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奈森瑙號是納粹德國海軍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2號艦,也是第3艘被命名為「格奈森瑙號」的軍艦。以紀念普魯士王國陸軍元帥——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格奈森瑙是沙恩霍斯特的弟子,故為2號艦),同時亦為了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沉沒的格奈森瑙號裝甲巡洋艦。與姊妹艦沙恩霍斯特號一般被認為是當時德國設計最優秀的船艦。
格奈森瑙號是在特彆強調軍艦速度的情況下設計的。因此,推進裝置的馬力是很大的。
最初主張採用柴油機,柴油機耗油節省,並且續航力大;但是,柴油機卻難以獲得30節以上的航速,而且在艦上占的空間太大。在安裝何種動力裝置問題上,德國海軍內部意見分歧。最後,雷德爾出面干預,他決定採用高壓、高溫蒸汽輪機。每艦安裝3台蒸汽輪機,12台鍋爐。鍋爐效率較高,工作壓力為58公斤/平方厘米,溫度攝氏450度,最大公制馬力為150000馬力,設計速度32節,實際達到31節。艦上裝有6台460千瓦渦汽輪發電機和2台150千瓦柴油機發電機,總發電能力為4520千瓦,其中包括在戰鬥損傷時的900千瓦預備電力。
3門三聯裝283毫米口徑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4座雙聯裝,4座單裝);14門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16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2具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主炮
3座三聯裝54.5倍口徑身長283毫米炮。此型火炮和德意志級裝甲艦的火炮不同,炮彈長度比德意志級的長,但裝藥卻比德意志級的少。沙恩霍斯特級艦採用三種炮彈:穿甲型-主要用於對付高強度的裝甲目標;普通型-炮彈裝有較多的炸藥,並能增加殺傷力;高爆型-增強彈片殺傷效果,主要用於對付暴露的人員、高射炮炮位、火控裝置、按照燈等,還用來對付裝甲防護較弱的驅逐艦以下的艦艇。炮彈重330公斤,初速890米/秒,最大射程為42500米,最大仰角40度。
副炮
55倍口徑身長150毫米單管炮和雙聯裝炮各4座。4座單管炮裝在煙囪兩側,兩舷各有2座,由位於艦中部的彈藥艙供彈,裝甲防護弱,有25毫米裝甲,僅可防護彈片殺傷。4座雙聯裝炮平均配置在上層建築兩側,炮的裝甲防護能力較150毫米單管炮強,從而給炮手較好的裝甲防護。炮彈重量45.3公斤,初速為857米/秒,最大射程22000米,單管炮仰角為35度,雙聯裝炮仰角為40度。
防空武器
7座65倍口徑105毫米高射炮身長量15.1公斤,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00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發/分,對近距離目標相當有效,但不能提供遠程防護。
機關炮
8座83倍口徑身長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炮彈重0.745公斤,初速1000米/秒,最大射程6750米,射速30-40發/分,用於近程防護。
格奈森瑙號上的20毫米機關炮的數量,在戰爭期間均在不斷增加。格奈森瑙號裝有16門機關炮,火炮呈單管或四聯裝配置。
而沙恩霍斯特號上裝有38門20毫米機關炮。
魚雷武器
1941年3月當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從大西洋返回基地時,指揮這次作戰的呂特晏斯海軍上將在他的報告中建議給這兩艘艦裝上魚雷武器。後來格奈森瑙號在法國布勒期特期間裝上了2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防護
主舷側裝甲350毫米;首尾部170毫米,雙層裝甲甲板,上裝甲甲板50毫米,主裝甲甲板80-11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與主舷側裝甲一同重疊在彈道上);主炮炮塔(正面)360毫米,側面200毫米,頂部1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副炮裝甲150毫米 。
戰艦世界中的格奈森瑙
由此可以看出,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艦在裝甲方面的主要弱點是水平防護弱並缺乏強有力的上層裝甲列板。
1934年2月,在基爾德意志造船廠開始建造,但由於設計不斷修改而在1935年5月重新建造,也延誤了工程進度。1940年4月,參與了入侵丹麥和挪威的威瑟演習,並和沙恩霍斯特號一起與英艦聲望號交戰。
1942年,與沙恩霍斯特號,隨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和多艘魚雷艇與驅逐艦的陪同下,執行了塞博勒斯行動。1942年2月26日至2月27日,在英國皇家空軍的空襲行動中受重創,經過緊急維修後轉入後備役大修。維修完畢後擱置。
1945年3月23日,被鑿沉作為阻塞艦,二戰後被波蘭打撈,切碎作為廢鐵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