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空射反艦無後坐力炮,本想一發入魂,結果卻自傷八百

2022-07-18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二戰德國空射反艦無後坐力炮,本想一發入魂,結果卻自傷八百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一直都在嘗試突破海上封鎖,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將陸上戰鬥的勝利轉換為實際利益,從而通過海上交通線掌控其他大洲,否則德國再厲害也只會被困在歐洲大陸。德國馳騁大洋的頭號對手就是英國皇家海軍,這支軍隊曾在日德蘭海戰中與德國海軍奮勇一戰,雙方各有勝負,德軍只在戰術上取得勝利,並沒有破除封鎖線。

或許是吸取了一戰的經驗教訓,二戰前夕的德軍認識到要想單純依靠水面艦艇與對手抗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艦艇的建造、水兵的培訓等都非常耗費資源和時間,況且對手也不可能坐看德國海軍的成長。德國只好另闢蹊徑,1939年初期,德國誕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那就是設計建造巨大口徑的反艦無後坐力炮,由飛機攜帶這種大炮,從空中較遠的距離對水面艦艇發起致命一擊,這種大炮擁有巨大的殺傷力,一發炮彈就足以摧毀或重創普通商船、驅逐艦,而對更大型的巡洋艦或戰列艦等則可以造成較大傷亡,削弱它們的戰鬥力。

萊茵金屬公司隨後開發了種大炮,它被稱為Gerät 104,這款大炮採用355.6毫米口徑(也有說法認為口徑為365毫米),它的基本結構和常規無後坐力炮一樣,只不過它使用的是一根總長度達到12米的炮管,發射的是長度約為1.2米的700千克重炮彈,該炮需要在炮管內安裝反向配重塊,射擊時炮彈從前膛飛出,配重塊從後膛飛出,以此平衡後坐力。

彈丸的出膛速度為280米/秒,設計的飛行速度約為125米/秒,戰鬥部內有35千克的爆炸物,只要命中目標就能給它沉重一擊,不過彈丸的飛行速度太慢,彈道下垂嚴重,不足以支持火炮較遠距離平射,因此這款火炮計劃在飛機的攜帶下從50°~80°的角度進行俯衝射擊,這樣操作能利用重力加速度提升炮彈飛行速度到400多米每秒,緩解彈道彎曲的影響,提升射擊精度,當火炮在6000米高度以50°角俯衝射擊時,炮彈的飛行時間約為16秒,如果在2000米高度以80°角俯衝射擊時,炮彈的飛行時間甚至不到5秒。

僅從上述紙面數據來看似乎還不錯,然而實際測試工作給大家潑了涼水,相關的地面測試持續到1941年中期,三門樣炮總共發射了14發炮彈,測試中火炮倒是順利的發射了,可是炮尾的射流卻對飛機機尾造成了嚴重影響,可謂是殺敵1000自損800。

不僅如此,原計劃攜帶這款無後坐力炮的Do 217轟炸機也難以攜帶這門巨炮,火炮空重就達到了2780千克,再加上700千克的炮彈和幾百千克的配重塊,總重量超過4噸,已經達到了轟炸機的負載極限,因此Gerät 104的發展便沒了下文。

不久後萊茵金屬公司開發了另一款口徑為280毫米口徑的Düka 280,它是為Ju 288轟炸機準備的,相比於前輩,它的炮管長度達到了14.7米,炮彈重量為400千克,取消了配重塊,炮彈的出膛速度預計能達到560米/秒,從2000米高度俯衝射擊時估計能達到200毫米的裝甲穿透力(可能使用穿甲彈),足以對戰列艦這樣的堅固目標產生重擊,甚至可以用來攻擊厚重的碉堡。Düka 280的測試工作持續到1942年,因為火炮難以安裝等問題最終放棄。

Gerät 104因為尺寸等問題,採用機腹外掛的方式安裝火炮,而Düka 280則內置,兩款火炮又都有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它們只能攜帶一發炮彈,射擊後無法在空中完成再裝填,飛行員需要有「一發入魂」的高超技藝。

相比於這種空射型反艦無後坐力炮,二戰中後期的德軍擁有了早期空射反艦飛彈,它在技術上更加先進,使用操作也更安全方便,成為德國新的追逐熱點,空射反艦無後坐力炮則淹沒在歷史中,沒有實戰,連一個樣品也沒有留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caa46dba986e776fc6c4c0590c210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