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今天,我們迎來小暑節氣。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
暑,熱也,小暑即為小熱,盛夏已經來臨,天氣開始炎熱,卻還沒到最熱。但「小暑過,每日熱三分」,小暑正值初伏前後,空氣濕度逐漸加大,天氣由乾熱轉為悶熱。「桑拿模式」即將開啟,你準備好了嗎?
小暑有三候
一候溫風至
滾滾熱浪
翻騰在大地
可樹蔭下的微風
卻總有一份恬靜、一絲清涼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逃離曬得發燙的田地
來到房屋屋檐下
唱著歌享受時光
三候鷹始鷙
老鷹在天際徜徉、盤旋
享受陣風帶來的清涼
小暑雅事
小暑時節,熱不由己,
但是處處皆可納涼意:
沉李浮瓜,涼衫冰藕,
荷風送香,竹林覓螢......
不疾不徐,不煩不燥,
過好小暑,方顯智慧。
【宜賞味】
憶王孫·夏詞
宋丨李重元
風蒲獵獵小池塘,
過雨荷花滿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宜醉景】
江樓夕望招客
唐丨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宜 擁夜】
夏夜追涼
宋丨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
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
時有微涼不是風。
【宜 打趣】
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宋丨 蘇軾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
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宜修心】
銷暑
唐丨白居易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小暑民俗
出梅入伏
小暑時節,出梅入伏,江淮流域「梅雨」季節就要結束, 我國絕大地區將開啟「上蒸下煮」的盛夏大熱模式。「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
此時節,宜納涼,但要小心過度貪涼傷身;宜安睡,避免過度勞累心力衰竭;宜靜心,不疾不徐,忌怒忌躁,謹防「情緒中暑」。
頭伏餃子
過去民間有小暑「 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品嘗新酒等。「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入伏第一天,北方人吃餃子。南方水鄉還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將鮮藕用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當涼菜吃。
曬衣曬書
節交小暑,民間還有曬書畫、曬衣習俗。民諺云:「 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 曬伏」,把存放在箱櫃里的衣物晾到室外接受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六月初六,還是古時文人的曬書日。此日若陽光充足,書生紛紛將書示日,令書頁浸透光線,驅趕書蟲。
夏不坐木
俗語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節氣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區或公園裡的木椅木凳,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風濕和關節炎等病,因此不宜在木質凳椅上久坐。
小暑絮語
小暑遇大熱,一些舒心之語,分享給炎夏容易上火的你!
這個小暑,願你悠遊從容!
朱光潛
要明白冷靜,先要明白我們通常所以不能冷靜的原因。說淺一點,不能冷靜是任情感、逞意氣、易受慾望的衝動,處處顯得粗心浮氣;說深一點,不能冷靜是整個性格修養上的欠缺,心境不夠沖和豁達,頭腦不夠清醒,風度不夠鎮定安詳。
能冷靜自省,品格上許多虧缺都可以免除。比如你和人因持異見爭執,盛氣相凌,你如果能冷靜地把所有的論證衡量一下,你自然會發見誰是誰非,如果你自己不對,你須自認錯誤,如果你自己對,你有理由可以說服人。
季羨林
我常拿陶淵明的四句詩當作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對什麼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有這樣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長壽?
周有光
當我無力改變環境的時候,我就改變我自己,去適應環境。如果既不能改變環境,又不能適應環境,我就不可能愉快。雖然不能改變環境,可是能夠適應環境,我也就愉快了。這就是「我與我」的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方式,我稱之為「變陰暗為光明」。事物都有陰暗和光明兩面,好比一張紙有正反兩面。避開陰暗面,迎向光明面,我就有勇氣「知難而進」了。
賈平凹
讀詩能耐熱,這是我的秘密,不可告知他人,但切記,需要慢讀,靈魂安妥,酷暑便是清涼世界。
楊絳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木心
大家自己對自己,要落落大方。
那些烈日下奔跑的汗水
和流汗之後喝下的汽水
那些雪白的朵朵浪花
和與海浪一起襲來的歡笑聲
那些突如其來的大雨
和那些雨後出現的彩虹
那帶著露珠的青草的芳香
和開得格外絢爛的花朵
都是專屬於夏天的記憶
願你同這夏日的陽光一樣
明媚生動、燦爛耀眼
一起享受這個美好的夏天吧
綜合自 | 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
責任編輯|趙利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上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