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芳
還有幾天時間,今年的一季度就要結束了,今天這篇文章,談不上回顧和總結,至多算個人的一點觀察和感想吧。
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概括即將過去的這三個月,我想到的還是「卷」字,這種感受來自於周邊不同行業、不同工種的朋友。
而且從大家的語氣中聽得出來,沮喪之外還多了幾分失落,我想這是因為不少人對今年是抱有期待的吧。
1 從沒這麼卷過
被冷水澆得最透的當屬年輕人,這一點從最近接連出現的幾個熱搜話題就能看得出來。
年輕人的難,首當其衝體現在就業上,2022年高校畢業人數達到1076萬,再創歷史新高,然而由於種種因素的衝擊,這麼多有學歷的年輕人,一時都想要找到心儀的工作,卻非易事。
於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登上熱搜,年輕人感慨十年寒窗換下來的學歷,非但不再是找工作的敲門磚,反而成了一種束縛。他們中不少受挫者,開始將希望訴諸神佛,可就是這樣,一些所謂的主流媒體,還是不肯放過他們,撰文批評這一屆年輕人「只上香,不上進」,自然也是再次登上熱搜。
就業市場上的「僧多粥少」,不止體現在剛畢業的應屆生身上,工作有些年頭的年輕人乃至中年人,同樣為飯碗和生計犯愁。
比方說,最近在某職場app上,兩家科技公司「變相降薪」的做法,就引發了不少討論。
一家是自稱「本分廠」的OPPO,年終獎突然打骨折,受到衝擊的員工發帖表示,正在做「找工作」和「維權起訴」兩手準備。
另一家是最近的熱門智能概念企業科大訊飛,員工發帖吐槽稱,公司創新性發明的「績效回溯制度,導致不少人收入下降,有員工甚至要倒貼公司錢。當然,針對「變相降薪」的說法,訊飛給出的回應是:純屬造謠。
連OPPO和訊飛這類行業頭部公司都將「主意」打到了員工頭上,市場之冷暖可見一斑。
而如果說「變相降薪」是企業內部在卷,是企業和員工在博弈,那麼產品爭相降價就是企業之間在卷,是一種更殘酷的近似於「你死我活」的博弈。
一季度發生在車企之間故事就是這種博弈,特斯拉如同一條鲶魚,攪得整個汽車行業不得安生,原本還只是新能源車之間的「卷」,很快就波及到了燃油車。
正當很多人擔憂國產新能源車企的前途時,湖北東風汽車集團卻甩出了「王炸」,其名下的幾款燃油車,降價幅度之大讓市場瞠目結舌。
湖北打響降價第一槍後,其他地方、其他車企也不甘為人後,甚至奔馳、寶馬和奧迪都坐不住,紛紛加入到了降價大部隊之中。
這一輪「掀桌式」降價潮,威力不可謂不大,大到連德國媒體都發文感慨:中國車市從沒這麼卷過。
2 漸濃的危機氣息
國內捲成這樣,國外又是個什麼情況呢?答案是似乎更卷,而且這種卷充滿了危機的氣息。
最近這幾周,發生在歐美銀行業的震盪,甚至引發了大家對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擔憂。
先是矽谷銀行破產,引發美股銀行股恐慌,集體上演大跌大戲,直至美聯儲去親自下場「救市」,事情才暫時告一段落。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上周,更大的一顆雷爆了,管理資產超過1萬億美元的瑞士信貸銀行「閃崩」。危機出現後,瑞士監管層48小時內緊急出手,牽線主導瑞銀集團收購了處在「死亡」邊緣的瑞信。
儘管從面上看,兩家銀行的危機得到了暫時性解除,但不論是美聯儲還是瑞士監管層採取的「救市」舉措,都引發了極大爭議。
尤其是在瑞銀集團收購瑞信銀行的救助方案中,面值約172億美元的瑞信AT1債券將被完全減記,用更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直接清零,讓不少市場觀察者大呼不解。
要知道,在傳統的市場交易中,債權可是一直要優先於股權,也就是說,企業清算的時候,一般都是先還債,還完債之後再彌補股東的損失。
這是一個運轉了很久的規則,但在此番瑞信危機中被徹底打破,也難怪有人批評說,瑞士監管層的做法是幫助一方(股東)掠奪另一方(債券持有者),只會進一步加劇投資者對市場監管層的信任危機。而從歐美銀行股後續的表現來看,這種批評和擔憂不無道理,連「利潤可觀」的德意志銀行都一度大跌15%,嚇得德國總理出面表態安撫市場。
也就是說,儘管出現問題的銀行,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但歐美銀行業整體的危機卻遠未結束,尤其是對那些風險承受能力差、自身運營模式有缺陷的中小銀行來說,誰也不敢保證說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矽谷銀行」。
除了風雨飄搖的銀行業,另一個行業同樣是壞消息不斷,沒錯,這個行業就是被外界視作「明日希冀」的科技行業。
