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守的是那扇門?國門兩次改名,為何次次都令人蒙圈?

2023-12-08     阿斗愛

原標題:天子守國門,守的是那扇門?國門兩次改名,為何次次都令人蒙圈?

明粉們常吹明朝是一個重氣節的王朝,最具代表性的一句名言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很好理解,也的確很有煽動性,道出了大明王朝的堅貞不屈的氣節,在此咱不討論這話的合理性,只說裡頭的一個趣聞。天子守國門中的國門有具體的指代嗎?天子具體要守住哪條門?這條門是代指國家的門戶,就是所謂的軍事關口的統稱,還是指皇城中的某條有象徵意義的大門?

答案是後者,國門有具體的指向性,它就是北京皇城的正南門,明代管它叫大明門,清代則叫大清門,到了民國時期,則改成中華門。中國古代民面南為尊,所以皇城的正南門也就象徵著國家的門戶,謂之為國門。大明門是明成祖朱棣所建,門聯上「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十個大字,是明代第一才子解縉所題。大明門於永樂年間建成,歷經五百多個春秋,於1954年被拆除,它見證了明清兩朝以及民國的風雨歲月。

大明門是皇城的門戶,出了大明門就算進了民間了。老百姓想一窺皇家的威儀,首先看到的就是莊嚴厚重的大明門。清朝是對大清門稍作了整改,利用大清門和正陽門之間的空地修了一個廣場,明朝時這塊地屬於民間鬧市區,也屬於民間和皇城的緩衝帶,官員們行至此就必須下馬下轎,再往前走就得步行入內了。為了提醒各級官員遵循宮廷規矩,還特地在此立了一塊下馬碑。

門內就是皇宮,皇帝住的地方,進了帝王之家,還不下馬下轎,豈不是有損皇帝的顏面。當然皇城不許外人騎馬乘轎,皇帝和皇帝的家人還是可以的,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家人都能享受特殊待遇,僅限三類人:皇帝、皇后以及皇太后,這仨稱得上是皇城的真正主人,自然有資格乘轎進入大明門。如果碰上皇帝大婚,妃子們可以乘轎進入大明門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有皇后的婚轎能從大明門過,妃子嘛只能從神武門進入。

國門如此莊嚴,王朝更迭後自然很少改動,不過朱棣取名叫大明門,清朝入駐紫禁城後不可能還延用大明門的稱號,於是改名為大清門。不過在清朝入關之前,還有一個人也企圖改名字,他就是李自成,改名的原因是一樣的,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自然要改成大順門。只可惜李自成在紫禁城逍遙快活的日子太短了,名字都報上去了,還沒來得及改,就被八旗軍給趕出了北京。改名的事就交給了大清政權。

大明門沒改成大順門,最終改成了大清門,滿清也成了最後的贏家,大清門延用了兩百多年,到了辛亥革命之後,大清門又得改名字了,這回改的名字應該不會因為政權更迭而再次更改了,因為人們給這座國門取了一個響亮的名號:中華門。中華門的門匾是用石碑刻成的,要換新石碑比較麻煩,於是有人提議將名字刻在背面,再翻過來用。辦法不錯,但工匠們取下石碑一看,只見石碑的後面刻著三個清洗的大字:大明門。原來清朝因為還石碑的事情而懵逼,於是也想到了這個辦法。兩面都刻了字,這下輪到民國政府蒙圈了,沒法延用原石碑,只好退而求其次,選了一塊上好的木料做了門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e8d21942736181c5ce2cd31d058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