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炒股,網際網路券商販賣的是「美酒」還是「毒藥」?

2023-05-17     鋅刻度

原標題:24小時炒股,網際網路券商販賣的是「美酒」還是「毒藥」?

Robinhood不改本色

撰文/ 陳鄧新

編輯/ 李覲麟

網際網路券商Robinhood,又有了新動作。

日前,大洋彼岸的Robinhood宣布,允許43隻股票,在美國東部時間周日晚上8點至周五晚上8點之間進行24小時交易,涉及蘋果、特斯拉、亞馬遜等明星上市公司。

這意味著,股票交易邁入「全天候時代」。

敢於顛覆華爾街傳統,Robinhood到底是何方神聖?Robinhood掀桌子,背後有何盤算?網際網路券商野蠻生長,又帶來哪些隱患?

散戶苦華爾街久矣

Robinhood,「壞了」華爾街的規矩。

近四十年來,華爾街的規矩是,周一至周五的上午9點30分至下午4點(美國東部時間,下同),為正常交易時間。

考慮到延長交易時間的需求,華爾街又增設了盤前交易與盤後交易,成為資本市場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儘管如此,交易時間仍有空檔,即美國東部時間晚上8點至凌晨4點。

其實,這個時間段也是可以交易的,只不過交易的不是股票,而是ETF基金,且由傳統券商E*Trade與TD Ameritrade把持。

換而言之,Robinhood動了傳統券商的「奶酪」。

Robinhood執行長弗拉德·特涅夫表示:「這將讓市場朝著應該如何運作的下一步方向發展邁進——即7*24小時運營,且這也能讓Robinhood更像一個軟體,而不是一個與美國東海岸工作時間相掛鉤的實體機構。」

事實上,這不是Robinhood第一次顛覆華爾街的認知。

多年以來,華爾街成為金融資本的「代名詞」,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高舉鐮刀全球「韭菜」,美國的個人投資者也未例外。

一言以蔽之,天下苦華爾街久矣。

於是乎,Robinhood應運而生,其英文名源自廣為流傳的「俠盜羅賓漢」傳說,天生就帶有反抗華爾街的意味。

Robinhood一開始就不走尋常路,祭出了零佣金的打法,成功吸引大批個人投資者關注,從而一躍成為「網紅」網際網路券商。

請輸入圖說

機構對Robinhood的評級

一名美股投資者告訴鋅刻度:「零佣金很吸引人,傳統券商平台要5~10美元,但要有SSN才可註冊(編者註:社會安全號碼,相當於美國版的身份證號碼),缺點是提現是T+3天,比A股的T+1天還慢。」

如此一來,華爾街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2021年伊始,華爾街知名做空機構香櫞盯上了一家名為遊戲驛站的公司,然而這次「韭菜」並未買帳,藉助Robinhood個人投資者成功暴打了華爾街金融巨鱷,上演了一出讓荒誕的戲劇性事件。

這之後,Robinhood成功出圈,成為美國網際網路券商賽道無可置疑的領頭羊。

據公開數據顯示,Robinhood 2023年第一季度的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180萬人,與上一季度相比增加了40萬人。

以上可見,Robinhood在離經叛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渴望做大基本盤

需要注意的是,Robinhood當下的日子並不太好過。

2020年8月,Robinhood進行過一次2億美元的融資,融資之後的估值為112億美元;2021年8月,登陸納斯達克之後,市值一度逼近800億美元。

卻不想,市值曇花一現。

截至2023年5月11日,Robinhood的市值為87.14億美元,較歷史顛覆縮水近90%不說,當前的市值更是遠遠低於IPO之前的估值。

請輸入圖說

圖源:百度股市通

之所以如此,與業績不振息息相關。

2023年第一季度,Robinhood的營業收入為4.41億美元,同比增長47%,環比增長16%;凈利潤為-5.1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3.92億美元,已連續第七個季度虧損。

此背景下,Robinhood自然有了別樣的心思。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Robinhood的基本面是散戶,交易時間增加便於散戶快進快出,從而進一步放大平台的優勢。」

一方面,投資門檻更低。

長期以來,美股市場相當成熟,呈現機構叱吒風雲與個人投資者邊緣化並存的格局,這麼一來傳統券商對個人投資者並不友好。

譬如,E*TRADE的開戶門檻為500美元,美聯儲《2016年美國家庭經濟狀況報告》顯示,超過40%的美國人拿不出400美元;最低交易單位為1股。

這意味著個人投資者,並非傳統券商必須抓牢的目標客戶。

Robinhood抓住了這個模糊空間,開戶門檻為0不說,還將交易門檻降至萬分之一股,如此一來即使本錢寥寥無幾的個人投資者也買得起蘋果、亞馬遜、特斯拉等高價股。

「我們相信,如果你想投資,不管你有多少錢都可以。」弗拉德·特涅夫如是說。

另外一方面,走輕資產路線。

傳統券商一般走重資產路線,而Robinhood走輕資產模式,沒有設立線下營業部、沒有聘請交易員,將網際網路券商的優勢最大化挖掘。

簡而言之,讓股票買賣在線上變得更簡單,刺激散戶低本金去撬動財富

此外,傳統券商的融資利率較高,而Robinhood的融資利率為傳統券商的三分之二,競爭優勢明顯。

羊毛出在羊身上

儘管如此,Robinhood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首先,放大了投機。

一般而言,機構投資者善於長線投資,個人投資者樂於短線交易,投機氣氛濃烈,這個特性不分國界。

畢竟,追漲殺跌,哪裡的「韭菜」都一樣。

據公開資料顯示,美國租車巨頭赫茲宣布破產後股價暴跌,萬萬沒想到該股一度成為Robinhood最受歡迎股票,短期持倉暴漲近300%,兩周之內推動股價從0.4美元暴漲至6.25美元,之後又一路下跌至1.41美元。

「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噁心的行為。」巴菲特對Robinhood放大投機頗有微詞,「我們正在看到他們遭到報應。」

請輸入圖說

Robinhood的業績

其次,間接「割韭菜」。

Robinhood的零佣金模式不意味著沒有成本,其並非直接與紐交所、納斯達克進行交易,而是通過高頻公司間接交易,這中間存在一個信息差的問題。

通俗易懂地說,就是個人投資者在Robinhood上交易,股票的價格可能買得更貴或賣得更便宜。

畢竟,Robinhood不是來做慈善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是間接交易,碰到指數暴跌等極端情況時,可能出現無法及時賣出股票割肉或抄底的尷尬局面。

再次,成長天花板有限。

Robinhood雖然改變了券商的盈利模式,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華爾街大魚吃小魚的生態。

據海通證券的一份研報顯示,認為1955年之後美國機構投資者蜂擁入市,單兵作戰的散戶淪為羔羊,「近年來,交易機制變複雜,高頻交易、量化對沖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機構投資者在技術支持、信息獲取、專業性等方面占據天然優勢。」

一名市場人士告訴鋅刻度:「現在有了AI加持,量化交易更為精準,散戶憑什麼斗得過機構?」

倘若,基本盤的成長有限,Robinhood的天花板也肉眼可見。

總而言之,網際網路券商Robinhood,通過提供24小時交易的打法,進一步解除了交易限制,但也同步放大了資本市場的風險,這個改動是利是弊還有待觀察。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Robinhood不改華爾街「壞小子」的本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b74a244457159217dbc7dceca30e5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