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夏司法廳派駐銀川市西夏區興涇鎮涇河村第一書記 賈曉明
2021年7月,我被派駐到銀川市西夏區興涇鎮涇河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能幫他們做些什麼呢?這個問題一直壓在我和另外兩名駐村工作隊員的心裡。作為我們三人小組的「小隊長」,接到駐村任務的第一天,我就一頭扎進了村裡。
涇河村有勞動力1200餘人,大多在興涇鎮周邊及市區建築工地、綠化工程臨時務工,人均年收入僅1.2萬元。要想富,發展產業是條路。涇河村的高品質蔬菜產業園區,是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項目,但因可集中大規模利用的土地不多,規模不大,園區項目收益一直不見好。
「流轉土地搞設施農業,擴大涇河村高品質蔬菜產業園區規模,才能真正提高土地收益!」我和村「兩委」一番調研討論,這件事很快就提上了日程。
但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如何讓農民自願流轉自己的土地?為此,我跟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大會小會開了好幾次,差點磨破嘴皮子。「種了大棚,地力肯定受影響,以後還咋種別的呢」「大棚棉被幾年後就用不了了,棚也就廢了,這不瞎折騰麼」「沒有了棚,不止流轉費領不到,還把自家的地荒了」……不出所料,90%的村民不願意流轉土地。
「農民繞圈子,幹部碰釘子」。我想,大家對土地流轉的態度比較猶豫,主要是對新事物顧慮較多,要想動員大家流轉土地,破除思想障礙是關鍵。
大家各顯神通,張三的「山頭」攻不下,就請他家親戚來幫腔;李四不願意,就請他上班有文化的兒子來說服;王五的地要種飼草料養牛,就想辦法給他換個地塊,再進行流轉。每當看到村民在合同上動手簽字、按下「紅手印」的時候,我如同做好事被老師獎勵了糖果的孩子一樣,激動得要跳起來。
「發展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流轉的土地從180畝增加到近600畝,98棟溫棚已整齊列隊,這為擴大產業規模打下了好基礎,接下來就是大棚種植的問題了。為了解決村民種植技術和銷售的問題,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積極探索,先後引進寧夏品禾科技有限公司、農業大戶種植櫻桃、草莓等高附加值設施蔬果,通過「公司+黨支部+農戶」的模式,讓村民土地實現保值增值。現在,平均每戶土地流轉費就有6000餘元,42戶村民參與溫棚種植,園區提供固定就業崗位100多個,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賈書記,棚裡面芹菜啥的賣不出去,我們愁得都睡不著,你能不能想想辦法?」幾位種植戶先後急匆匆地跑來找我。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我迅速排查掌握蔬菜滯銷情況,跑市場拉企業開展「農批對接」,聯繫自治區司法廳優先採購涇河村滯銷蔬菜,全力幫助種植農戶解決銷售難題。6萬多斤的芹菜、蘿蔔和甘藍一掃而空,當時的我如釋重負,激動不已。
在各級黨委、政府等幫助下,今年涇河村實現了三個有效提升,即村黨組織規範化標準化建設有效提升、產業發展有效提升、群眾收入有效提升。涇河村還被自治區確定為基層治理示範村,村「兩委」幹事創業激情大大激發。2022年,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努力,幫助村上辦理小額信貸19筆、婦女創業貸款13筆,在助推創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在駐村工作隊牽頭下,村上開展法治宣傳20餘次,建設了涇河村法治廣場,村民法治意識有了明顯提升。
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或蜿蜒,或筆直。駐村工作是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近兩年我看到了黨和人民共同搭建起來的希望之路、自強之路、致富之路,我將繼續與鄉親們一道,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採訪整理)
[ 責編:邱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