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口碑炸裂的第一季,乏善可陳的第二季之後,《愛,死亡與機器人 第三季》終於與觀眾們見面了。時隔一年之後推出的這部系列續作在口碑上整體碾壓第二季,但是相比第一季依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所以對於許多影評人所說的「好評如潮」,仍然是有待檢驗的。
為什麼說第三季與第二季仍然存在差距呢?在正式開始介紹眼前這部《愛,死亡與機器人 第三季》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愛,死亡與機器人 第一季》。這部劇集當初之所以能夠受到如此之多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在選材和製作方式上的獨具匠心。當然,光是這一點還不足以使其成為爆款,這部作品的成功還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創作上的革新。劇集的製片人大衛·芬奇與蒂姆·米勒對故事題材和畫面風格的品味大相逕庭,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兩人在這部劇集上的合作。他們尊重彼此的看法和喜好,從眾多類型的影視作品、短篇小說甚至是圖畫書中汲取創作靈感。
在購買了故事版權或者對故事劇情有了初步構想之後,兩人會先對劇本進行大致的梳理,以此確定將這一故事改編成短片大致需要多大的製作規模以及這一故事更適合以何種風格進行影視改編。
在完成上述任務之後,大衛·芬奇和蒂姆·米勒會聯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優秀動畫工作室,由他們自己去選擇一個喜歡的故事,然後將其進一步完善細化,並最終創作成為短片。
很多小型動畫工作室有著豐富的製作經驗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但由於有限的人數以及大型工作室的打壓,這些工作室在製作長篇動畫作品上有心無力。
大衛·芬奇的短片項目為這些工作室提供了一個大展身手的平台,而這些工作室的努力也讓多樣化的短片集項目最終成為現實。採取這種任務分派的創作模式不僅有助於這些小型工作室的發展,踐行藝術多樣性的理念,同時還有諸多好處。
比如由於每個工作室只負責一個短片項目,所以他們能夠在保持項目推進度的同時,保持好短片的質量。同時,由於製片人給予工作室較大程度上的創作自由,所以不同工作室能夠在講述同一主題的同時,保持各自獨特的創意理念與製作風格。
創作《愛,死亡和機器人》這部短片故事集的想法,早在十多年前大衛·芬奇與蒂姆·米勒第一次碰面時就已經產生——彼時的米勒還未成為《死侍》導演,而大衛·芬奇仍在推動《紙牌屋》項目。
在之後的十餘年間,芬奇與米勒遭到了諸多電影公司和傳統製片廠無數次的拒絕,直到網飛向兩位電影人伸出了橄欖枝。而《愛,死亡和機器人》也因禍得福得以在流媒體平台上以更為完整、更為豐富的面貌呈現在無數觀眾面前。
如今的許多影視作品在拍攝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講好這個故事,而是諸如如何將這部劇集的故事內容平均且充分的填充到無數個「48分鐘」之中、如何在這部電影中為續集作品的劇情展開留下空間等等這類問題。正是這樣的想法埋葬了影視作品多樣性和藝術性發展的可能,將其完全變成了為商業利益服務的道具。
大衛·芬奇在擔任《紙牌屋》劇集導演、編劇以及製片人的過程中,就嘗試著將改變傳統敘事套路的革新付諸實踐,他將每一集《紙牌屋》的故事作為單獨的「章節」,即是希望觀眾能夠在觀看完這一集故事的時候,能夠將其暫時放下,細細回味劇情內容本身。
而不是通過在每一集故事結尾設置懸念或者即將推向高潮時的戛然而止,使觀眾在觀看劇集的過程中陷入吸毒般欲罷不能的狀態,從而忽略了對劇情內容所想要表達的現實隱喻或主題思想的思考。
由於不在傳統平台上播出,《愛·死亡與機器人》有了更多的創作自由。首先創作者們不需要考慮如何使每集的固定時長,不需要考慮廣告插入對劇情推進度的影響,也不需要為了續集作品的創作絞盡腦汁地留下給故事留下可以繼續發展的空間。他們只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講好這個故事本身需要多長時間?
