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羊史記.看新鮮的歷史
撰文:喬西
編輯:吃硬碟吧
插畫:發達蚊
#01.
公元1615年,即大明萬曆四十三年。這一年的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佳節的前一天,代表著帝國最高權威的皇宮發生了一件極為離奇的事。
據太子向皇帝的奏報,當日傍晚,有一名陌生男子,手持一根棗木棍,神不知鬼不覺地闖進了太子的居所——慈慶宮。該男子甚是囂張,逢人便打,先是打傷了守門的太監,後又闖入前殿,企圖更進一步,襲擊太子。幸虧此時內侍韓本用等人聞訊趕到,才使太子逃過一劫。萬曆皇帝在知悉了事件的大體情況後,命令巡視皇城御史劉廷元審理此案。根據劉廷元的調查,該男子名為張差,薊州人。劉廷元還進一步補充,說此人說話顛三倒四,一副瘋癲之相,但仔細觀察其相貌,又透出一股姦猾之氣。劉御史的結論模稜兩可,於是此案便交由刑部辦理。
刑部接到案件後,郎中胡士相等人決定共同審問張差。在他們的努力下,案情似乎有了眉目。他們向萬曆皇帝奏報,說張差不過是一介布衣,他闖進慈慶宮的原因乃是自家的柴草被人故意燒掉,憤怒之下,便決心來京城告狀。在去往京城的路上,張差偶遇了兩個陌生男人,他們送給了張差一根棗木棍,說是此物可以代替訟狀,拿著便可以申冤。張差就這樣迷迷糊糊地闖進了皇宮,來到了太子的居所,然後又稀里糊塗地打傷了人。這樣的動機看起來非常牽強,於是主審官員得出了和劉廷元相似的結論,那就是張差此人,大概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瘋子。
如果案件審理按照這樣的形勢進展下去,那麼此案便可順利宣告結束,依據大明的法律,張差應當立刻處決。然而慈慶宮中的事早已傳得人盡皆知,胡士相等人的結論讓朝中很多大臣不能接受。飽讀詩書,久經宦海的他們絕不相信事情的真相如此簡單,在張差的身後,一定還存在一位籌劃全局的主謀。而主謀的真正身份,好像也不難得出。眾所周知,當今聖上寵愛鄭貴妃,因而愛屋及烏,偏愛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福王,而對皇長子常洛漠不關心。只是迫於朝臣們施加的壓力,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把常洛扶上了儲君的位置。如今太子遇襲,這一切自然不能稱之為巧合,鄭貴妃和她的家族必定逃脫不了干係。
此事讓鄭貴妃頗為驚慌,讓萬曆皇帝也大感頭痛。因為不少官員認為,之前審理張差的所有官員,很有可能是揣摩到了皇帝的某種心理,所以堅稱張差是個瘋子。因此,在外界看來,這些人極有可能是受到了鄭氏一族的囑託,才意圖大事化小,將一件籌劃已久的刺殺解釋成瘋子張差的個人行為。為了揭開事情的真相,刑部主事王之采決定再次提審張差。他警告張差,如果不說出事情的真相,就拒絕向他提供飯食,讓他活活餓死。張差經過了幾輪審訊,此時心理防線已在崩潰的邊緣,又飢又餓的他看著擺在面前的飯菜,終於抵擋不住,向王之采交待了一切。
#02.
據張差的供詞,他小名叫張五兒,平時靠砍柴與打獵為生。同鄉的馬三舅和李外父,曾把他介紹給一個不知姓名的太監。太監找他辦一件事,並許諾在事成之後給他幾畝地。在該太監的幫助下,張差來到了京城內的一所大宅,在宅子裡又遇到了另一位太監,此人吩咐他闖進皇宮,看見人就打,打死了人,他們自會去營救他。王之采欣喜若狂,看來案情即將水落石出。他找來刑部侍郎張問達,讓他幫忙呈奏。萬曆皇帝接到奏報,感到十分棘手,為了避免節外生枝,他又用起了自己一貫的套路,將奏書留中不發。然而王之采早已將自己的最新成果到處宣揚,搞得滿朝盡知,大臣們紛紛要求進一步審理此案。迫於輿論的壓力,萬曆只好同意繼續審理。
事件發生的十七天後,刑部會集了所屬十三個司的官員舉行了一次會審。此次會審所得出的結論較王之采審出的結果更為詳細,張差不僅交待了馬三舅和李外父的真實姓名,還指出了第一個太監名為龐保,第二個太監名為劉成,他們告訴張差,只要他進入皇宮打死太子,便從此吃喝不愁。此言一出,輿論譁然,因為這龐保和劉成正是鄭貴妃的貼身太監!如此一來,一切便真相大白,舉國上下,紛紛要求嚴懲主謀,絕對不能姑息。鄭貴妃看到形勢不妙,便哭哭啼啼去求皇帝,希望皇帝能夠主持公道,還她一個清白。萬曆帝看到群情激憤,心知此事只有太子出面才可解決,就讓鄭貴妃去求見太子。
鄭貴妃知道事態嚴峻,趕忙去求太子。太子對此事的反應,從史書的記載上看,似乎是傾向於大事化小。他找來自己的內侍,命他替自己草擬一份令旨,表明真兇已經拿獲,群臣大可不必借題發揮,節外生枝。但太子的發聲收效甚微,萬曆意識到此刻必須自己親自出面才能徹底解決。於是,已經二十五年不見朝臣的萬曆皇帝為了平息此事,破例召集群臣,在慈寧宮上演了一場政治秀。他找來了皇太子和自己的三個皇孫,讓太子站在自己右側,讓皇孫們在左側站成一排。老謀深算的皇帝決定先發制人,他大聲斥責群臣有意離間他們父子,然後又拉著太子的手向群臣表示,太子仁孝,是他心愛之子,如今皇孫們都已長成,如果自己有更換太子之意,早就動手,何必等到今日?況且福王已經去了封地,離京城千里之遙,沒有宣召,又豈能前來京城?最後,皇帝又讓太子表達他的看法。
太子對皇帝的想法心知肚明,他斷言張差就是一個瘋子,然後又責怪群臣節外生枝,離間他們父子,讓自己陷入不孝的尷尬境地。皇帝對太子的發言非常滿意,於是此案便宣告審理結束。次日,張差便被押赴刑場,處以死刑。而龐保和劉成在張差已死的情況下,堅稱自己與此案無關,死無對證,他們料想自己能逃過一劫。然而萬曆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害怕又生枝節,便讓人將這兩個心存僥倖的太監秘密處決。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案中那些以王之採為代表的堅持調查真相的官員,在日後,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貶謫。
#03.
