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遇見味來獲千萬級種子輪融資,以細胞生物技術助力畜牧平衡

2022-10-20     35斗

原標題:首發:遇見味來獲千萬級種子輪融資,以細胞生物技術助力畜牧平衡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謝慶霜。

細胞培育肉,亦稱「人造肉」,通過生物工程培育動物細胞而成。其產生與日益增長的肉類需求、動物福利概念的推廣、畜牧業對環境的破壞、生物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近日,35斗採訪了遇見味來(C Foods)聯合創始人陳哲,遇見味來成立於2022年5月,該公司已完成近千萬元種子輪融資,由伽利略資本領投,新興投資廠牌Kindergarten Green等跟投。本輪融資將用於種子細胞、無血清培養基、生物材料的研發以及雛形產品的推出。

一、從痛點出發,瞄準多潛能幹細胞方向

陳哲為多倫多大學金融數學碩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CFA,他提到,最初接觸到人造肉,是從植物肉開始的。此前,他曾任職百事食品業務的商務拓展,由此接觸到植物肉,也與相關公司有調研合作。在深入了解替代蛋白概念與產品後,陳哲認為,植物肉在國內有機會,但是天花板相對較低。

對於國內的消費者而言,通過植物肉的概念讓本來的肉食消費者食素是有困難的,比較之下,細胞肉通過合成生物領域的技術能夠更加貼合真實的肉,機會更大。

在此想法下,陳哲找到高中好友劉洋,劉洋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博士,曾在生物領域進行創業,具有十年以上幹細胞生物學與細胞工程學研發經驗。二人經過認真調研,決定創立遇見味來,該公司基於細胞生物技術進行應用場景開發與拓展,核心方向為細胞農業替代蛋白,即細胞培養肉

之所以提到應用場景開發,是因為細胞生物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除了培養肉之外,在其他地方也十分具有價值。而陳哲此前在金融投資、消費領域的經驗使得他對於整個消費行業都有了解,能夠判斷哪些地方可能會有需求,市場的痛點在哪裡。以膠原蛋白為例,膠原蛋白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從動物身上提取,二是通過合成提取。如果能夠通過細胞生產出來天然的膠原蛋白,就能應對前兩種辦法面臨的成本高,難以規模化以及膠原蛋白質量的問題。

此外,從再生醫學的角度來講,過去的研究主要圍繞人和鼠的細胞,團隊通過研究大型哺乳動物,其成果可以應用於類似動物幹細胞治療等領域。「這些領域都是可以基於細胞生物來進行應用的,也是我們在未來的研發過程中可以去嘗試拓展的。」陳哲說。

目前,團隊的重心仍然放在細胞培養肉賽道。在該賽道上,C Foods最早看的是國外,例如最早在2013年就做出了細胞培養肉產品的荷蘭公司Mosa Meat,2016年在美國成立的UPSIDE Foods等公司。在向細胞肉公司學習取經的過程中,C Foods看到了目前細胞肉行業的痛點:有的公司依靠的是原代幹細胞,而原代幹細胞最大的痛點是不佳的增殖能力,有的公司為了解決增殖能力而去做轉基因或者永生化細胞系,這樣一來在分化成熟上又變得困難。因此,C Foods結合了生物細胞領域的發展成果,從多潛能幹細胞入手解決問題。「有了這個之後,我們就不再需要從動物身上取材,因為我們的種子其實就是多潛能幹細胞,我們後續再將它分化成我們想要的不同的組織,最後形成一塊成熟的肉,我們覺得這個路徑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和長期性。」陳哲提到。

從國內整個行業來看,細胞肉發展還處於一個較為早期的階段,陳哲判斷,隨著碳中和、環境保護趨勢的加強以及人們對於肉類需求的不斷增長,再加上生物技術的應用範圍正在從醫學領域不斷延申至其他領域,未來大家對細胞肉的關注度一定會越來越強,以生物技術切入替代蛋白領域具有較高潛力。

