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搓澡,一輩子能搓出多少斤泥?答案把我嚇瘋了

2024-01-12     果殼網

原標題:東北搓澡,一輩子能搓出多少斤泥?答案把我嚇瘋了

東北火了,南方的小夥伴們前赴後繼奔向東北體驗冰雪和早市,卻在洗浴中心門口猶豫起來。

他們面臨一個割袍斷義的問題:你,搓泥嗎?

搓!

搓澡巾摁在胳膊上,使勁兒一抹,一根根泥條子被製造出來。搓完胳膊搓大腿,搓完大腿請別人幫忙搓搓背,再把渾身沖乾淨——嘖嘖,整個人光滑細膩,感覺全身都輕盈了。

搓!細細地搓!丨giphy

不搓!

光是看著搓澡巾就害怕,更別提用它接觸我的皮膚了,那跟用砂紙打磨豆腐有啥區別?再說了,我家祖祖輩輩都沒搓過泥,也沒覺得哪兒不對勁啊?

這樣洗澡就夠了吧?丨giphy

不管搓泥是你的好朋友還是死對頭,你對它肯定有很多疑問。我們用讀心術(不是)拿到了這些問題,下面就是答疑時間。

洗澡一定要搓泥嗎?

無所謂,完全是個人習慣、地區文化的差異,不存在哪個更好更衛生的問題。

北方天氣寒冷,有的地方還比較乾旱,所以洗澡比較少。洗澡的時候搓搓泥,把皮膚上的污垢連同死皮去掉,會覺得更乾淨更舒服一些,這個澡也顯得更值一些;

南方(尤其是兩廣地區)氣候濕熱,很多人都有每天洗澡的習慣,有的人甚至一天洗好幾次。洗澡頻繁,皮膚上的死皮不會積累太多,所以很多人覺得沒必要搓泥。

再說,就算你不搓泥,甚至不洗澡,死皮也會自己脫落的——床鋪、家具、地面的灰塵,都有離我們而去的皮膚細胞,也就是「泥」。

冬天飛舞的皮屑也是泥啊!丨giphy

為什麼每次洗澡,身上都有泥可搓?

生命不息,泥亦不止。

我們的皮膚細胞會周期性地更新,老化的細胞慢慢脫落,混合著皮脂、汗液、塵埃等,慢慢就在皮膚表面形成了徒手可搓的泥——換句話說,只要你還活著,身上就一定有可以搓下來的泥

想知道你一輩子能搓下來多少泥嗎?

人每年脫落的死皮超過3.6公斤、2021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8.2歲——所以理論上,你這輩子能搓下來的泥至少有280公斤

這是多少個你了?

圖丨giphy

高頻大力搓泥,會把人搓壞嗎?

上面說了,人每年脫落的死皮就3.6公斤,你要是高頻搓、大力搓,過了這個額度,搓掉的可就是你活生生的皮膚了

搓多了、勁兒大了,可能把皮膚表面的保護層搓掉,削弱皮膚的屏障功能,從而使皮膚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皮膚變得乾燥敏感,發生皮膚感染(比如毛囊炎,也就是搓完過後長出一片疼痛化膿的小紅點),甚至間接導致皺紋的形成。

這對於本來就有皮膚病的人,或者年紀較大、皮脂分泌變少的人來說,尤其明顯。

可能搓出來毛囊炎丨圖蟲創意

另外,常年搓澡,還有可能引起皮膚澱粉樣變、摩擦性黑變病等慢性疾病——前者會讓皮膚外觀像皮革,還很癢;後者則是黑色素沉著,長成了一大片色斑(越搓越黑了這是)。

總之,小搓怡情,大搓傷身,兩三個星期搓一次就好

過度的搓泥,那叫削皮丨giphy

搓澡師傅用的紅酒、牛奶……有啥區別?

去北方洗浴中心,搓澡師傅會問你要紅酒搓、牛奶搓、醋搓、鹽搓……每種價格還不一樣,它們有啥區別?

要我說,大概就是氣味的區別:紅酒讓你有酒味,牛奶讓你有奶味,醋和鹽巴讓你有糖醋裡脊味……

但據我所知,北方的祖傳搓泥方式完全用不到這些「小料」,主要就是靠搓澡巾和一身力氣,純物理搓泥。

至於這些「小料」呢,只要你錢包同意、心裡樂意,用啥都行,不用也行

用不用額外「小料」,都能洗乾淨丨giphy

搓泥工具用啥好?

初學搓泥的人,一定要有趁手的工具。

搓澡巾是使用最廣泛的。它一般是一個連指手套的樣子,有粗糙的外層,用來下泥最合適不過。有的搓澡手套外層兩面是不同的粗糙程度,你可以循序漸進來使用。

傳統搓澡巾丨圖蟲創意

也有人用絲瓜絡搓泥,雖然下泥效果不如專門的搓澡巾,但誰讓它是純天然產品呢,能給洗澡帶來一絲自然的氣息。

絲瓜絡,南方常見,用來洗澡一般,用來洗碗很好丨圖蟲創意

毛刷作為搓泥工具就不建議使用了,能刷下泥的太硬傷身,不傷身的又搓不下泥。

洗澡刷,更適合給貓貓狗狗洗澡用丨圖蟲創意

質地像沐浴露一樣的搓泥寶,則完全不推薦。雖然你把它抹身上就能搓出條兒來,但那不是泥——你把搓泥寶抹在窗玻璃上也能搓出條兒來。

用搓泥寶搓玻璃杯也能搓出條兒丨揚州電視台關注

如果不是非要見泥條,其實身體磨砂膏挺不錯的,裡面有微小的顆粒,可以配合揉搓去除死皮,還有一定的潤膚作用,用完皮膚滑溜溜。可以每2到4個星期用一次,但別其他的去角質產品一起使用,不然就過頭了。

含有小顆粒的身體磨砂膏,可以幫助去死皮丨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 How many skin cells do we shed every day? https://health.howstuffworks.com/skin-care/information/anatomy/shed-skin-cells.htm

[2] Skin conditions: understanding your skin. http://medicalcenter.osu.edu/PATIENTCARE/healthcare_services/skin_conditions/anatomy_skin/Pages/index.aspx

[3] 李利, 何黎, 朱學駿等. 中國皮膚清潔指南[J]. 中華皮膚科雜誌. 2016; 49(8): 537-540.

作者:唐教清

編輯:李小葵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a53e1648e5e4f7af0c910c93e0db8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