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痛失愛子,因拒帶兒子就醫引爭議:以愛之名的控制釀悲劇

2023-03-26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知名作家痛失愛子,因拒帶兒子就醫引爭議:以愛之名的控制釀悲劇

是浪漫的文人,也是愚昧的老人。

這是網友對知名先鋒派作家馬原的評價。

前段時間,《人物》雜誌的一篇報道,讓作家馬原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這篇名為《城堡里的馬原》的報道中,提到馬原被查出肺部腫瘤後,不願意接受治療,而是舉家搬到了環境更好的西雙版納南糯山,在這裡建了一座座城堡,過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而最受爭議的,是在兒子馬格被發現心臟有問題後,馬原反對帶他去檢查和手術。

馬格一年級時,在學校體檢測出心率超過130次/分鐘,妻子小花想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但馬原不同意。

後來,馬格的哥哥發現他的異樣,帶他去檢查,診斷為心臟二尖瓣膜閉鎖不全,需要做微創手術。

但馬原堅持認為:

「心臟怎麼能動?不能動的除了心臟,還有腦。」

不帶兒子看病的結果就是,2022年兒童節,13歲的男孩馬格倒在自家的廁所里,與這個世界說了再見。

兒子去世後,馬原說:

「有時候看到馬格的遺物,我也會掉眼淚,但我難過的是那麼好的孩子以後不能陪我了,僅僅是這件事。他就是壽數到了,他走了我不難過,我難過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很難想像,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會有人如此反智,使自己13歲的親生兒子丟掉了性命。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即使最後兒子因自己的偏執和精神控制而去世,這位「父親」依舊不知悔改。

他難過的,不是孩子的去世,而是孩子不能再「陪伴」自己。

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馬原將南糯山視為「聖地」,但對兒子馬格來說,這裡可能更像是一座以愛為名的「監獄」。

馬格曾說自己想上學,因為學校里有玩伴。

他經常會抱著籃球在家門口攔住過路的車輛,到山腳下的學校找人打球。

但父親馬原覺得:

「上學沒有用,見識重要。」

他將馬格「圈禁」在自己的城堡里,讓他讀一些指定的童話,按要求每天練習寫作500字,幫媽媽做家務、農活,每天與鵝和狗作伴。

可馬格不僅是一個孩子,他還是一個患有嚴重心臟疾病的患者。

在這種高海拔的山上,馬格經常一運動,就心慌氣短、臉色發青,胸骨也高高凸起。

按理說,早應該就醫,採取針對性的醫療措施才對。

但馬原不同意,就像拒絕讓孩子接受教育那樣,他固執地認為「現代醫學無用」。

可實際上呢?

如果馬格能夠護理得當,獲得現代醫學的救治,那麼至少能夠活到中年以後。

結果僅僅13歲,馬格就失去了他寶貴的生命。

馬原用近乎偏執的控制,自私地讓孩子按照自己規劃的生命軌跡前行,親手扼殺了兒子的生命。

父母對孩子過度控制,註定釀成悲劇

父母過度控制孩子的人生,其實現實生活中並不罕見。

很多父母存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是自己人生的附屬品。

所以,我說什麼,你就要聽什麼,我覺得你應該怎樣,你就要怎樣做。

於是當馬格遇到馬原這種對事物缺乏正確認知,又有近乎變態控制欲的父親時,才會釀成這樣的悲劇。

而那些在被父母過度控制中長大的孩子,大多都逃不出兩種結局:

一種就是徹底失去自我,沒有自己的需求,沒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的意見就是自己的意見,人生全部由父母來決定。

比如有些男孩長大後被稱作「媽寶男」,面對父母時變得異常順從,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習慣了父母的控制,已經失去了主見。

另一種就是對父母產生怨恨,人生深陷於「反抗」與「報復」之中。

比如有孩子小時候喜歡畫畫、寫作,但父母不同意,被要求選擇父母所規劃好的人生道路。

那麼等孩子長大後,不僅會怨恨父母,還會為了「報復」,反抗父母的安排,哪怕這對自己沒有好處,也必須要這樣做。

這種被父母安排的人生,大多並不是孩子想要的,強扭的瓜又怎麼會甜?

老苗結語:

記者在採訪馬原時,曾小心翼翼地提起馬格的心臟問題,但卻被馬原打斷:

「馬格沒出意外,沒去醫院,沒有傷痛,他就突然走了。

為什麼一定要歸結是心臟病?

我從來不這麼想,他就是壽數到了,他該走就走了。」

「馬格沒出意外,沒去醫院,沒有傷痛,他就突然走了。

為什麼一定要歸結是心臟病?

我從來不這麼想,他就是壽數到了,他該走就走了。」

可事情的真相呢?

馬原因為身患肺癌,搬到了適合自己生活的高海拔地區,卻剝奪了兒子馬格正常就醫的權利。

一個人為釀造的、徹頭徹尾的悲劇。

今日話題:你對馬原的所作所為怎麼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f34006bb27b5818c05a1299827add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