其次由於沒有傳統平台在畫面尺度和劇情內容上的限制,作品幾乎可以運用到包含血腥暴力、情慾描摹等在內的所有元素。這既豐富了故事的層次感和多樣性特徵,同時也吸引了不少追求視覺效果的觀眾。
當然,如果僅僅只靠著大尺度場面吸引眼球,顯然是無法留住觀眾的。
畢竟,在如今的網際網路世界背景之下,人們什麼沒看過?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一部作品要想在吸引觀眾的同時留住口碑,還是要在故事內容上苦下功夫。大衛·芬奇分派任務的創作模式最終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取得了成功。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風格以及力圖在故事劇情之外展開的人性思考和哲學探討讓這部劇集不僅在畫面尺度上有深度,在內容探討上同樣有深度。
可以說,內容上的深度探討是這部劇集成功的第二個因素。
而說到《愛,死亡和機器人 第一季》的故事深度就不得不提其中那幾部堪稱經典的作品,比如極具後現代啟示錄意味的《三個機器人》、因果循環情節下人性思考的《證人》將中國民間故事、傳統美學與賽博朋克相融合的《狩獵愉快》等等,十八部作品中幾乎達到了佳作率百分之七十以上。當然,還有個人看來最為經典的《齊瑪藍》,正如海德格爾所言:「思最持久之物是道路」。
《齊瑪藍》在簡單返璞歸真的情節下完美地闡述了「存在主義」對存在與發展的哲學探討,人為何而生?生的意義又是什麼?真理的答案是什麼?而機器人成為人最終又回歸機器人的情節設計亦有著對生命意義追求的探討。
《齊瑪藍》這一短片同時也是《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三個成功因素的代表,即將大眾審美與藝術創作相結合。藝術不應該是束之高閣的玄學,而應該是源於生活同時又反饋於生活的精神思考,簡單的故事情節同樣也能講出內容上的深度。《愛,死亡和機器人 第二季》的口碑失利也使得對這一成功因素的探討更具意義。
相信不少影迷也會和我一樣對《愛,死亡和機器人 第二季》不由發出疑問——真的那麼爛嗎?總的說來,這一季在作品數量與內容多樣性都是遠不及第一季的,而且在佳作占比上也大打折扣。但是依舊有那麼幾部作品是非常不錯的。
比如《滅殺小組》,一些影評人給這一集打低分的主要原因是故事俗套,主題陳舊,物化女性等等。但是,我卻覺得這一集的故事劇情依舊有新意,所呈現的內容也值得我們去思考。
作品設置的故事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由於全球變暖,世界發生劇變,叢林開始包裹原來的現代都市。而人類在發明了長生不老藥之後,為了控制人口開始將生育視為違法行為。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專門負責滅殺工作的警察,但他在人性與母愛的感召之下,最終實現了自我轉變。如果說對人性和母愛的歌頌也要被貼上物化女性的標籤,那麼又該以怎樣的標準去衡量一部作品的好與壞?最後,在致敬情懷上,這一作品對《銀翼殺手》在主題元素和故事風格上的還原亦是值得點贊的。
而《溺亡的巨人》更是讓人對第二季的低分打抱不平,這一短片作品不僅延續了以往諸多文學作品中對巨人形象的描摹,同時亦將對人類社會的諷刺、對文明發展的回望,對人性劣性的表現等等融注其中。作品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向,但正是這種開放性的情節設置讓觀眾得以展開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平心而論,《愛,死亡和機器人 第二季》依舊是一部正常水準的短片集。它之所以遭遇低分與其說是其自身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前作給了觀眾太高的期望,也給了創作者太多的壓力。同理,《愛,死亡和機器人 第三季》的口碑回升是否真的就能證明這部作品的好壞依舊是存在疑問的。
如果以第一季作為標杆,眼前的第三季顯然只是回歸水準,甚至可以說與第二季相差無幾。除去那幾部不太能讓人共情的作品,第三季真正能讓人打出高分的也僅僅只有第六集與第九集《吉巴羅》,至於許多人稱讚的第二集《糟糕之旅》、第三集《機器的脈動》,以及我個人比較喜歡的第七集《梅森的老鼠》只能說較好。
首先,《糟糕之旅》嚴格意義上來說與《愛死機》的科幻風明顯不太搭,更像是套著外星背景的《加勒比海盜》與《異形》結合體。
而故事情節對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以及人物複雜心理活動描摹又讓這一故事帶有幾分血腥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意味。在一個短片里融入這麼多元素和隱喻,如果處理不好,很難讓觀眾感受到明確且深入的主題思考,甚至會有東拉西扯、胡亂拼湊的惡劣觀感。很顯然,這部短片恰恰犯了這樣的毛病。
其次是《機器的脈動》,加強版《火星救援》與意識流表現風格的融合確實能讓人耳目一新,但是作品在劇情設計上依舊沒能有所突破,這是這部短片的遺憾之處。
最後是個人較為喜歡的《梅森的老鼠》,堪稱一個穀倉里的《戰爭與和平》。故事以小見大,透過老鼠不畏強權的反抗、梅森最終的選擇以及如終結者一般的機器人末世景象,我們可以由此思考,科技在文明發展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人與自然如何實現和諧共處,不同民族間選擇採取戰爭方式解決問題,最終獲益的又是誰?
這一季的其他作品,如第一集《三個機器人》、第四集的短片版殭屍世界大戰、第五集美國大兵打變種熊以及空有視覺效果的第八集《葬於拱形大廳內》真的只能說在及格線附近徘徊。因而,總體來看,《愛,死亡和機器人 第三季》無論是劇情創意還是內容豐富程度相比第一季而言,顯然都像是趕工拍出來的應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