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重現封殺危機,中國企業還要出海嗎?

2023-03-27     單仁行

原標題:TikTok重現封殺危機,中國企業還要出海嗎?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就在前幾天,中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出海產品,TikTok遭遇了嚴重危機。

Tik Tok的CEO周受資,在美國國會大廈接受了來自美國50個州眾議員的公開質詢。

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場看樂子的聽證會,更像是一場對中國企業充滿惡意的批鬥會。

為什麼美國政府要重提對TikTok的封殺呢?這對中國企業的出海之路有哪些影響呢?

02

在這場接近5個小時的聽證會中,有超過50位國會議員向周受資發出了200次提問。

但是,周受資的回答大多持續不了幾秒鐘就會被打斷,要求只能用「yes」或「no」來回答。

這不是難為人嗎?

要知道,在美國,被質詢人在聽證會上的發言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對於一個複雜的問題來說,不可能僅用「是或否」來回答。

何況這些問題大多充滿了敵意和有罪推定。

整場聽證會更像是一個走流程的秀場,雙方的態度在一開始就十分明確:

周受資代表的Tik Tok把態度擺得很低:

你說我受中國母公司控制,那我把本部放在新加坡,我們的雇員都要有美國籍或者綠卡。

你說我的數據不能放在中國,行,我把資料庫放在美國,請美國人監管。

基本上除了命不能給你,別的你說啥就是啥。

但是,從美國議員老爺們的表現來看,這種「卑躬屈膝」的態度並沒有被認可:

你說你們的「德州計劃」,類似於蘋果的「雲上貴州」能保證數據安全,我不信!

Tik Tok只要母公司是位元組跳動,那就是家中國公司,既然是中國公司,那就是受中國政府控制。

你要為什麼,對不起,我不相信中國有私人公司。

在這種「預設立場」和「有罪推定」的大背景下,Tik Tok派出的周受資儘管在各方面都是足夠優秀,也僅僅只是能做到在美國公眾面前維護Tik Tok「乖巧」的形象,以及為自己賺一波同情分而已。

實際上,拜登政府和議員們已經從這場聽證會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03

議員們想要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議員們是選出來的,每個人都代表了一個選區選民們的利益。

這場聽證會與其說是捍衛美國利益,不如說是夾帶私貨,宣傳自己的政治理念。

比如這個議員主推中國威脅論,就會說Tik Tok被中國政府控制。

那個議員主打反對非法移民,就會說Tik Tok幫助非法移民偷渡。

另一個議員主打「黑命貴」,就攻擊Tik Tok的算法不夠照顧黑人。

拜登政府就是尋找各種理由,以封殺為名,讓TikTok分拆賣給美國公司,把股權、控制權全部交出來。

為什麼這麼說?

美國在全世界的霸權主要依靠四根柱子:

軍事、金融、傳媒、科技。

其中軍事差距在逐漸被縮小,金融霸權在疫情以來,已經被撕開了一道口子,銀行面臨著重大風險,科技現在就是靠制裁和卡脖子這種見不得光的方式來維持優勢。

而傳媒這個美國傳統強項,已經隨著視播時代的到來,被短視頻、直播這類新的傳播媒介所動搖。

Tik Tok,就是動搖美國在媒體領域霸權的那個角色。

截止到目前,Tik Tok在美國的月活已經達到1.5億,相當於每兩個美國人,就有一個人是TikTok的用戶。

而且,在年輕人當中,TikTok不管是占有率、還是使用時長都獨占鰲頭。

這種威力的構建基於兩點:

一是基因優勢,

短視頻、直播相較於圖文的理解難度更低,基本上做到了人人可創作,理解無障礙,老外玩的比中國人還勤快,因為老外更不願意動腦子。

二是技術優勢。

Tik Tok脫胎於抖音,更遠可以追溯到今日頭條。

這麼多年來,在國內數以億計用戶的使用數據和訓練下,磨練出了位元組跳動強大的推薦算法。

這絕不是複製個代碼就能模仿的,而是基於數據、算力、算法的全面優勢。

Facebook當年就想要抄襲,結果被打還不了手。

如果沒有限制,毫無疑問,TikTok會成長為美國未來最大的流量池。

有了這麼龐大的流量池能做什麼呢?

這一點沒有哪家企業能夠比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更明白。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巨大的流量以及超強的內容傳播能力,意味著輿論權力的歸屬。

對於企業來講,那就是巨大的商業利益,以及對商業模式的重新變革。

短視頻和直播會深度改寫現有營銷模式,讓無數公司的命運發生變化。

所以,對於美國政府和企業來說,不能把主導權交給TikTok,忠誠不絕對,就等於絕對不忠誠,

但是,「根」在中國的Tik Tok,是沒有辦法做到兩頭絕對忠誠的。

04

從更深的角度來說,從Tik Tok這件事上,我們需要關注到一點:

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企業還要不要出海了?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拆分成兩個問題:

一是我們還需不需要出海?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對手越是不讓你做什麼,就意味著你的方向大機率是正確的。

目前國內的需求仍然在復甦的過程當中,統一大市場的循環打造也仍待時日,一個病人病了三年,想要恢復起來也沒有那麼快。

企業想要增長,就需要在保障國內業務穩定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去海外找需求。

這一點是毫無質疑的,中國企業需要走出去,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中競爭,而不是一直在國內內卷。

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還能不能出海?

網際網路上總有一種為別人辯護的聲音。

好像就是你在別人底盤上不守規矩,犯錯了接受懲罰也是對的。

但現在的情況是,對方就是想要你的命,不是你跪下就行了。

就像Tik Tok這一次要是在美國選擇低頭,把美國業務的控制權讓出去,很快,歐洲各個國家都會學著美國,讓TikTok名存實亡。

其實,在國內網際網路長期「內卷」的競爭環境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商業模式上的探索比國外企業走的更遠。

不管是Tik Tok,拼多多的海外版temu,還是希音、安克公司,在出海都收穫了成效。

國內的商家,即使沒能力獨自出海,跟著這些大平台出海,大機率也是可以在大哥吃肉的時候,能有一口湯喝的。

05

當然,我們判斷Tik Tok的未來,大機率不會那麼走到最壞的結局,至少來得不會那麼快。

一是美國有非常完備的法律規定,即使政府再不要臉,也得按著法律流程一步步的來。

Tik Tok和美國政府之間的糾紛,還得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二是Tik Tok在美國的群眾基礎已經非常紮實,1.5億的月活用戶,幾百萬在Tik Tok上討生活的企業和網紅,這些都是「可以團結的力量」。

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Tik Tok,離不開它,那麼,TikTok在下次的聽證會上就會擁有更多說話的機會。

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只要出海的路沒有被堵死,就要堅決的往外走。

就像短視頻直播、數字化轉型一樣,這是一條難而正確的道路。

路雖遠,行則將至,講的就是這麼個道理。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e8c6d742dd54e7dee59a7bfd5d325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