二、獲種子輪融資,解決三大技術問題

目前,C Foods主要解決的是蛋白問題

人們攝取蛋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是動物蛋白、動物脂肪,這是人們食用肉類的最主要原因。在環境的壓力之下,為了解決肉類匱乏問題,一種方式是讓人們改變吃的習慣,從食肉到食素,這種飲食習慣的改變相對而言比較困難;另一種方式就是在肉食和素食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例如植物肉。

以美國植物肉發展為例,儘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陳哲觀察到,其在近期的發展也開始變緩。「植物肉能夠影響到的除了素食者外,可能還有一些彈性素質者,例如有環保概念或者動物福利概念的肉食主義者,他們可能會一周吃一兩次植物肉,我認為這是植物肉本身的局限性,它的影響力是有限的。」陳哲提到,C Foods想要做的是真正替代傳統的肉

如何實踐?首先,是從動物身上提取細胞。一種方式是原代幹細胞,也就是從動物身上提取想要的組織,將它分離變成細胞,例如肌肉、脂肪、皮,另一種方式就是從動物身上提取組織後,將它的體細胞進行重編程,通過一些技術得到多潛能幹細胞。

圖2:實驗相關照片

這兩種方式的區別在於通過多潛能細胞可以培養起「種子」,能夠無限傳代。然後,是將得到的細胞放到培養基中,分為兩步。一是增值,即將細胞從一個細胞變成無數個細胞,二是分化,即將增殖後的細胞放到另一個環境下進行分化,這兩個環境都需要培養基和生物反應器作為承載。最後,是跟支架進行結合,也就是結合組織工程和3D生物列印等技術得到一塊完整的肉。

圖3:實驗相關照片

與製作過程相對應, C Foods現階段的研發也聚焦在三個方向,即製備種子細胞、製作無血清培養基配方、結合支架材料。而此輪融資也將用於這些方向的研發,以及開發雛形產品、拓展團隊、實現從實驗室到小試的跨越。目前,C Foods雛形產品包括牛的瘦肉、牛的脂肪、鵝肝等等。

最後,35斗與陳哲聊了聊如何建立消費者認同,陳哲提到,一是從技術角度來看細胞培養肉更加安全,二是通過透明工廠、個性化需求等方式與消費者交流。

細胞培養肉本質而言,是一個生物技術。消費者在不了解細胞肉之前,難免會對其產生質疑。面對這樣的問題,陳哲提到,首先應當回歸到傳統畜牧肉。「當我們大規模生產肉的時候,動物們成長的過程中會存在患病等問題,為了避免此類問題,我們會給它們喂抗生素、荷爾蒙,為了讓他們長得更快,也存在強制喂食的行為。而這些都會為喂養過程帶來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除了動物生長過程的風險性,肉類的生產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是否能夠達到無菌標準等。「因此,傳統畜牧業所產生的肉並非100%的安全。」與之對應,生物培養肉的生長環境避免了很多動物疾病、抗生素濫用問題,在培養環境中是沒有毒素的,所添加的是食品級的元素,因此能夠保證產品足夠安全。

在產品之外,陳哲認為與消費者進行交流也同樣關鍵,將過程變得公開是方法之一。「以UPSIDE Foods為例,通過建立完全透明的工廠,消費者可以直觀地感受肉的生產工程,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在面向消費者這一塊,陳哲認為創業公司最初面臨的一定是小眾消費者,創業者應當去思考他們的需求在哪裡,例如他們比較在意環保、在意動物福利,那他們嘗試細胞肉就有了足夠的動力。而有的消費者對於肉的某些元素無法攝取,創業者就可以探尋一些定製化的肉。而當面臨大眾市場時,陳哲提到,「後期仍然要回歸到產品,產品是否足夠好吃,它的成本是否可以降低,這是我們在技術上要去重點突破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c0324853fc7884fee684a8f15e435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