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因為北依大青山,故而得名。
這座城市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也是內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呼和浩特所在的土默川平原,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大草原。
這是我第一次去呼和浩特,沒有做攻略,遇見都是驚喜。這裡的人民有著寬闊的胸懷、豪放的性情、待人熱情好客。
來了才知道,呼和浩特的交通非常的方便,離首都北京才2個多小時的高鐵。
呼和浩特的中心城區,本是由歸化城與綏遠城兩座城市在清末民國合併而成,故舊稱「歸綏」。
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伊利和蒙牛,都在呼和浩特。令我驚訝的是,這座內蒙古的首府城市,居然一半以上是山西人,山西味非常濃。
呼和浩特現有人口300多萬,其中很多先人走西口來的,據說山西人占的比例達到70%以上。在呼和浩特,老城區口音也基本是山西話和回民話為主。
在清朝的時候,有很多中原的人選擇從山西到呼和浩特生活,當這些人遷徙的過程中,也帶來了當地的文化,讓呼和浩特的文化與山西文化進行融合。
於是呼和浩特,也成為了邊塞的晉商之城。
這場被稱為走西口的移民活動,從明清更迭之際持續到清朝滅亡,長達兩個半世紀之久。
上百萬的山西人在這個過程中定居內蒙古,徹底改變了以呼和浩特為核心的內蒙中西部地區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
這次呼和浩特的旅行,記住了很多新的地方:惱包村,敕勒川草原,莫尼山非遺小鎮,大召歷史文化街區,青城閱立方...
雖然短暫,沒能很深入的去了解這座城,但這蒙晉文化的融合,處處能感受到。
來到呼和浩特,除了美味的牛羊肉,感受了三大名小吃燒麥、羊雜、焙子之外,也閒逛了不少地方,一起帶你感受下這座多元文化的城市。
一、敕勒川草原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敕勒歌》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出處便是這敕勒川草原。很難相信,這一片草原,居然是人造的。
曾經是一片荒地,通過退耕還草,恢復萬畝敕勒川草原美景。
敕勒川草原文化旅遊景區總面積100平方公里,一大區域展示和體驗蒙元文化,另一大區域觀光旅遊、休閒度假。
這裡有特色蒙古包:金包、銀包、銅包,相當的精緻。還有亞洲最大的蒙古包,
有4400平方,直徑64米,能容納1000人。
這裡還經常會有各種各樣大型的活動,平時租上一輛雙人腳踏車走走逛逛,不要門票,很悠閒。
二、惱包村
惱包村是呼和浩特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很多當地人都會去打卡。
「惱包」一詞源自蒙古語「敖包」的音譯,意思為「石頭堆積的小山」,是蒙古民族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
該村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由當時來此地墾荒謀生的山西籍移民聚集而居形成的村落,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那天被這惱包村9900元一晚的民宿驚艷到。一個碩大的四合院,能住20人左右,非常的氣派。
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和唯美的江南園林風光,吸引很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
小橋流水,塞外江南。這是一個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美麗鄉村。
三、莫尼山非遺小鎮
「莫尼山」本稱「牟尼烏拉」。是中國古代對黃河以北、陰山山脈西段南支的蒙語稱謂。
莫尼山非遺小鎮坐落之地「白道川」,是「萬里茶道」上的重要驛站,古茶道經由歸化城、武川去往各國的駝商都會經過這裡。
小鎮將內蒙古及周邊的非遺項目聚集,將非遺文化融入陰山山脈、「白道川」自然景觀,建設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以挖掘歷史文脈、展示體驗傳承非遺項目為主體的大型露天博物館。
這裡有民宿,美食,各種非遺展示和體驗,很適合親子和家庭度假。「非遺+文化+生態」的文旅特色小鎮,很文藝,很適合拍照。
四、大召歷史文化街區
玉泉區大召景區,最適合夜晚的閒逛,很多都是當地人。這裡的夜晚,人頭濟濟,真的是太熱鬧了。
這是以塞上老街為核心,涵蓋通順大巷、大召前街、九久街、合和置業內外街、月明樓、阿拉坦汗廣場等明清風格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
還有一個大召寺,同名西藏拉薩的大昭寺。
最近到十月份,還有青城草原音樂美食節。夜市上,有免費的歌舞演出,還有呼和浩特的各種老字號。
通順大巷涵蓋了全市各種名優特色小吃,大召前街還有內蒙古的特色美食一條街,可以吃遍整個內蒙古。
美食,啤酒,夜晚。感受著呼和浩特當地人的日常。去呼和浩特,一定不要錯過這裡。
五、青城·閱立方
那個午後,還去打卡了呼和浩特的一家城市書店:青城·閱立方。這是內蒙首家集閱讀、購書、社交、購物、休閒等於一體的「第三文化空間」。
書店進門有一個360度的書牆,可以照片拍不全,真的超級好看。如今的書店,是「一站式文化消費綜合體」。
閱讀書吧區、文學社科區、少兒閱讀區、兒童繪本館、文創用品區、教輔區、咖啡閱讀棧...可以消磨一個下午。
青城·閱立方繪本館擁有上萬冊繪本,繪本館採用年卡會員的形式,會員同時享有借閱書籍、參與故事分享等活動的權利。
遇見一個繪本講師,繪聲繪色的和小朋友們講著故事。
有人說,書店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呼和浩特有這樣一家書店,讓人心喜。
六、蒙草生態
這是鮮花的海洋,成片的馬鞭草、百合花…關鍵是,還不要門票。
「買來的種子能種出一塊草坪,卻種不出一片草原。」
很佩服這個企業,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正在打造世界級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
蒙草建立了「草原生態產業大數據平台」。應用大數據平台可查詢任意經緯度地理坐標點近20年的「水、土、氣、人、草、畜」等生態數據指標及變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植物。你相信嗎,連草都能被訓化。
蒙草集團,這是一家以「草」為業的科技型生態企業,以馴化鄉土植物進行生態修復為核心,主要做種業科技和生態修復。
在這裡,幾乎有全世界的土壤和種子,以科學的方法保存著。有的種子需要零下20度去保存,進冷庫轉了圈,科技感十足。
如果哪一天地球將要毀滅,都不用擔心地球上這些植物會滅絕。
呼和浩特還有很多的地方,著名的有:席力圖召,清真大寺,昭君墓,哈素海,五塔寺,將軍衙署等,朋友說,還有大青山和蠻漢山可以走走。
呼和浩特周邊還有土左旗、土右旗、和林格爾、清水河、托克托、武川、四子王旗,都可以去看看。
只是我又從呼和浩特去了烏蘭察布,這一次沒有留給呼和浩特太多的時間。留待下次,再去慢慢感受吧。
歡迎關注江南小女子-若有所思CS,一路分享旅途點滴。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_mwJnQBd8y1i3sJiD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