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猛的啊!
一部國產劇,頻頻撕開尺度。
聚焦現實議題,改編真實案件。
比如網紅主播直播猝死。
比如,性騷擾。
某女銷售穿了露背裝,被同事摸了後背。
她奮起反擊,要起訴,要那「咸豬手」當眾道歉。
可換來一片質疑聲:「不就摸個背嘛?至於嗎?」
再比如辱母案。
某女老闆,遭受歹人暴力催債:貼身跟隨,聚眾鬧事,甚至當著她的面脫下褲子,露出生殖器。
女老闆的兒子氣憤難當,拿起一把管制刀具就刺。
非常難得,國產劇不走懸浮風,開始關注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
而且,它還有額外驚喜:靳東演戲,竟然不!裝!了!
你敢信?
《底線》
《底線》,由靳東、成毅、蔡文靜領銜主演,以人民法院為主場景,去呈現老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沒看劇之前,派爺就有隱憂。
因為靳東。
他近期的作品,如《精英律師》《林深見鹿》。
劇集浮誇、潦草,他的表演油膩、裝X。
《底線》卻讓派爺眼前一亮。
它所涉及的案件有很強的現實關照意義,劇情編排細緻、有章法,就連靳東飾演的形象也讓人有了親切感。
奇了怪了。
它到底怎麼做到的?
從網紅直播猝死案說起。
社畜駱優優死亡是個引子,故事以此為前提,將涉事的主體都納入了進來。
死者的父母。
他們在女兒公司門口鬧事,企圖要回各種賠償,共計人民幣100萬。
法官的調解沒能達成他們的訴求,他們又去法院鬧事。
MCN老闆的態度,一會一個變。
起初答應賠款6萬,且是出於人道主義關懷。
後來看死者父母鬧事太影響公司經營,於是答應加錢到20萬。
緊接著,當他聽說駱優優去世後,其直播間流量猛漲,立即反悔,不調解,去法院。
員工死了,老闆還能這麼坦然地打算盤?
這跟時代環境有關。
當下的直播行業,主播跟公司簽訂的是經紀合同,而非勞動合同,所以員工死亡不認定為工傷,公司沒有賠償義務。
再加上輿情。
網友們知道駱優優父母曾對女兒「情感勒索」,讓她在短時間內籌款20萬;事後又以女兒的死索求巨額賠償。
所以,他們被視為「吸血父母」。
輿情傾向於公司,老闆自然可以借著輿論,企圖讓公司出圈。
再看法官這邊。
方遠(靳東 飾),在死者父母與公司老闆之間來回勸說,軟硬兼施。
對死者父母,說明其女兒的合同在法律上不占優勢;對公司老闆,說明如果上訴將影響公司聲譽。
先是敲打。
再是「威脅」。
這就要說到方遠的職位。
他是立案庭的庭長,身在基層,工作時接觸的就是老百姓和各種瑣事。
這也練就了他圓融的個性,經常是各種語言手段都上,且有人文溫度,為的是通過調解的方式做到案結事了,儘量兼顧到雙方的利益。
很多分歧在這個環節就得以化解。
而如果事態升級,會走到庭審那一步。
就像這個網紅猝死案。
父母給女兒帶來了巨大的籌款壓力,MCN提供掙錢渠道,卻對員工健康不管不顧。
法官助理葉芯(蔡文靜 飾)有過實地走訪。
在庭審環節,方遠釐清了雙方的責任,並將這一悲劇的源頭指向了MCN的逐利本質。
駱優優雖然沒有簽署勞動合同,但出勤、發薪與一般公司無異,卻受到公司內部規章制度的約束,符合勞動關係的法律特徵。
所以給出判決。
這一判決有著極為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不該縱容各式各樣的隱形加班制度。
派爺想到《倦怠社會》有提及,我們現在已經步入了「績效社會」,他對這種形態有過批判——
工作和效績的過度化日益嚴重,直到發展成一種 自我剝削。
這比外在的剝削更有效率,因為它伴隨著一種自由的感覺。剝削者同時是被剝削者。施虐者和受害者之間不分彼此。
各個企業應當擔負起責任,人的「自由」也一定要受到限制。
任何不加限制的自由,必然帶來人對人的剝削,底層人受害尤其嚴重。
《底線》好看的原因也在於,它給了一個全景視角,從客觀而深入的角度呈現了案件涉事人員的心思與立場。
故事豐富,立意深刻。
再比如性騷擾案。
被騷擾者李芳凝說起受害經歷,非常冷靜,而且目的明確。
她的冷靜,讓方遠在內的幾位法院人都起了疑心。
經過調查得知,李芳凝與「咸豬手」恰好是升職的競爭對手。
趁機搞垮敵人,方便上位?
