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和ESG一脈相承!柳學信:構建中國特色ESG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2024-07-04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郭怡琳 于娜北京報道

7月3日下午,2024華夏大健康ESG研討會暨蒲公英指數上線儀式在北京成功舉辦。 本次研討會由華夏時報社主辦,圍繞「新坐標」主題,相關行業專家、學者和醫藥企業高管共聚一堂,對如何做好和怎樣用好「蒲公英50指數」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據悉,「蒲公英50指數」是《華夏時報》傳播新發展理念的新型載體。其成分股50家行業標杆折射出來的Wind ESG評價標準體系,指引著大健康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推動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坐標。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中國ESG研究院院長、國家標準委ESG標準化研究組召集人柳學信在致辭中表示:「ESG是近年來資本市場的熱詞,作為推動綠色生產力的實踐工具,可以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中國特色ESG體系促進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而ESG蒲公英50指數是《華夏時報》踐行社會責任、推動綠色投資理念的具體體現。當前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在以ESG為中心的新治理範式的發展中,有新的經貿規則、競爭體系、治理體系。在ESG作為戰略工具的指引下,中國有可能從跟跑、並跑變為領跑。」

ESG與新質生產力完美契合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他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在柳學信看來,新質生產力和ESG一脈相承、完美契合。他分析道,「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有三點。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創新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共同富裕是新質生產力的最終目的。首先,新質生產力必然會促進可持續發展。其次,在創新過程中實現轉型,實現高質量是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再次,共享共治實現社會和人類的共同富裕同樣是新質生產力的共同目的。」

「從這三個內涵出發,結合ESG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邏輯,ESG作為新發展理念、市場與制度創新,幫助新質生產力發展保駕護航。而ESG的維度包括E(環境)、S(社會)、G(治理),其均與新質生產力內涵完美契合。」柳學信進一步表示。

此外,柳學信認為,「ESG作為推動綠色生產力的實踐工具,是企業創新和綠色轉型的質量基礎設施。ESG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市場與制度創新,是偉大的市場創新。ESG作為推動物質與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的動能。ESG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方法與工具,體現我國道路優勢的制度性開放。因此,ESG在環境、社會、治理三個維度中體現中國國情的重要性議題,實現國際規則體系的中國化,為全球提供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國方案。」

「一方面,做ESG要對接最新的國際規則,跟最好的規則、體系和制度對接,才能進步;另一方面,中國也形成了自己的解決方案、規則和範式,讓別人尊重和採納我們,這個過程中就體現了制度性的開放。同時,也能助力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柳學信表示。

構建中國特色ESG體系

柳學信強調,應構建中國特色ESG體系,促進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首先,需要完善ESG政策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柳學信提出,應構建中國ESG法律政策體系,促進我國ESG規範發展。

「應明確中國邁向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路徑,構建中國特色的氣候治理體系,將ESG系列標準與政策與國家的發展戰略相銜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柳學信稱。

其次,構建中國特色ESG標準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實踐指引。柳學信指出,應通過ESG標準構建,提升我國在發展中國家,乃至全球ESG標準建設方面的影響力,從而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應通過ESG標準構建,增加我國在氣候、環境方面國際對話能力,使中國企業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進而將我國建設成亞太地區和發展中國家ESG標準中心,推動並引領全球ESG標準建設,提升我國在全球ESG 與可持續發展標準影響力。」柳學信稱。

最後,還要完善ESG的生態系統,構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市場機制。具體措施包括,推動我國ESG生態系統建設,全面推動ESG理念踐行;構建漂綠監管體系,推進我國ESG健康發展;多方協作共同培養ESG人才,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大業。

柳學信指出,「ESG對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的促進,可以具體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培育ESG研究力量方面,相關部門可在理論研究和標準制定基礎上出台ESG政策。中介機構是ESG生態系統建設關鍵環節,在數據收集加工、諮詢認證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培育ESG數據、評級、認證等中介機構。構建中國特色ESG制度體系和中國ESG治理範式,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解決方案。」

而在構建漂綠監管體系方面,他指出,中國要開始關注「漂綠」的問題了。在國內外「漂綠」問題實際上都很嚴重,包括歐盟現在出台了一些法律,專門規範廣告宣傳中的「漂綠」問題。中國應健全ESG監管,將「漂綠」納入相關法律法規和評價規範,並賦予企業註冊地、漂綠行為發生地的監管部門查處以及懲戒的權力。

最後,在協作共同培養ESG人才方面,他建議,「鼓勵高校開設ESG課程和本碩博人才項目,為社會輸送ESG人才;與行業協會、企業合作建設ESG創新中心,提供研究平台和資金支持,促進ESG理論與實踐結合;積極引進境內外ESG專門人才,提供政策支持中國本土ESG中介機構成長壯大;加大社會培訓,開發系統ESG培訓課程等。」

見習編輯:鄧舟羽主編:陳岩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b92bcfaeb364ca2321e6cb6303aaa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