差不多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媒體上就隔三差五地傳出科技巨頭裁員的消息,起初是少數幾家,逐步就蔓延到了全行業。
而就在最近,兩大科技巨頭Meta與亞馬遜,又相繼宣布啟動第二輪裁員計劃,分別再裁員10000與9000人。要知道,就在前不久,他們已經裁了將近3萬人。
巨頭尚且如此,其他科技公司的境況可想而知。
據統計,2022年,全球的1052家科技企業累計裁員超16萬人。而2023年以來,不到3個月時間,全球527家科技企業已累計裁員超15萬人,勢頭顯然更加兇猛。
儘管科技公司的裁員,同不少巨頭對趨勢錯判關係不小(畢竟持續數年的新冠疫情給線上提供了想像空間,巨頭們寧可押錯寶,也要擴張業務線和人員規模),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全球宏觀經濟下行的衝擊。
而不論是銀行業的震盪,還是科技巨頭的收縮,一個共同的直接衝擊因素便是美聯儲的暴力加息。
暴力到什麼程度呢?算上最新3月22日這一次加息,自2022年3月進入本輪加息周期以來,美聯儲已累計加息4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直接干到了4.75%~5%區間,而在加息前,這一數字接近於0。
而暴力加息給銀行帶來的最直接影響,便是利率倒掛,即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
一直以來,銀行都奉行「借短放長」的策略,即吸收低利率的短期存款,發放高利率的長期貸款,吃利差賺錢,但美聯儲的暴力加息讓這種策略變得不再有效。幾輪加息下來,銀行很難再盈利,銀行股的走勢自然也就好看不起來了,市場上只要稍有風吹草動,就極可能引發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而押注未來的高科技公司,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賴以生存發展壯大的策略是融資。但暴力加息,極大提升了他們融資的成本,他們只能靠銀行的存款來緩解現金流,而存款總有消耗完的一天,融不到錢,他們只好在節流上下功夫,於是便有了一輪兇狠過一輪的裁員。
也正是因為日子不好過,美國的科技巨頭對像Tik Tok、Temu這樣的「外來物種」抱有高度警惕,這便有了Tik Tok全球CEO周受資在美國國會「挨訓」的場景,說到底還是一個「卷」字 啊,干不過你,我就想法子禁了你。
3 全村的希望
看得出來,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經濟發展似乎都來到了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
國內大家之所以普遍覺得「難」和「卷」,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量在減少,個人找工作,企業賣產品,政府找項目,都是在存量的基礎上進行博弈,而存量博弈往往是最殘酷的。
國際上,地緣政治衝突日趨激化,系統性的經濟危機似乎就在眼前,同樣是因為舊的發展模式,無法滿足更大體量的人群過上更好的生活。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疫情作為一個變量,加速了一些事情的發生。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和衝擊,西方發達經濟體紛紛選擇了用發錢來改善企業運行和民眾生活,這樣做確實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疫情帶來的傷害。但負面作用同樣巨大,畢竟發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歐美各大央行加印出來的,無奈放水只能延緩危機,並不能解決危機。
放水一時爽,但爽到通脹大爆發,幾近洪水滔天時,總不能大家在那等著被淹死吧。
於是,這便有了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加息舉措,其中加得最為決絕的便是美聯儲。再之後,便有了銀行暴雷,有了巨頭裁員,有了各種「卷」和「難」……
那是不是就只能這樣了呢?是不是就沒什麼好辦法了呢?當然不是。
一般來講,解決全球性危機的方案,無外乎兩種,一曰戰爭,二曰重大科技突破。
前者,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二戰便是最好的註腳,1930年代的全球大蕭條,致使歐美大量人口失業,基本生存都難以得到保障,以納粹希特勒為代表的政治賭徒瞅準時機,登上歷史舞台並且發動了二戰,並最終以死2700萬,傷6000萬人口的慘痛代價結束。