另一邊,「咸豬手」攜帶妻子上電視節目,連同公司同事,對李芳凝大肆蕩婦羞辱。
一時間,網友們的態度也陷入了分裂。
而李芳凝母親受不了電視及網絡上的嘲笑與謾罵,剪了女兒「不三不四」的衣服,又以死相逼,讓她撤訴。
追逐正義者,陷入了困局。
法院人也有了分歧,老派的王秀芳(王一楠 飾)主張李母的態度,撤訴,將對李芳凝的影響降到最低。
而年輕一些葉芯堅決支持李芳凝抵擋各方壓力,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底線》有兩處巧妙的設計。
葉芯在游泳館被流氓色眯眯盯著看,想反擊卻被羞辱,那感覺就像吞了蒼蠅。
方遠也被花痴的近距離觸碰搞得渾身不適。
這場戲說明了。
性騷擾在生活中並不罕見。
很多人因為沒有這類經歷,或是無法設身處地,才會對被騷擾者的敏感、強烈的反應感到不解和冷漠。
而李芳凝早就經歷過重重傷害。
李芳凝站了出來,不是為了上位,只是因為一味的忍讓換來的是變本加厲的傷害。
她在法庭上的發言,擲地有聲。
她的勇敢也喚醒了女性同事的覺醒與力挺,最終伸張了正義。
此外,《底線》更加值得肯定的是,它沒有宣揚法律與法律人的無所不能,相反,這部劇還有一種珍貴的自反精神。
就說辱母案。
其關鍵在於,雷星宇的捅刀行為是不是正當防衛。
他在出手前,催債的杜洪軍做了人神共憤的無恥脅迫。
雷星宇拿刀亂捅,導致一死多傷,後果慘重。
在討論環節。
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帶來的精神暴力,其危害程度遠遠大於肢體暴力。
另一方,庭長宋雨霏是以極度理性的思維,來審視此次案件。
核心的幾點:
第一、雷星宇捅刀時,辱母行為已經結束。
辱母產生了巨大的精神暴力,這種暴力延續多久才算終止?
第二、雷星宇事先就準備好了管制刀具。
此前,歹人就多次以威脅、言語侮辱的方式催債,雷星宇想防身無可厚非。
在宋雨霏看來,其工具可以是棒子、錘子、菜刀,為何他會拿來一把管制刀具?
最終的審判非常嚴厲。
因故意傷害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賠款。
不過,這次審判引起了民眾廣泛的質疑聲。
究其原因就是:合法理,不合情理。
二審,對事件有了更加深入的復盤,其結果讓人欣慰。
這次判決的高明之處是,法官將杜洪軍的「辱母行為」升級為了催債人的重大過錯,又將他們的討債方式納入不法侵害的範疇,而限制人身自由的傷害不會因行為本身停止而停止,這種傷害是持續性的。
它考慮了人情,又對暴力催債做出了應有的震懾。
意義重大。
正如羅翔老師在《圓圈正義》中對辱母案的總結——
司法要傾聽民眾樸素的聲音, 刑事責任的一個重要本質是在道義上值得譴責。因此, 犯罪與否不是一個單純的專業問題, 司法永遠不能超越社會良知的約束。
而從中我們也能看出,推進司法建設,不僅要靠法律人,民眾的聲音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在《底線》中,法律人也會受到困擾。
比如方遠,他能在群眾之間、同事之間一次次充當充當著和事佬的身份,通透圓融,遊刃有餘。
但也會因為不可抗的原因,陷入無力的局面。
人物飽滿、不俗套刻板,故事好看、有普法意義,《底線》都做到了。
能讓作品質量達成如此水準,離不開劇組的調研。
籌備期間,主創們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下,走進全國60餘家各級法院,採訪了200餘名一線法院工作者,從500餘件代表性案件選取典型,光劇本前後就修改了20稿。
從某種程度上看,《底線》可以視為「法院版的《警察榮譽》」。
在最新的故事中,這部劇又著手改編了江歌案。
當然,劇集也有爭議。
它將奔走的母親,換成了丈夫。
不過,能將曾經引起廣泛關注的案件搬上螢屏,已經意義重大。
江歌媽媽也在社交平台轉發支持。
如果你熱切關注著這片土地上的現實。
或者就是想看一部人物豐富、故事曲折、意義非凡的電視劇。
《底線》都能滿足你的需求。
劇荒了,去追它,你一定不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