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翻紅之後,她主演的台灣偶像劇也被翻了出來。
無論是《微笑pasta》還是《天國的嫁衣》,她的形象都完美而統一:
清新、可愛、甜美。
但其實,王心凌在偶像劇中演過一個邊緣化的角色。
成績學霸,但母親去世,父親病重,有五個弟弟妹妹要養,
為掙錢只好去做援交女。
其實,在當年台偶劇甜美浪漫的B面,有各種黑暗、情色、驚悚的情節主題,而這些主題與學生這一群體相結合,誕生了台劇最早的現實題材。
01
2003年的《西街少年》,王心凌飾演的沈銀荷是真正的學霸。
沈銀河的父親殘疾,母親自殺,留下一群弟弟妹妹,作為長姐的她不但要上學,還要養活一大家子人。
要賺錢養家,還要維持學業,沈銀荷唯一能想到的平衡生活的辦法,就是
出賣自己的身體。
在《西街少年》中,她的標誌形象就是一身黑色漁網裝和白色內搭,暗黑著沈銀荷身上矛盾的氣息。
沈銀荷身上的兩條感情線。
愛著她的辜天樂為了讓她不再援交,連續搶劫五間銀行,被判16年有期徒刑。
沈銀荷要回報他的愛,就要等他出來。
天才闊少邢望為了讓她不援交,要
出錢包養她
。
(沒錯,邢望是霍建華)
但偶像劇的包養尺度,就到吻這一步啦!
邢望是沈銀荷在劇中最關鍵的感情線。
然而,即使在二人最「甜蜜」的時候,言語間提到最多的仍然是「錢」。
這是少女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沈銀荷必須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愛財如命的人,以此來掩蓋真實的心動。
因為她,沒有心動的「資本」。
然而,當學校知道沈銀荷援交的事後,因為擔心影響,一刀切地將她開除,徹底熄滅了沈銀荷改變人生的希望。
當然,沈銀荷這個角色的結局,是邢望為她爭取到了耶魯大學的求學機會。
但這個看來戲劇化的、童話般的結局,並沒有掩蓋這條故事線上濃濃的暗黑現實感,
是台灣偶像劇中較早涉及黑色青春題材的作品。
是的,在台偶的世界中,有瑪麗蘇、有霸道總裁。
但還有那麼一種題材,有校園,有青春,底色卻是灰暗的現實。
2004年大S周渝民主演的
《戰神》
,大S飾演的女主韓綺羅16歲時曾被繼父強暴;周渝民飾演的男主「零」,則先後經歷了母親、弟弟的自殺,精神壓抑痛苦。
2004年的
《鬥魚》
除了愛情元素之外,也涉及到了校園霸凌與黑道,是典型的黑色青春片。
2007年,張韶涵主演的
《愛殺17》
,更被看作是台灣第一部懸疑題材的青春偶像劇。劇中張韶涵一人分飾兩角,飾演的角色身上融合了自殺、援交、出軌等多重暗黑元素。
這個角色,只有17歲。
總結下不難發現,暗黑青春的主題背後,主角普遍年齡都是未成年,正是應該被社會、原生家庭照顧的時候——
而
她們因何墮落黑暗,則成為這類偶像劇試圖傳遞給觀眾的核心話題
。
02
所有早年的台偶暗黑劇的內容核心,都可以歸結於對一件事的追問——
孩子為什麼會變壞?
表層原因當然與社會環境有關。
前面提到,當沈銀荷無法照顧家庭時(因為累積的貧窮無法通過合理渠道解決),她選擇的方式是成為援交妹。
援交在當時的台灣非常普遍。
在2007年台灣民眾認為不道德的行為中,「援交行為」排名第二,民眾對這件事的厭惡甚至超過了「婚外情」。
「援助交際」最早從日本傳到台灣地區,台灣本土的「援交」風氣最大的特點就是「援交」少女的年級越來越小。
而形成這種風氣的原因,媒體認為是社會環境導致的青少年性觀念開放、愛慕虛榮等等。
但這裡大家會發現,就是作為未成年人,她們與社會環境之間本應還有學校、家長的保護——現在這些保護卻似乎隱形了。
台偶的暗黑青春劇,就是把這些「隱形人」抓出來,展現在大眾面前。
(雖然是多年老劇了,但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比如,承擔養育孩子、教育子女第一責任的父母,當他們失職,甚至受困於自己的問題中時,孩子會滑向何處?