本質而言,戰爭是一種出清,既然現有資源無法保障現有人口的生存,那大家就只能在戰場上拼個你死我活。戰爭過後,很多問題迎刃而解,人口大幅減少,資源自然也就夠了,而且戰後一片狼藉,需要重建的地方太多,處處都是機會。二戰過後,日、韓、德等諸多國家,都是把握住了戰後的巨大機遇,得以實現經濟騰飛。
但也正是在二戰之後,由於核武器的出現和核平衡的實現,發生全球性大戰的機率大大縮小,科技突破成為了解決經濟危機的最主要方式。
以197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為例,彼時主要發達經濟體紛紛出現滯脹情況,工業生產下降,失業率飆升至戰後最高水平。加之政治上,美蘇兩大陣營仍在對立中,局勢也是一度劍拔弩張。但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技術正在悄然發展中,人類處在一次重大科技突破的前夜。
此後,以PC電腦為代表的IT產業迅速崛起,人類的工作和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受益於網際網路技術,全球化也同樣加快步伐,進入1990年代,全球經濟迎來新的發展高峰。
再之後的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差不多同時段,iPhone橫空出世,人類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新一輪科技大發展,再一次消解了危機的發生,當然,也有人說不是消解,是延緩。
正是因為重大科技突破的這一魔力,2月27日,ChatGPT宣告問世以來,全球各個行業的人尤其是科技巨頭們為之振奮。
作為一個長期押寶人工智慧並且押中了的巨頭創始人,微軟的靈魂人物比爾蓋茨更是直言,AI時代已經開啟,GPT是40年來最具革命性技術。
相信看過GPT4展示發布會的朋友,不會對蓋茨的這個判斷感到懷疑,不論別的,GPT對提高人類工作的效率,可以說是顛覆性的。更讓人驚喜的是,生成式AI技術似乎正在以天為單位發生變化,相較於GPT3.5,GPT4的進步可謂迅猛。
同歷史上發生的很多次危機一樣,本輪全球經濟最為致命的一個問題,便是主要發達經濟體高通脹遲遲未見退溫。
儘管以美聯儲為代表的主要經濟體央行,紛紛採用了加息手段,但仍然是治標不治本,而且陷入了「通脹未解決,銀行業反倒率先出現危機」的尷尬境地。
再有,美聯儲總不能一直加息吧,而加息一旦停下來會發生什麼,誰也無法預判。
這個時候,像GPT這類重大科技突破,便成了「全村的希望」。因為只有科技的高速發展,才能治好高通脹問題的根。
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戴維斯研究發現,自2001年以來,技術進步(計算機、電子產品、信息技術等)對通脹的影響大約拉低了年均通脹率0.5個百分點,所以,在進入新世紀尤其2008年金融危機後,通脹在歐美主要經濟體似乎不成其為問題,大家更擔心的是經濟過冷而不是過熱。
關於這一點,國內經濟學家香帥舉過一個例子,她說,上世紀90年代,一台行動電話「大哥大」動輒上萬元,是奢侈和身份的象徵,而到了今天,2000元就能買到功能齊全的智慧型手機,後者可是要比笨頭笨腦的「大哥大」厲害太多了。
所以,其實要是沒有新冠疫情這個黑天鵝,歐美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通脹問題,或者很大程度上能被溫和的技術進步消解掉。但時至今日,高通脹已成定局,危機就在眼前,唯有寄望於生成式AI技術的飛躍了。
但這個技術究竟何時能大規模商業化,誰也說不好,那麼,在等待這個「全村希望」的過程中,我們又能做什麼呢?
新東方創世人俞敏洪老師的說法,或許有借鑑意義,他直言「企業家沒玩過ChatGPT,沒資格談新科技發展」;但我想補充的是,除了企業家,各位讀者朋友也應如此啊,一項新技術在成熟落地前,大家要做的事情是主動去學習和擁抱她。
當然,等待的過程從來都是難熬的,在等待中,「卷」和「難」也會一直在。
於個體乃至企業而言,在新技術的黎明到來之前,大家在做選擇的時候,儘量以自保作為第一目標,活下去才能看到光。
而於國家而言,唯有祈禱紛爭不再擴大、激化,全球化的果實能得以保存。
*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功夫財經無關。如因作品內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功夫財經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