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杭州餘杭區西溪北苑一名16歲少年在一家理髮店剪髮燙髮後被索要4000元費用,雙方因此產生爭執。該少年隨後報警求助。9月8日,杭州市餘杭區市場監管局發布情況通報稱,經初步調查,該理髮店涉嫌存在消費欺詐行為,該局已立案調查。市場監管部門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任何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9月9日澎湃新聞)
少年理個髮,竟被索要4000元,這樣的「天價」已超出了常識性認知。當然,如果明碼標價、透明消費,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倒也無可厚非。關鍵問題是,涉事理髮店對少年「使陰招」,事前事中故意模糊價格,誘導少年稀里糊塗消費,事後再拿出「天價帳單」。對消費者設套路、使絆子,連16歲少年都不放過,商家的這種「吃相」未免過於難看。
消費者或許不專業,不了解行情,但並不是傻子。一些商家對消費者耍小聰明,「出事」是早晚的事。網傳視頻顯示,面對4000元的帳單,出警的民警正義感拉滿,現場回懟店家,為少年撐腰。由此也可看出,對理髮店這種消費欺詐行為,民警並不陌生。
事實上,「天價理髮」事件並非個案,在杭州也時有發生。據報道,2021年6月,杭州鄭先生去理髮,被推薦做了修眉,結帳時傻了眼:眉毛按根算,一根88元,一共修了53根,總計4000多元;2022年5月,杭州劉先生被理髮店推薦做398元的「服帖燙」,結果其頭髮被分成12個區域,每個區域收費398元,費用總額4776元;2022年9月,杭州一外賣小哥原本只想花10元剪頭髮,結果被推薦做定型、護膚,最終花了1萬餘元……
雖然坑騙消費者的個別店家代表不了一個地方從業者的集體形象,但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時代,必須謹防「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現象。俗話說,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一再上演的「天價理髮」亂象讓杭州美容美髮行業飽受詬病,也讓誠信守法經營的「Tony老師」們痛心疾首。這一亂象甚至殃及杭州城市形象。
2023年春節期間,當地媒體《都市快報》在題為《杭州的理髮行業冤不冤?》的報道中稱,「我們發現,不管在哪裡出現宰客現象,『杭州不理髮』都會被盤點進避雷攻略,這句話似乎成了杭州美容美髮行業無法取下的『緊箍咒』,也影響了杭州營商環境的總體評價。」報道指出,面對「年年爆雷」的杭州理髮行業,希望相關部門能臉上痛,心裡也痛。
近年來,雖然當地相關部門加大了整治力度,但亂象並未得到根治,一些不法商家仍心存僥倖,為了掙錢快不惜鋌而走險、頂風作案。要想取下「緊箍咒」,扭轉行業口碑,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日常巡查與突擊檢查,依法嚴懲「害群之馬」,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形成震懾效應。同時,行業協會應發揮積極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切實保障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少年理髮被索要4000元」事件發生後,當地監管部門迅速介入調查、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也體現出對害群之馬「零容忍」的態度。相關部門應以典型個案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凈化市場環境、重塑行業形象,為廣大消費者營造一個公平、透明、安全的消費環境。
文|陳廣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b0fba679f28a11a866b91f465cd73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