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1°C|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河南如何打造「領跑」競爭力?

2022-04-23   映象網

原標題:深1°C|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河南如何打造「領跑」競爭力?

深1%uB0C|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河南如何打造「領跑」競爭力?

大象新聞·映象網記者 宋迎迎

4月22日,河南省「奮進十四五 建功新時代」系列第八場新聞發布會召開,介紹《河南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關發展情況和目標。

作為「十四五」時期推動經濟社會增長的主要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今成為各地爭相布局的「香餑餑」。全國已經有多個省份出台了專項「十四五」規劃。那麼,河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底子」如何,又將如何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沈翔/圖)

戰略性新興產業成我省高質量發展「關鍵點」 這些前沿領域優勢明顯

本次發布會上,省發改委一級巡視員郜義介紹說,「十三五」時期,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0.4%、高於同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4.2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2.4%、比「十二五」末提高10.6個百分點。同時,還培育壯大了一批特色明顯、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和產業集群,成為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作為引領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力量,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實現跨越發展至關重要。公開報道顯示,江蘇、浙江兩省2019年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分別達到32.8%、31.1%。2020年,江蘇省這一占比又提升至37.8%。

「相對於沿海發達地區,河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底子稍弱,但潛力比較大,且在一些前沿領域優勢明顯。」河南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富祿對記者表示,我省是國內較早關注並超前布局量子信息和氫燃料電池等前沿技術的省份之一,在氫能與儲能、量子通信、未來網絡和類腦智能等部分領域具有先行優勢。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在腦機交互和多模態腦信號解析等領域取得多項專利,在擬態防禦、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等方面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十四五』時期是實現換道領跑、彎道超車的關鍵時期,強化發展勢頭,抓住先發優勢,對於打造現代化河南競爭力至關重要。」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沈翔/圖)

多個省份出台專項「十四五」規劃 「千億級」、「領跑」成關鍵詞

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目前全國已有多個省份出台專項「十四五」規劃,亦有多地大篇幅進行謀篇布局。

如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保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雷射與增材製造、數字創意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加快部分重點領域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換道超車、並跑領跑發展。同時還提出,要積極謀劃培育衛星網際網路、光通信與太赫茲、幹細胞、超材料、天然氣水合物、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等若干未來產業領域。

《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提出,在新型智能終端、新型顯示、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新興服務業等領域形成若干千億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綠色環保等領域形成若干500億級的產業集群,衛星網際網路、氫能與儲能、生物育種與生物製造、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等產業在全國形成一定優勢。

國家發改委在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形勢判斷及「十四五」發展建議中指出,「十三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新動能作用不斷增強。從全局來看,2019年,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達到12.7%,高於同期規上全國服務業企業總體近3個百分點。從個體來看,2015-2019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平均利潤率達到7.2%,亦高於上市公司總體(非金融類)近1個百分點。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沈翔/圖)

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產業體系 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實現翻番

面對各省份紛紛布局態勢,河南如何尋求「領跑」?《規劃》提出兩個階段目標:

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實現翻番,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30%未來產業增加值占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超過15%;形成10個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打造10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

到2035年,基本建立相對完善的未來產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推動河南省經濟社會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將河南建設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高地。

為實現上述目標,河南將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456」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體系:

對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具有較好基礎、引領帶動作用強、能夠形成競爭優勢的4個主導產業,大力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加快引進培育一批頭部企業和擁有核心技術的零部件企業,提升產業鏈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打造一批支撐帶動性強的產業集群;

對於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航空航天、新興服務業等具有一定基礎、發展勢頭好、能夠快速做大規模的5個高成長性產業,加強關鍵技術裝備的突破應用和新興技術的融合賦能,持續提升產業能級和綜合優勢,培育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新業態、新模式;

而對於量子信息、氫能與新型儲能、類腦智能、未來網絡、生命健康科學、前沿新材料等整體處於起步階段、能夠搶占發展先機的6個未來產業,強化前沿技術攻關和應用場景建設,培育形成一批引領能力強、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

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杜明軍分析稱,從規劃給出的目標來看,主要基於前期河南的發展勢頭而設定,以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例,去年1-10月份,我省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9.8%,遠超9.1%的全國平均增速。「在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愈加重視的態勢下,對於實現既定目標應該充滿信心。」

提供「專精特新貸」、科研機制「鬆綁放權」 河南這樣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科研機構攻關和高速成長期企業提供充足保障尤為重要。圍繞這些,河南已經開始多方布局。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李俊嶺介紹說,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綜合競爭力提升,今年3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行鄭州中心支行、河南銀保監局、河南證監局制定發布《河南省「專精特新貸」業務實施方案》。「專精特新貸」支持對象為經省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單一企業在所有合作銀行中「專精特新貸」業務累計授信額度上限分別為5000萬元、3000萬元、1000萬元。

「專精特新貸」融資服務平台於3月30日正式上線,截至4月20日,各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共94家入駐平台,發布「專精特新貸」金融產品44個;99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平台累計發布融資需求17億元;累計授信額度已達1.06億元。

省科技廳科技項目統籌推進處處長劉曉永表示,我省將強化機制創新,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鬆綁放權」。在項目實施方面,推行「揭榜挂帥」「賽馬」「首席專家負責制」「項目專員制」等制度,滿足各類創新主體需求。在經費管理方面,推行科研助理制度,減少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使科學家集中精力開展科研工作;推行經費「直通車」制度,對重大創新項目經費不再按省、市、縣(區)分級撥付模式,而是由省直接撥付到項目承擔單位,確保經費及時到位,發揮資金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