此案便為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擊案」,最終的結果以張差被處死,草草結案而告終。從表面來看,本案的真相大概是鄭貴妃對太子懷恨在心,於是吩咐自己的手下去找人刺殺太子。事情敗露後,萬曆皇帝出於對鄭貴妃的偏愛,一心想要矇混過關,於是百般包庇,甚至親自出馬,最終才了結了這場風波。
但是細究起來,本案尚存許多疑點。如果真相真如朝臣所言,是鄭貴妃在幕後主使,那就有很多不合常理之處。試問鄭貴妃如果真想刺殺太子,為何不找一個武藝高強之人,卻非要找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刁民張差,讓他獨自一人,拎著一根棗木棍就去慈慶宮刺殺太子。以正常人的思維來看,這種近乎兒戲的謀劃百分百會遭遇失敗,最終事實也果真如此。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鄭貴妃極其單純,甚至單純到了愚蠢的地步,才會想出如此搞笑的方式去刺殺太子。如此一來,與萬曆皇帝恩愛多年,伉儷情深的鄭貴妃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蠢人。可這樣一看,似乎又有些不合情理。試問一個蠢人如何能得到皇帝幾十年的寵愛?難道僅僅是憑藉出眾的相貌?可是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幾十年的歲月過去,縱使鄭貴妃當年有傾國之貌,此刻也抵擋不住時間的侵襲。如果她得到的寵愛只是靠著美麗的容貌,那她與皇帝的愛情絕不可能持續數十年之久。
況且深宮之中,同樣是波濤洶湧,步步驚心。鄭貴妃能夠在暗流涌動的後宮之中坐穩皇貴妃的位子,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同樣,萬曆作為一個極其聰明的皇帝,他一生的摯愛想必是一個能與他心靈相通,在精神世界可以給他帶來極大安慰的女人。如果鄭貴妃空有外表,肯定無法與皇帝在精神世界中產生共鳴。所以,寵冠後宮長達三十八年之久的鄭貴妃如果在謀劃刺殺太子時,只想出了這樣一個荒唐的法子,這種結論,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當然,與鄭貴妃是幕後主謀截然相反的一種主張也被後人所提出。有些人持這樣一種觀點,他們認為整個事件其實是太子本人一手謀划上演的一出「苦肉計」,為的就是穩固自己的地位,讓鄭氏家族和福王徹底喪失翻盤的可能。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畢竟缺乏史料的佐證,而且也有不少漏洞。比如太子又怎能保證案件審理過程中不會走漏風聲?這樣一個富有心機的形象也很難讓人把他,和那個在幾年後登基不久即在「紅丸案」中喪命的泰昌帝聯繫起來。
最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一種觀點是,整個案件鄭貴妃也許並不知情,但她或許經常發泄對太子不滿的情緒,而手下們為了討好主子,也為了日後的飛黃騰達,才出此下策,或真的意圖刺殺,或只是出於警告,便安排張差闖進慈慶宮。可惜事件發生距今已過去太久,史書記載也眾說紛紜,關於此案的真相,註定要塵封於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所能清楚的是,此案與後續的「紅丸案」和「移宮案」一起,在朝廷上掀開了黨爭的大幕。各種黨派以這三案為由頭,互相攻擊,爭論不休,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甚至在南明時期還會掀起波瀾,而大明王朝也在這種曠日持久的黨爭中日薄西山。
更讓人覺得巧合的是,就在「梃擊案」發生的第二年,也即公元1616年,一個女真部落的酋長基本上實現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大業。在這一年,他建國稱汗,年號天命,他名為努爾哈赤,在日後會得到一個「清太祖」的廟號,而他曾經的身份是大明建州左衛都指揮使。
參考資料:
溫功義《三案始末》;
孟森《明史講義》。
推薦閱讀:
朱棣為什麼立大瘸子朱高熾為太子,而不立橫戈躍馬的朱高煦
史上最荒唐的一次起義,幾十個農民攻打皇宮,只因做了一個夢
將燕王逼入絕境的一代名將,最後竟落得割肉炸骨的下場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