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工智慧簡史:古代的AI機器人到底有多強?超出你想像

2019-09-23     軍史解密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和歷史文物中,埋藏著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智能神器」——智能機器人、自動化「黑科技」裝置,它們既閃耀著「人工智慧」的光輝,又蘊含著古代手工匠人的初心……

3000多年前, 有為周穆王獻舞的機器演員;1800多年前, 諸葛亮發明的不勞人力就可運輸10萬大軍糧草的木牛流馬;1300多年前, 專供唐朝皇后梳妝打扮的自動梳妝檯;採用精妙的機械原理來指示方向的指南車;堪稱現代計程車始祖的記里鼓車……古代的「人工智慧」到底有多強酷炫?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據歷史學家統計, 出現在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文獻中的機器人共有91個。它們所承擔的功能角色, 可謂包羅萬象。有負責看門的、舂米的、割麥子的、提水的機器人來幫助古人進行日常勞作;有善歌舞的、雜技表演的、勸酒的機器人為人們提供娛樂服務;甚至還有專門抓老鼠的機器人。

說到三國, 便不可不提那個時期腦子最好使的人——諸葛孔明。相傳諸葛亮在北伐時, 為了給前線的10萬大軍補給糧草, 發明了名為「木牛流馬」的運輸工具。據考證, 諸葛亮在8年北伐中, 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 損益連弩, 木牛流馬, 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 亮復出祁山, 以木牛運, 糧盡退軍;十二年春, 亮悉大眾由斜谷出, 以流馬運, 據武功五丈原, 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記載表明, 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 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於世, 使得後世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雲山霧罩。

諸葛亮的確厲害, 但他造機器人的本領很有可能是跟他夫人黃氏學的。《諸葛忠武書》記載, 諸葛亮隱居隆中時, 某日有客來訪, 諸葛亮便讓妻子準備飯食。沒想到不一會兒飯菜就上桌了, 速度之快讓諸葛亮甚覺奇怪。他跑到廚房一探究竟, 但見「數木人斫麥, 運磨如飛……」於是拜妻子為師, 也才有了後來他研製出木牛流馬的故事。

到了人才輩出的唐朝, 擅長製作奇巧物件的「極客」, 做出了一批奇特的「黑科技」。

開元年間, 有位大名鼎鼎的「極客」馬待封。他擅木工, 還掌握了大漆、雕刻、繪畫等技藝, 並擅長將機械、風能、水能、齒輪、平衡等原理運用在木器上。開元9年 (公元721年) , 唐玄宗去泰山封禪, 召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法駕, 馬待封應徵造車, 一口氣造出了失傳許久的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指南車, 又稱司南車, 顧名思義是能指示方向的車輛。它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指示方向不同, 是利用精密的機械傳動系統來指明方向的。指南車依靠外力來帶動兩輪行走, 從而帶動車內的機械傳動系統傳遞車的轉向。車出發時設置好木人指示的方向, 行進時木人的轉動角度與車的轉向角度相同。如此, 「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記里鼓車, 車行一里, 車上的小木人, 就敲鼓一次。它所運用的減速齒輪原理, 與今天汽車上的里程表相似, 可以稱得上是現代計程車的始祖了。

儘管張衡、馬鈞、祖沖之等大家都曾做過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但到了唐代, 其內部結構和原理早已失傳。馬待封僅憑極少的文獻記載就完成了如此高難度的創作, 足見其在機械原理與工藝造詣上的不凡。

馬待封不僅為唐玄宗造了車, 還給皇后王氏做了一個自動梳妝檯。早起梳洗, 只需按下梳妝檯的開關, 就會有木頭雕的宮女恭敬地捧出梳洗裝扮用品供皇后使用。他甚至還發明了一款「勸酒機器人」, 供人們在宴席上行酒作樂。

如此這般才華橫溢的馬待封, 卻不受唐玄宗待見, 非但沒有得到一官半職, 還落得落魄街頭, 著實可惜了。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機器人有奇巧淫技之嫌, 那麼南宋的走馬燈、明代的水晶刻漏, 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的發明了。時至今日, 它們的運行原理仍然適用於很多機械裝置。

走馬燈是仙音燭、轉鷺燈等有燈影流動功能的燈的統稱, 也叫馬騎燈。它的外形與圓形或多邊形的宮燈類似, 中心豎著一根立軸, 立軸上部裝有一組葉輪, 葉輪周圍有很多根與立軸平行的細軸, 形態各異的人物、牛馬等剪紙粘貼於細軸上。燈底中心處放著燭燈。當燭被點燃, 燈內的空氣受熱膨脹, 徐徐上升, 就會推動葉輪旋轉, 從而帶動細軸上的剪紙一起轉動。從原理上來看, 走馬燈可以算是現代燃氣渦輪機的雛形。

洪武元年, 司天監向朱元璋獻上一件名為「水晶刻漏」的自動報時鐘。但當時的司天監官員多是元朝的遺臣, 因此朱元璋對他們獻上的寶貝不屑一顧, 還命令侍衛當場砸碎。他哪裡知道, 這一砸毀掉的不僅是一座水晶做的報時鐘, 更是斷送了從唐代的開元渾天儀到北宋的水運儀象台所積累下來的機械計時的科技成果。

開元渾天儀、水運儀象台這類體積龐大的儀器, 主要功能是測繪天體運行, 報時只是一個附帶功能, 而「水晶刻漏」只有自動報時一個功能。據專家推測, 「水晶刻漏」以當時名貴的水晶玻璃製成, 且能從千里之外的元大都 運到南京, 極有可能是體積較小的、非常接近於現代自動計時鐘的裝置。

英國著名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曾說:「在公元3世紀到15世紀, 中國的科學知識水平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以這些「機器人」、自動化裝置為證, 這話毫不誇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_hPXW0BJleJMoPMV3On.html