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一部年度神作,網飛徹底贏麻了

2023-11-11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又來一部年度神作,網飛徹底贏麻了

這段時間,國際局勢越來越不穩定。

烏俄之爭尚未平息。

巴以衝突不斷升級。

印巴邊界也開始交火。

魚叔深感一個歷史悖論:人類的仇恨與爭鬥,能否有終結的一天呢。

最近,就有兩部作品討論了相似的問題。

一個,是播出十年終於落幕的動畫版《進擊的巨人》。

和漫畫結尾一樣,它的落點幾乎是絕望的。

用滅世屠殺的方式,消除了仇恨的人。

看似留下了一小撮人繼續和平地活下去,但誰又能保證,他們未來會不會形成新的世仇呢。

另一個,是網飛最近的一部新作。

豆瓣開分9.1,現在保持8.7

其中對於人性的挖掘堪稱一絕,且與當今形勢無比契合。

稱得上今年最值得一看的成人級動畫。

魚叔一夜刷完,恍如隔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這部神作。

或許,你也可以從中找到不同的答案——

《冥王》

PLUTO

《冥王》最大的看點,當屬兩位大師的時空交匯:

手塚治虫 X 浦澤直樹。

前者是業界公認的「漫畫之神」。

後者則是被稱為「最接近神的漫畫家」。

浦澤直樹是一位在國際上影響力很大的漫畫家。

在中國也有很多他的粉絲。

拍攝《繡春刀》系列和《風起隴西》的內地導演路陽,就是其中之一。

他多次提到自己非常喜歡浦澤直樹的《怪物》《二十世紀少年》等作品。

這部《冥王》的故事來源,是手塚治虫的代表作《鐵臂阿童木》。

浦澤直樹根據其中一個番外短篇《地上最偉大的機器人》,進行大刀闊斧地重塑改寫。

最終完成了這部獨具風格的「同人作品」。

兩版阿童木對比

別看阿童木畫風清新可愛。

實際上,無論是手冢,還是浦澤,筆下的作品內涵都是極其深刻的。

都飽含著對人性的反思,與強烈的反戰主題。

原版短篇《地上最偉大的機器人》誕生於1964年。

諷刺了冷戰背景下的大國軍備競賽,也透露著對於終極兵器的思辨。

而浦澤創作《冥王》時,已經是2003年。

他的靈感,主要來源於當時的伊拉克戰爭

故事裡的設定,幾乎都能找到對應原型。

伊拉克在動畫里就變成了一個獨裁統治下的波斯王國

獨裁者的樣貌,一眼便能認出像誰。

當時,波斯王國被其他國家懷疑,私自建造了大規模殺傷性機器人,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

指控者的原型也不用多說,一看便知。

於是,聯合國組建了團隊前往調查。

雖沒有找到確切證據,但為了「防患於未然」,他們還是對波斯王國發動了戰爭。

這就是整個故事起源的大背景第39次中亞戰爭

世界上七個最先進的機器人作為戰力天花板,也被投入其中。

但這場戰爭直到結束,也沒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反而造成了大量的無辜傷亡,和對波斯土地生態的嚴重破壞。

雖然最終將獨裁者關進大牢。

但同時,也播下了仇恨的種子。

20年前的漫畫《冥王》,宛如一道現實預言。

如今回看,竟發現後來的歷史進展,仿佛都是按照其台本演進。

全球反恐,越反越恐。

反恐戰爭不僅沒能根除恐怖主義組織,也未能給當地帶來和平。

反而激發了更加殘忍可怕的極端勢力出現。

20年後,網飛推出了動畫版《冥王》。

有意思的是,這個節點剛好趕上了眼下的另一場世仇之戰:巴以衝突。

這莫非又是在向世人警示著什麼。

人類的仇恨,到底能否和平化解呢?