張韶涵在《愛殺17》中飾演了一對雙胞胎,其中妹妹
「宜靜」
表面看上去乖巧內向,卻一直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宜靜從小就知道爸爸出軌,媽媽明明知道真相卻假裝無事發生,整個家粉飾太平的狀態讓她很小就明白了大人的虛偽。
加上她認為父母親近姐姐,卻無視她的需求,讓原本就對心懷怨恨的宜靜內心更加不滿。
劇中宜靜做了很多瘋狂且大膽的事報復家人,比如做援交,比如開設網站挑動學生情緒,甚至想傷害姐姐。
而最終謎題揭曉,回到故事開始,觀眾會知道,妹妹宜靜並非墜樓而死,是被媽媽殺死的。
媽媽捂死女兒的動作,也暗合了本劇真正想討論的主題——
大人的自私和虛偽殺死了孩子。
另一位因為家長的關係混亂走上毀滅之路的是《霹靂mit》的陸克英。
這部由鬼鬼和炎亞綸主演的懸疑劇,真正引發無數事件的幕後黑手就是陸克英。他是女主天魔星(鬼鬼)的哥哥,也是聖英學園天使老師和校長的孩子。
陸克英曾親眼目睹母親和校長偷情,在這件事後他的性格開始扭曲。陸克英的母親天使老師是追求完美的嚴母;
而他真正的父親——校長,又始終不承認陸克英的身份,讓他始終處於痛苦之中。
後來,陸克英嘗試用各種學校里的黑暗遊戲來證明家人對自己的愛,換來的卻同樣是母親和父親的粉飾太平。
這種大人自以為是的守護摧毀了陸克英的愛和信任,他開始真正黑化。
而直到劇集最後,藉由女主角鬼鬼的口,觀眾得以明確創作者想要表達的,陸克英人生滑向悲劇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他從未感受過愛。
也從未感受過家人的溫馨。
是的,無論是宜靜還是陸克英,都是典型的發現家長扭曲的成人關係後,而導致的個人黑化。
他們也都選擇以毀滅的方式報復世界。
這種報復的方式,以中二的形式被台灣偶像劇呈現出來,增加了戲劇化,弱化了真實感,卻依舊讓觀眾感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
而除了家長,在這類暗黑青春台偶劇中,學校也幾乎都處於隱形的位置。甚至會因為老師個人的偏見和想法,把原本就沒有自救能力的少年,推入絕境。
《西街少年》沈銀荷援交的事情曝光後,學校處理的辦法不是審視她的實際問題,而是直接讓她退學,以保全學校的名聲。
《鬥魚》里於皓被誤會考試作弊,教官也並不查清事實,而是憑藉刻板印象直接蓋棺定罪。
似乎暗黑青春的背後,總有隻無形的手操控著年輕人。
這些台偶中的年輕人以為那是必須背負的命運,但作為旁觀者我們都懂,這是成人的失職導致的罪惡。
03
而即使不是上面提到的明顯帶有暗黑風格的台偶劇,在鼎盛時期,仍有許多與年輕人相關的邊緣議題作為情節點出現。
比如《下一站幸福》中,女主梁慕橙受到養父的騷擾。
當然,在大多偶像劇中,對於此類話題的涉獵都淺嘗輒止,處理方法也都充滿戲劇化,比如天降救星、輿論反轉等。
但這些嘗試依舊為後來台灣暗黑懸疑劇的發展提供了經驗。
後來台灣偶像劇雖然沒落了,對現實問題的追問卻在繼續,一步步發展,成為如今我們熟悉的台劇新方向——
「暗黑系」社會劇。
曾經的王心凌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是偶像劇女主,是《微笑pasta》的甜妹;
但人家也演過人設更矛盾的援交女,在那些我們不關注她的時間裡,也唱過
《劈你的雷正在路上》
;
這說明什麼?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王心凌不是,台劇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