份力!現在每天去城裡賣牛奶,又養了牛,去年年底他主動提出將他的低保降一檔。

我要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扶貧隊伍

村兩委班子就像一盤散沙,想做事,談何容易?彭棟清想到了會遇到困難,但是沒想到這麼難。

要發展,首先要凝心聚力。「基層黨組織就是火車頭,抓黨建、促脫貧,是第一書記的第一職責。」彭棟清坦率地說,在青石坡村,除了具有特色產業發展外,彭棟清還把「以黨建促脫貧攻堅」搞得有聲有色。

在村兩委辦公室的牆上,張貼著村委會廉潔自律制度、村委會財務公開制度、「一事一議」制度、村規民約等。「在黨建工作上,我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青石坡村村委會主任馬生彪說。

貧困群眾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沒有貧困群眾的參與,「幹部干,群眾看」,脫貧開發就難以持續。黨組織的最大優勢,就是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彭棟清說,把黨建活力變成攻堅動力,充分發揮黨員幹部領頭雁和黨組織戰鬥堡壘的示範作用,通過政策引領、黨員帶頭、產業推動、勞力輸出,讓組織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只有黨員先行,群眾才會跟得上。

青石坡村的扶貧故事仍在繼續

彭棟清不遺餘力的付出,換來了村民滿意的笑容,青石坡村的男女老少都說:「跟著第一書記,日子過得有盼頭。」

彭棟清並沒有滿足於現階段的成就,而是想得更遠:「等村裡的產業發展趨向穩定的時候,再發展集體經濟,將集體經濟收入反哺到服務群眾、服務發展中,用於鞏固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貧困群眾、提升公共服務,讓群眾真正享受到發展集體經濟帶來的幸福成果。」

如今,彭棟清依然在操勞奔波,為了保證各類項目順利落地,為了青石坡村百姓未來的幸福生活,青石坡村的扶貧故事仍在繼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f7vYG0BJleJMoPMpF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