大部分機器人題材的作品,都熱衷於展示炫酷的動作場景。

像是電影《攻殼機動隊》。

無論口碑如何,裡面各類機器人、生化人的變身、打鬥的確足夠吸睛。

不過,《冥王》最大的特點,並非動作場面。

而是極其精彩且細膩的文戲

設定中,這已經是一個人工智慧高度發展的世界。

最新一代的機器人,能感受到人類的情感:高興、悲傷、感動……

僅從外表已經很難分辨,是人還是機器。

我甚至覺得,故事裡的機器人,比人類還要溫暖,還要美好。

戰爭結束之後,七大機器人都厭煩了戰爭和殺戮。

他們開始學著向人類一樣,熱愛大自然,嚮往藝術,撫育生命,維護和平。

有的還領養了人類孩子,組建起溫馨的家庭。

其中最讓魚叔印象深刻的,是諾斯2號

作為一個機器人,他熱愛音樂。

戰後,他來到一座古堡擔任管家工作。

照顧的對象,是一名盲人鋼琴家

諾斯2號長得有些怪異,高高的個頭總是披著拖地的斗篷,面無表情遊走在古堡的各個角落。

整個人就像《歌劇魅影》中的魅影,讓人心生畏懼。

實際上,他是一個非常溫柔的機器人。

為了保護鋼琴家的生活起居安全,他會時時刻刻陪伴在其左右。

會做美味的食物,沖泡溫暖的茶水。

諾斯2號也會細心照料古堡里的花園。

澆水、施肥、修剪..……

當然,作為一名管家,這些都是他的職責。

諾斯2號最令人吃驚的,是對鋼琴演奏的嚮往。

鋼琴家曾經作出過舉世聞名的音樂,但因為靈感消失,現在變成了個壞脾氣的老頑固。

他是一個自然主義者。

他討厭一切機器產物,認為這些都是破壞人類與自然世界的兇手。

假的小提琴、假的小號,假的管弦樂團。

無論它們怎麼假裝都不過是機器而已。

這樣的態度作用於諾斯2號身上更是過激。

諾斯2號曾向鋼琴家表示過自己很喜歡他的曲子,深受感動。

鋼琴家只是嘲諷他:

像你這種垃圾兵器,沒有資格評論我的藝術。

的確,諾斯2號曾經也是一個為殺戮而生的戰爭兵器。

但,過去的戰火慘像,如今卻像夢魘一樣圍繞著他。

這話說得很古怪——機器人也會做夢嗎?

聽起來有些難以置信。

但像諾斯2號這樣的頂尖人工智慧,在大量的殺戮記憶影響下,確實產生了如夢魘一般的痛苦。

不僅如此,他也對藝術產生了情感共鳴。

是鋼琴家的音樂,讓他找到了走出黑暗的光束。

所以,諾斯2號想學鋼琴。

可鋼琴家不允許他觸碰鋼琴,認為那是在污染藝術。

面對如此惡劣的態度,諾斯2號依舊溫柔對待。

他發現,鋼琴家每天晚上都會在夢中哼出一段不知名小曲。

便將其默默記了下來,並在白天彈出來幫助鋼琴家尋找靈感。

結果,又是被一頓臭罵。

鋼琴家其實一直想寫一首有關家鄉的曲子。

但苦於童年被母親拋棄的創傷,與失明的痛苦,始終無法完成。

於是,諾斯2號直接跑到了鋼琴家的家鄉,去尋找歌曲的來源。

還幫助鋼琴家,找到了其母親當年離開的真正原因。

這一系列善意的舉動,深深打動了鋼琴家,最終讓他意識到:

原來,機器人也有愛與欣賞的能力。

諾斯2號的真誠,終於打開了鋼琴家的心扉。

他們對音樂的共同熱愛,也讓這個古堡重新煥發了生機。

遺憾的是,好景不長。

突然一個未知敵人來襲,打破了這裡的平和。

諾斯2號為了守住這份美好,脫下斗篷,再次亮出身上的可怕武器與之對抗。

但敵人太強大了。

諾斯二號最終敗下陣來,在空中炸成一堆廢鐵。

隕落前,他唱出了動人的歌曲,響徹天空。

而鋼琴家,久久地、悲傷等待著,等著諾斯二號歸來上課。

別唱了,快點回來…

是時候練習鋼琴了…

兇手,是一個名叫普魯托的機器人。

普魯托,在羅馬神話中的意思是冥王。

冥王,即死神。

死神有角,普魯托有。

死神為復仇而戰,普魯托也是。

仿佛是要彰顯自己的身份似的。

他每殺一個對象,都會在屍體上擺出一對死神之角,儀式感滿滿。

除了諾斯2號,世界範圍內已經連續發生多起機器人被害事件。

被殺的機器人,都屬七大機器人之列。

也就是之前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中亞戰爭的成員。

為了解決這一棘手的連環謀殺案,歐洲派出了經驗豐富的警探蓋吉特,負責調查。

蓋吉特也是七大機器人之一。

他過著如同人類的生活,有一個美麗溫柔的妻子。

在他的調查下,這場連環謀殺案的對象,不止是機器人。

還有人類。

但問題是,這不合理。

因為人類在設計人工智慧時,已經植入了明確的指令:

機器人不可以殺死人類

那麼,導致機器人殺人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既然不是理性的程序使然,難道是某種情感的驅動?

探討機器人殺人的科幻故事,並不少見。

常見的一種,是表達對絕對理性的質疑。

如《2001太空漫遊》《我,機器人》里的人工智慧,以及國產片《流浪地球》里的MOSS,都是出於一種更宏觀立場的「好意」,對人類進行了謀殺活動。

但《冥王》則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子。

它所要探討的,恰恰是人類情感的悖論。

人性,本身就是存在悖論的

所謂愛恨同源,人類所有的正面感情,都會相伴著負面情緒的產生。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收養了人類孩子的機器人。

曾經,他在戰場上也是一台無畏的殺戮機器。

而當他建立起家庭生活之後,情感就變了。

既產生了愛,也產生了恐懼、悲傷。

沒有孩子時,什麼時候死都無所謂

可現在有了孩子,我卻不想死了

而來自波斯王國的機器人殺手,同樣如此。

他原本是個植物工程師,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

致力於培養出能在乾旱地帶盛開的花朵。

可惜,這個願望被戰爭強行踐踏,家人也全部喪命。

於是,愛轉化成了憤怒與仇恨。

冥王的復仇,並不是一系列悲劇的起點。

而那場打著正義名號的戰爭,或許也不是。

其時,在波斯王國的獨裁統治下,國內苦不堪言。

周邊鄰國,以至整個世界,都受到了軍事威脅。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謀殺、復仇、戰爭、屠殺……這些悲劇就反反覆復,從未停止。

這正是人性的陰暗面不停地相互作用,疊代而導致的結果。

作為模仿人類而誕生的機器人,必然也難逃這樣的悲劇。

當機器人越來越接近人類,他們擁有的不僅是一切積極的情緒。

仇恨、悲傷這種極端的情緒,也開始在機器人身上產生。

他們的行動的依據,也漸漸擺脫了理性化的程序,開始受控於感情。

警探蓋吉特,就因此開始害怕起自己:

我最害怕的是我自己。

現在我已經學會了仇恨。

有缺陷的人,才是最真實的人。

會犯錯的機器人,才是完美的機器人。

一個會犯錯的大腦,才是完美的。

而從這完美之中將誕生,地球上最偉大的機器人。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又回到了開頭那個死循環。

恰如機器人自己也發出了疑問:

人類的仇恨會消失嗎?

也許是有的。

那就是滅世。

這是《巨人》的選擇,也是《冥王》里大反派的選擇。

但或許,還有另一種辦法——

接受悖論。

仇恨,永遠無法消除。

但希望,也同樣永遠無法消除。

我們要質疑人性,也要相信人性。

這句話反過來說,也一樣。

人類製造出了充滿仇恨的冥王,也製造出了充滿愛與善良的阿童木。

他們繼承了人性中不同的特質。

劇中,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機器人,即阿童木的妹妹烏蘭。

烏蘭最強大的能力,是感受情感波動。

因此,她常常可以感受到遙遠而微弱的恐懼與悲傷。

我一直覺得,能夠共情他人的悲傷,才是一種最強大的能力。

所以相較七大頂尖機器人,烏蘭可能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機器人。

而她所代表的悲憫,也是人性的產物。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進行著永恆的善惡之爭。

選擇,一直都在。

這個道理,機器人能懂。

我們也應該能懂。

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仇恨。

除此之外,什麼好處也沒有。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af167f73371313da08fd4290e2ff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