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肺癌ctDNA監測,是否準備迎接黃金時代?

2023-06-27     繪真醫學

原標題:小細胞肺癌ctDNA監測,是否準備迎接黃金時代?

小細胞肺癌(SCLC)是最致命的肺癌類型,精準用藥方案較少。最近,一項研究分析了33例廣泛期SCLC患者的循環腫瘤DNA(ctDNA),發現ctDNA水平和動態變化特徵與臨床反應和生存結果密切相關。

Sivapalan等人研究了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患者循環腫瘤DNA(ctDNA)動力學與臨床反應和生存結果的相關性。該研究使用TEC-seq對33例ES-SCLC患者進行了血漿游離DNA(cfDNA)雜交捕獲NGS測序,其中32例患者也進行了匹配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測序。將血漿與匹配的PBMC測序結果進行比較,過濾掉胚系突變和克隆性造血相關突變,得到腫瘤特異性單核苷酸變異(SNV)和插入/缺失(indel)。此外,使用CNVkit對血漿進行了全基因組拷貝數變異(CNA)分析。

作者假設,靶向SNV / indel和全基因組CNA數據的結合,稱之為游離腫瘤負荷(cfTL),將提高檢測ctDNA分子反應的靈敏度。對每位患者至少三個時間點(治療前,治療期間和臨床進展時)的血漿樣本進行縱向分析。然後,將ctDNA動力學分為三組:分子緩解(cfTL持續完全消除),分子緩解後復發(cfTL最初消除,最終時間點升高)和分子進展(cfTL所有時間點持續存在)。中位隨訪時間11個月,發現cfTL動力學與無進展生存期(PFS)、總生存期(OS)、持久臨床獲益和先於影像學結果相關,提示cfTL作為動態的液體活檢生物標誌物可能具有價值,或可比標準影像學更早捕獲分子反應。

作者還強調了匹配PBMC DNA測序的重要性,該方法可以提高ctDNA分析的特異性,不需要配對腫瘤組織測序。在該研究隊列中,35%的患者TEC-seq檢出PBMC來源的突變,如果未進行匹配PBMC測序,這些突變可能被錯誤地歸類為腫瘤來源。當這些PBMC來源的突變未被過濾掉時,ctDNA分析不能有效地對生存結果進行分層,類似於先前研究在胃癌患者中觀察到的情況。因此,通過對匹配的PBMC進行深度測序,從ctDNA結果中過濾掉這些克隆性造血相關突變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假陽性結果,最大限度地提高預後評估能力。

2017年,我們發表了一項研究,主要關於非小細胞肺癌,但包括3例局限期SCLC患者,其中2例SCLC患者在根治性放化療後ctDNA可檢出,預測疾病進展。剩下1例SCLC患者ctDNA治療前可檢出,治療後立即轉為不可檢出,預測長期無病生存。2018年,Almodovar等人發表了SCLC患者臨床梗概,提示ctDNA變化可以先於臨床進展,判斷影像學混合反應,能夠早期識別對治療不敏感,以及提示疾病緩解。最近,Nong等人以及Herbreteau等人表明,治療前ctDNA水平較高(高於隊列中位水平)的SCLC患者PFS和OS比ctDNA水平較低的患者差。

與Sivapala等人的研究一樣,這些先前的研究使用靶向雜交捕獲panel檢測cfDNA SNV和插入缺失。Sivapala等人研究的一項創新是其納入了全基因組CNA狀態,這使得6例血漿未發現腫瘤特異性突變的患者能夠進行分子反應評估。此外,與之前的四項研究類似,Sivapalan等人的研究採用了腫瘤不知情的ctDNA分析方法,這使得使用該技術的前瞻性研究在SCLC患者中更加可行。

與先前的研究相比,Sivapala等人的研究還有一個獨特之處,添加了第三個ctDNA反應類別——最初緩解隨後復發,這只能通過多個時間點連續分析ctDNA來實現。有趣的是,屬於這種中間反應類別的患者生存結果也中等,介於分子緩解患者和分子進展患者之間。未來,不僅在SCLC中,而且在其他實體瘤類型中,證實這些發現將是有趣的。未來的臨床試驗應確定是否可為這些患者進一步定製治療,如果成功,這將是一個重大的臨床貢獻。

儘管該研究的結果很有希望,但要注意,一些問題仍未得到解答,包括ctDNA分析時間點未標準化,不同患者間不匹配,或與影像學時間點不匹配,以及使用TEC-seq方法鑑定的RB1突變率異常低。據報道,在所有SCLC患者中,RB1突變率為65%-90%,但該血漿cfDNA檢測隊列的RB1突變率僅為15%。作者指出,這可能與探針覆蓋不全有關,靶向雜交捕獲探針僅覆蓋了RB1基因31%的編碼序列。優化panel很重要,以便在臨床應用之前,更好地捕獲SCLC的典型基因組特徵,包括RB1突變的高發生率。

假設panel可以進一步優化,需要考慮如何將這種cfDNA技術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作者認為ctDNA監測可以提供及時干預的機會,但是,這些信息真的能幫助我們做出臨床決策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ES-SCLC治療方案有限,在影像學進展之前了解患者是否對標準治療有反應,不一定會改變治療決策。因此,進行後續研究,確定ctDNA是否具有預測性,是否可以為個體化治療決策提供信息,以改善這種致命疾病的生存結果非常重要。

總體而言,Sivapala等人的研究為ES-SCLC的ctDNA監測提供了有價值的數據,在這之前的研究不包括全基因組CNA分析。然而,儘管引人注目,但鑒於該研究或該領域既往研究缺乏預測數據,沒有關於臨床上如何利用ctDNA數據的明確指導,我們認為ctDNA在SCLC中的應用還未準備好進入黃金時代。不過,我們同意作者的觀點,ctDNA在SCLC中具有巨大的潛力,該研究為未來臨床試驗鋪平了道路,可以探索基於ctDNA的分子進展能否促使治療升級或調整,基於ctDNA的分子緩解能否促使治療中斷,以及對選定患者的密切監測(圖1)。未來的研究應該將ctDNA指導的治療與標準治療進行比較,如果成功,可能會改變這種致命疾病的臨床管理和生存結局。

圖1. EC-SCLC使用ctDNA指導個體化治療決策的臨床試驗設計建議

參考文獻:

Pellini B, Chaudhuri AA. ctDNA Monitoring for Small Cell Lung Cancer: Ready for Prime Time? Clin Cancer Res. 2023 Jun 13;29(12):2176-2178. doi: 10.1158/1078-0432.CCR-23-0420. PMID: 3709706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ec3dea1fb58e0b28c24f504747df4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